越來越冷 自發熱穿戴式產品熱銷 -- 醫生提醒謹慎使用 防止低溫燙傷

2020-12-05 安青網

越來越冷 自發熱穿戴式產品熱銷 -- 醫生提醒謹慎使用 防止低溫燙傷

2020-12-03 16:54:58   來源:蚌埠新聞網    

【摘要】

「低溫燙傷可能會比高溫燙傷更嚴重。」劉繼松表示,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

記者 陳昂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又到了全民取暖的季節,各種取暖神器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各種自發熱穿戴式產品,圍巾、手套、護膝、護腰甚至鞋墊,讓以前不敢想的禦寒裝備都具有了發熱功能,真是體貼入微。但是,在使用這些產品時也存在很多隱患,除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外,很容易被低溫燙傷。

各種取暖神器讓人眼花繚亂

打開網絡購物,只要搜索「自發熱產品」,就會出現很多產品。一商家銷售的智能發熱手套,標價199元,聲稱非常適合騎車時戴,手套上有一個開關,手套夾層處有一個可拆卸的電池,採用電熱絲的發熱原理,只要進行充電,手套就能熱起來。該手套的產品介紹中顯示,有三擋溫度可調控,分別是低溫42℃-45℃、中溫52℃-55℃和高溫62℃-65℃。

發熱式圍巾的原理和手套其實一樣,也是使用外置的一個鋰電池,為圍巾內的電熱絲加熱,聲稱溫度也能達到50℃以上,一條標價299元的圍巾,前端按鈕很容易識別,電池隱藏在圍巾中,並聲稱5秒就能升溫,並和普通圍巾一樣可以水洗。

讓人腦洞大開的是自發熱式鞋墊,分為兩種發熱方式,一種就是鞋墊中含有「暖寶寶」,「暖寶寶」撕開後塞進鞋子就行了;還有一種是用電池的電熱絲髮熱,一款標價108元的鞋墊,自稱可持續發熱9-10小時,採用的是4000毫安的電池,確實很牛。

而銷售最火的,便是最便宜的「暖寶寶」,每個價格才幾毛錢,這種不使用電的取暖神器,原理就是鐵粉和空氣發生氧化反應之後產生的熱量,具有升溫快,溫度高的特點,聲稱發熱時間可達10個小時,粘在衣服內就可以了。

謹慎使用自熱產品,防止低溫燙傷

三院燒傷科副主任劉繼松介紹,長期使用自發熱產品會讓身體的體溫調節功能異常,從而導致人的抵抗力下降,並不適合長期使用,少量使用可以幫助人體在冬天天氣冷的時候維持舒適的體溫,但是長期使用不僅會對溫度感官中樞造成影響,而且還可能會燙傷皮膚表面。

據了解,老年人最好不要使用暖寶寶,暖寶寶的熱度比較高而老人對於溫度的敏感度低,很有可能在不知覺的情況下就燙傷皮膚了。孕婦也不要使用暖寶寶,尤其是不要使用在小腹肌膚附近,會影響到胎兒的生長和發育。孕婦和老人可以通過多穿衣物的方式保溫,在冬天的時候就不會容易著涼。老人、孕婦以及小孩這類比較特殊的人群最好不要使用外力加溫的產品,會對溫度感官的神經中樞造成嚴重的影響。

「低溫燙傷可能會比高溫燙傷更嚴重。」劉繼松表示,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由於這種燙傷常發生在人體下肢。一般情況下,皮膚與低溫熱源短時間接觸,僅造成真皮淺層的水皰型燙傷,但如果低溫熱源持續作用,就會逐漸發展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低溫燙傷和高溫引起的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的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暖手神器」蘇城校園內走紅 使用時要防止低溫燙傷
    記者購買的這一款「暖蛋」外包裝上標有廠家、廠址及電話,並標明了注意事項和使用說明。但是,記者注意到,一些包裝簡陋的「暖蛋」產品信息標註不齊全,甚至有的包裝上全是外文。化學老師提醒:「暖蛋」雖但要小心低溫燙傷方便這種「暖手神器」,使用時安全嗎?有哪些注意事項?記者諮詢了蘇州市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化學教師管鈺楠。
  • 燒傷專家教你正確使用取暖神器 避免低溫燙傷
    西南醫院燒傷科專家提醒市民,小心「低溫燙傷」。  一、使用橡膠材料的傳統熱水袋——  使用時不要灌入沸水,水燒開後稍微放置一下,再灌入。  水不要灌得太滿,70%左右即可。  灌好熱水後儘量排盡空氣,擰緊改口,確保不漏水。
  • 低溫燙傷很麻煩
    本報訊 (記者 黃蘭清) 「又有一位患者被燙傷了。」近半個月來,我區萬家燕醫院陸續收治了燙傷患者20餘位,最多一天接收了5位!經醫生詢問得知,大部分都是熱水袋和「暖寶寶」惹的禍。隨著氣溫驟降,熱水袋和「暖寶寶」的使用率增高。但安全也成了大家使用這些取暖設備時容易忽略的問題。
  • 這個6歲男童被燙傷了
    注水式的孩子玩時很容易擰開。氣溫低至零下,揚州市民楊女士擔心孩子手冷,給孩子買了兩個注水式暖手蛋,沒想到孩子拿在手裡把玩時,其中一個由於封口沒封好,被滾熱的開水燙傷了。楊女士稱,可能是孩子在暖手時,好奇擰了後面的密封蓋,導致熱水流出,燙傷了手。孩子被燙傷,楊女士向網上商家作了反映,可被告知這不屬於質量問題,不好賠償,這樣的答覆令她有些鬱悶。收到貨時,她也沒在意包裝上有沒有禁止小孩單獨使用的提醒。「這個有隱患啊,至少包裝上應提醒不能讓孩子單獨玩。」楊女士說,她發現不僅這種注水式的暖手蛋有安全隱患,還有一種替芯式的暖手蛋也有風險。
  • 孩子玩暖手蛋被燙傷 你還買「暖手神器」嗎?
    楊女士稱,可能是孩子在暖手時好奇擰了後面的密封蓋,導致熱水流出,燙傷了手。孩子被燙傷,楊女士向網上商家反映,被告知這不屬於質量問題,不好賠償,這樣的答覆令她有些鬱悶,收到貨時,也沒在意包裝上有沒有禁止小孩單獨使用的提醒。「這個有隱患啊,至少包裝上應提醒不讓孩子單獨玩。」楊女士說,她發現不僅這種注水式的,還有一種替芯式的,給孩子暖手都有安全隱患。
  • 低溫也能燙傷?這些「取暖神器」,給孩子用要小心!
    無獨有偶,20歲出頭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溫燙傷」患者之一。  >  首先,無論是哪種取暖物品,都應從正規途徑購買,並按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  熱水袋  市面上的熱水袋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假冒偽劣產品乳膠質量差,隔熱效果不好,再加上使用年數過久,導致乳膠老化,很容易造成燙傷。另外,如果栓子密封性不佳,滾燙的熱水流到皮膚上,也會造成燙傷。
  • 別只要暖忽視了安全 保暖同時千萬留心低溫燙傷
    在網上,暖寶寶、電熱水袋等又成了熱銷產品。一心想取暖的你,是否聽說過一個詞——低溫燙傷。近來,浙江省人民醫院皮膚科已接診了這樣的病人10多例。睡夢中腳被火烤 醒來看見一水皰王女士一向怕冷,前段時間,她把暖水袋放在腳邊,感覺暖暖的,很舒服。「睡夢中覺得腳好像被火烤,但也沒有感覺很痛。」
  • 暖手寶、暖足貼、暖腳寶……新式取暖神器風靡潮人圈,年輕人低溫...
    然而使用不當可能引發低溫燙傷。記者日前從江城一些大醫院獲悉,今年入冬來,一些醫院皮膚科收治的年輕人因使用各種取暖神器造成的低溫燙傷增加,較去年增近兩成。16歲女孩用暖手寶燙傷手指16歲漢口女孩周銘(化名)是名高中生,冬天上課時手冷,她買了個小型暖手寶,只有巴掌大,握在手裡,溫度為60℃,可發熱四五個小時。她常一手握著暖手寶,一手翻書、做筆記,一坐就是半天。
  • 「低溫燙傷」中招者不少
    網友們也調侃:這就是南方人不抗凍系列;也有人給男子解釋,南方「溼冷」是「魔法攻擊」,今年南方也特別冷,尤其是一些要穿西裝制服工作的,真的一點都不保暖……天寒地凍,醫院裡燙傷卻變多了記者從南京各大醫院了解到,雖然近期冷空氣一波波來,醫院急診裡,燙傷的患者卻多了。其中不乏年輕人。這些燙傷大多數是因為熱水袋或是暖寶寶引發的低溫燙傷。
  • 給貓咪準備了電熱毯取暖,卻被低溫大面積燙傷!
    發現的時候肚皮和兩隻前爪都被大面積低溫燙傷了,而貓咪毫無察覺,肚皮甚至還有組織液滲出。所幸醫生檢查過後認為還沒有破壞到真皮層,不難處理。燙傷我們都知道,但是低溫燙傷小編還是第一次聽說,也趕緊找了一段關於低溫燙傷的介紹,不了解低溫燙傷的鏟屎官們可以注意一下。低溫燙傷是指身體的區域長時間接觸放出低熱能的位置,熱力深入身體組織中。就算保暖物品本身的溫度不高(高於45℃)也會引發,可能會出現紅腫、發白、脫皮、水泡等狀態。
  • 央視曝光「傷人暖寶寶」: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前幾天央視財經還提到,深圳市消費協會對十款熱銷家用美容儀做了測評,發現其中2款存在低溫燙傷風險。
  • 天冷了熱水袋暖腳 7歲女孩小腿低溫燙傷
    在燒傷科主任傅智慧的專家門診中,一上午接診了7名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病人。傅主任說:「不少人的傷口,一個多月都沒有長好,來醫院一看,都是低溫燙傷。」  7歲女孩熱水袋暖腳被燙傷  「一個多月前,杭州剛剛天冷,女兒一個人睡,我怕她太冷,就給她衝了一個熱水袋塞被窩,暖暖腿。」說到女兒的受傷,鄒鄒媽媽很懊悔。
  • 暖手袋暖出低溫燙傷 該怎麼處理?
    結果醫生的診斷令她大吃一驚:「這屬於低溫燙傷,表面上看已結痂痊癒,其實傷口已感染,內部肌肉損傷,如果再不動手術,可能會影響今後正常行走。」金女士懵了,怎麼熱水袋的威力這麼大?  其實,金女士絕不是個例,記者從一一八醫院了解到,僅去年12月初至今已有超過20名因低溫燙傷的患者,以老年人和年輕女性居多。  到底什麼是低溫燙傷?
  • 天氣轉冷,電熱毯上崗,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天氣轉冷,電熱毯上崗,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根據廣東省產品傷害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有多起因電熱毯導致燒燙傷的案例,近期更是監測到一例因使用電熱毯導致三度燒傷的案例。此外,美國、日本以及國內部分省份在2020年也有多起因某些電熱毯具有火災或燙傷風險而對其實施產品召回。
  • 低溫燙傷比高溫燙傷還可怕?這4類人尤其要當心,危害超乎想像
    生活中常見的燙傷往往是由於超高溫,直接接觸到皮膚導致的,這種情況會使皮膚迅速紅腫,並且起水泡,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而低溫燙傷也就是,身體長期接觸溫度較低的物品而導致的燙傷,並且這種燙傷對於組織的影響要更深一些,不僅僅是體現於體表。一般只要溫度達到44攝氏度以上,就很有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哪些人更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 用「神器」暖腳小夥竟坐了輪椅,專家提醒寒潮天當心低溫燙傷
    一波又一波冷空氣來襲,各種取暖神器開始大顯身手,但「神器」使用不當,也會成「毀膚利器」。來自杭州的年輕小夥兒一不小心竟被暖腳爐「燙」成Ⅲ度灼傷,由於創面太深,不得已還來了上海做了個手術。但有一天晚上,他像往常加班時一樣,將雙腳放在暖腳爐上後竟然睡著了,等他醒來時感覺左腳跟發熱隱痛。起初,他沒有引起重視,次日早上起床後發現左腳跟起了水泡,下地行走疼痛,於是就到藥店買了燙傷膏,腳跟抹藥後蹣跚趕去公司上班。但一周後,腳跟疼痛一直不見好轉,並且逐漸加重,甚至影響到正常行走,他在洗澡時發現,左側腳跟原來起水泡的地方竟然發黑、滲液,發黑區域周圍出現紅腫,他這才感覺不對勁。
  • 天冷,小心低溫燙傷,千萬不要自行塗抹藥膏或挑破水泡
    來源: 上海瑞金醫院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當你感到痛的時候已經太遲了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已經發生了損傷有研究證明,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溫度是44℃。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症狀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
  • 福州一女孩用暖寶寶,手臂被燙傷!醫生:長時間接觸如同「慢火燉肉」
    但是,當暖寶寶、熱水袋等使用不當時,可能變成「燙人神器」。25歲的福州女孩倩倩(化名),就因為使用暖寶寶不當,手臂被大面積燙傷。醫生提醒,使用取暖物品之前,應該對該物品的溫度範圍有所了解,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若不慎被燙傷,應立即就醫。暖寶寶貼肉取暖燙傷手臂近日,天氣越發寒冷,一貼即熱的暖寶寶成了倩倩必備的「禦寒神器」。
  • 快來聽聽五大科室醫生的健康提醒
    該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莉提醒,孩子感冒後,要注意孩子的呼吸情況。如果孩子出現鼻翼有扇動、呼吸急促、胸廓凹陷等呼吸困難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黃莉介紹,氣溫驟降後,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出現腹瀉的患兒也多了起來。專家提醒,如果小孩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精神不振等症狀,家長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治療。還要關注孩子的尿量,防脫水。
  • 艾灸養生雖好 還須當心低溫燙傷
    艾灸作為中醫灸法的一種, 是使用艾葉製成的各種艾灸材料,通過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藉助灸火的溫熱,艾草的作用,經絡的傳導來激發平衡經氣的活動。到了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想到去嘗試做艾灸來養生保健, 以期能達到溫經通絡,補氣活血,排毒祛溼的目的。但是, 殊不知,艾灸使用操作不當,容易引起低溫燙傷, 養生不成,反倒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