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當今武俠小說,除了金庸、古龍、梁羽生,還有一位「俠客」不能忽略,他是就香港作家黃易。他的小說集武俠與玄幻於一身,風靡內地及港臺,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讀者,被譽為「新一代武俠大師」。據《南華早報》報導,黃易周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
黃易的著名作品如《尋秦記》《大唐雙龍傳》廣為人知,更被翻拍成電視劇。據報導,曾在電視劇《尋秦記》中出演項少龍的古天樂表示:「好惋惜,我覺得他寫的《尋秦記》好精彩,多謝他寫項少龍這個角色,所以買下電影版權,年底重拍,希望他一路走好。」
一代人的武俠回憶
黃易1952年生於香港,原名黃祖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修中國山水畫,曾獲「翁靈宇藝術獎」。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十年,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及推廣香港本地藝術。
雖然讀了很多武俠書,可黃易不僅壓根寫不出好文章來,學業上也是「戰績彪炳」,被逐出學校和留級是常事,還經常為了逃避留級而轉學,第一次寫作文就被嚴厲的老師批了個不及格的分數。從那次開始,黃易才知道,原來作文也會不及格的,文章也是可以寫好一點的。
黃易少年時看武俠小說,很愛看男女情事的描寫,但傳統武俠往往是點到為止。黃易老想,為什麼不可以把界限推過一點呢?基於這個心態,以及帶點探索性的精神,在日後他寫《尋秦記》時,就加入了對男歡女愛的深入描寫。
金庸和司馬翎一直是黃易最尊敬的兩位武俠大師,司馬翎影響著他的寫作風格,金庸則「逼」他進了玄幻武俠:「我第一部武俠小說的稿子投出去之後,被壓了許久也無人理會,後來老闆李國威一見面便單刀直入對我說:『現在武俠小說除金庸、古龍外,便沒有市場空間。你要麼不寫,要麼就寫科幻小說吧。』」於是,黃易則每晚下班後挑燈夜戰,以一星期的時間完成第一部科幻作品《月魔》。博益出版社主編趙善琪對他說:「我要用你這本書去挑戰倪匡。」自此,黃易開始介入科幻小說的創作。
與博益出版社建立合作關係後,黃易出版了一系列以凌渡宇為主角的科幻小說,銷量可觀。1989年,黃易辭職並移居大嶼山專心創作,因不甘心武俠小說沒落,於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並借《覆雨翻雲》一書為日漸沒落的武俠小說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黃易的小說是網絡類型小說的基石和起點,風格受金庸、司馬翎影響頗大,其主要特色是將武俠與玄幻結合,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一派。直到今天,黃易創作的玄幻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作家中依然地位極高,影響深遠。在《大劍師傳奇》《荊楚爭雄記》《覆雨翻雲》等一眾作品中,讀者們最為熟知的莫過於講述「穿越」故事的《尋秦記》,以及無名小人物最終成為一代大俠的《大唐雙龍傳》。
在黃易看來:「武俠是中國的科幻小說。它像西方的科幻小說般,不受任何拘束限制,無遠弗屆,馳想生命的奧秘,與中國各類古科學結合後,創造出一個能自圓其說的動人天地。在那處,我們可以馳騁於中國優美深博的文化裡,縱橫於術數丹學、仙道之說、經脈理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宗教哲理,任由想像力作天馬行空的構想和深思,與歷史和人情結合後,營造出武俠小說那種獨有的疑幻似真的小說現實,追求難以由任何其他文學體裁得到的境界。」「馳想生命的奧秘」,「一個能自圓其說的動人天地」,可見黃易在自身武俠創作中的理念與追求。
「透過武俠小說,能夠讓生命熾烈發涼,讓生命的面貌由已知的紛擾牽絆和未知的宿命中淨化出來……在高手對壘裡,生死勝敗只是一線之別,精神和潛力均被提升至極限,生命臻至最濃烈的境界。那是只有通過中國的武俠小說才能表達出來的獨特意境。」這就是為什麼,黃易的小說裡總流露著情節之外的溫情與觀照,因為在他看來,武道比武藝重要,悟得天道比一時的勝敗興衰重要。
在「金庸之後再無武俠」的絕境之中,黃易另闢蹊徑,既沒有刻意以刺激炫目的寫法奪人眼球,也沒有夾帶太多後來玄幻武俠常有的媚俗元素,而是站在更為高遠的地界,回望古人和今人,運用具有哲學意味的語言,在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中尋覓突破,最終將生死輪迴上升到「道」的高度。
「武俠」現狀:好比醞釀中的火山
金古梁溫黃,武俠萬年長。當年,小說江湖中的五大門派掌門人文採互不相讓,各有所長。如今古龍、梁羽生辭世,金庸年事已高,溫瑞安鮮有露面。武俠小說的江湖顯得越來越冷清,黃易對此也並不否認,「事物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武俠小說亦不例外。新時代來臨,作為一種新的小說體裁,武俠小說應運而生,創作的能量被徹底釋放,一時名家輩出,瘋魔全國,歷數十年而不衰,到古龍、司馬翎、金庸出,武俠小說被推至峰頂,後來者囿困於前輩大師們的框架理念,令武俠小說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難以為繼,只能走下坡路。」
武俠小說現狀確實冷淡,但身在江湖的黃易卻從未感覺到落寞,反而非常看好武俠前景,「武俠小說是在走下坡路,但現在的武俠創作我覺得像一個火山,裡面都是充滿力量的熔巖,這些熔巖都在等待火山爆發。如今正缺少一個出口,因為一旦噴發出來,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黃易稱,藝術創作並不是科學研究,沒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發展這回事。武俠的未來,在於新的理念,新的突破,當我們找到新的出路,創作的動能才可匯聚成流,奔騰出海。「值此新世紀開始的時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武俠。」
黃易曾接受採訪時說,武俠小說是中國獨特的文學體裁。一般的文學體裁入門比較簡單,但武俠小說很困難。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個新的武俠程式始終會開啟。
任何一個文學體裁的發展,不是在十年、二十年可以看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潛藏著巨大的創作動力,就像火山裡蘊藏著巖漿,等待爆發的機會。如果一旦噴發,沒有東西可以阻擋。我覺得現在是一個醞釀期。
對於好的武俠小說的條件和未來前景的看法如何?黃易回答:
「我想我還不夠資格去訂下好的武俠小說應具備什麼條件。凡是能令我廢寢忘食地讀下去的武俠小說,便是我認為好的武俠小說。而引人入勝的方法,更是數之難盡,只待有心人去挖掘。從這個角度去看,武俠小說該是有無限前景的。」
黃易正是努力提供武俠小說無限可能性與生機的作者,而他的讀者同樣也佔了一半的功勞。正如黃易筆下的大俠浪翻雲——「唯能極於情,故能極於劍」,也唯有對武俠用情至深者,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才有永不缺席的武俠人。願以這句名言,作為黃易和他輝煌武俠世界的痕跡。
總之,我們也僅僅相信他沒有離開,只是「穿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