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怕看到路邊漂亮的野花卻不知道名字了。
起因是今天看到這篇新聞,假如當時這位少年有這款軟體的話,就不會去作死了。
男子戶外遊玩急性中毒!只因舔了舔這東西
這款軟體我已經使用了好幾年了,在論壇上搜了一下發現竟然沒有人推薦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出品,基本囊括所有花卉植物。
識別率會受到你的拍照姿勢影響,如果發現可信度比較低,可以多換幾個姿勢和角度識別一下。
首頁是網友分享的各種植物
點擊中間的識花,可以直接拍照或上傳需要識別的圖片,識別率會受到你的拍照姿勢影響
以往,花卉植物的識別除了找認識花的達人之外,大多數只能靠拍照然後找植物圖譜、或搜索植物的照片來自己對比特徵,耗時耗力。
人工智慧的普及,植物科普也迎來了新局面。目前市場上也出現了表現優秀的植物識別軟體,花伴侶App就是其中之一。花伴侶是魯朗軟體(北京)有限公司基於最新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和專利算法、利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近10年積累的海量植物分類圖庫研發而成。
用戶只要將手機對著植物的特徵部位一拍,花伴侶就能自動識別該植物的名稱,並提供根莖葉花果、產地、分布及功效等更詳細的信息,像隨身攜帶的植物專家。截至目前,花伴侶可識別11000種植物,識別精度超過80%。
據獵雲網了解,花伴侶自2016年10月上線以來,單純依靠用戶自然增長已有超過150萬用戶。而就在今年7月,花伴侶國際版(英文名: aiPlants)也正式發布。花伴侶創始人吳安東認為:「植物識別工具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聚焦在識別精度、覆蓋品類及應用模式上,花伴侶就是在圍繞這些開展研發工作」。
那麼,花伴侶的功能是怎麼實現的?又是如何保證識別的精度的呢?目前,花伴侶基於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框架和花伴侶專利算法的植物識別引擎,在大分類條件下達到了國內最高的識別精度。該引擎可用於多個領域的自動識別,包括植物、礦石紋理、農作物及病蟲害、鳥類、風景建築物、車輛車型、手寫文字等。花伴侶在為海量用戶提供植物識別服務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社會化監控數據對區域或景區物種分布及統計、人員統計、外來物種監測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近期,花伴侶會進一步優化算法,提高識別精度,擴大覆蓋範圍,將花伴侶(aiPlants)打造成世界級的植物識別和植物知識的傳播工具。同時花伴侶將面向植物園、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植物產業鏈企業等開放植物識別能力,幫助上述單位在其運營的公眾號中增加植物識別連結,讓更多用戶享受到「花草樹木、一拍呈名」的服務。
此外,作為植物科學與社會的連結器,除了繼續做好科普工具的角色外,花伴侶也在積極探索自然教育等領域的商業模式。在吳安東眼中,希望花伴侶能夠成長為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植物識別工具和植物信息知識平臺、植物生態大數據平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