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千年,遇見《論語》

2020-12-05 騰訊網

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將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可沒有一個諸侯願意任用他。於是, 他從衛國返回魯國,在深谷之中,見那幽幽的蘭花獨自開得茂盛,不禁感嘆:蘭是花中之王,現在卻在這不見人影的深谷裡開得如此繁茂,和百草為伍,不正像那生不逢時的賢能之人嗎?便下了車,援琴鼓之,高歌一曲: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世人暗蔽,不知賢者。

年紀逝邁,一身將老。

這就是《幽蘭操》。一生夙願,不得施展,悲憤交加,百感交集。

千年後,一位賢才,滿身雄志,亦不得展,和了此詩: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他就是韓愈。

自古「詩能窮人」,「文」不也是這樣嗎?世間許多的執念不也都是這樣嗎?世上有「有用之才」,有「無用之才」。當世人將眼睛盯在功名利祿上的時候,有些人的才華,卻並不一定能夠為他帶來物質上的利益,只在內心營造一座虛無的城,欺騙自己,以免走出去丟人現眼。

孔子,內心的信仰,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卻在死後,大顯其道。或者,往哲先賢,都有某種超越時代的能力。而在當世,只是人們嘲弄的笑柄罷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累累若喪家之犬。」

……

這些,不都是最好的形容嗎?

只是,路,要自己走,別人怎麼說,又有什麼重要呢?我走路,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讓旁人豔羨。

可是,誰又懂呢?特別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可曾為自己建造一座城,累了,可以擋風遮雨,尋隙片刻安寧。將眼睛盯在錢上的人,最終的生活,不也是尋找這份安寧嗎,為什麼要繞個大圈?我不懂。

「立業」之前,需得「立德」,「立德」之道,最簡便的便是學先賢之理——《論語》,就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今天,我開始溫讀《論語》,追尋先賢的精神足跡。

《論語》第一章是《學而》,這是此書的首篇,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需先務也。

今日,翻開書卷,細吟第一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之初,都是亮閃閃的生命,天性本善,但天資不同,歷經世事,有些人先開悟,有些人後開悟,有些人不得悟。而後悟的人要趕上去,就得學習先悟之人。這,就是學習本意。

學,是獲得,而習,是掌握。

習,本指鳥多次飛翔。你抬頭看那雄鷹搏擊長空,可當它方是雛鷹之時,要習得飛翔的本領,母鷹便將它從高空之上丟下去,多次嘗試,雛鷹的飛翔天性也就被激發出來了。這就是習。經過多次的嘗試,試錯,然後掌握。

而「時」是什麼呢?太陽每天按時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就是時。所以,時,就是按時,按照一定的規律。

學習,應該是一種快樂,不管是學好還是學壞,在習得一種本事一種習性之時,我們都是快樂的。

我要學生去找關於友誼的名人名言,他們都找到了這句:「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我想,有朋友,有知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魯迅不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嗎?那種知心人不畏路途辛苦而去看你的欣喜,當是一切金錢都不能相配的。

可是,有些人,即使遇到了這樣的人,卻也能輕易丟棄。

「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種大境界。我,自有我的追求,不需向別人證明什麼,解釋什麼,因為這是我的生活,這是我的方向,別人不知道,不理解,我又何必生氣呢?我又何嘗能明白他的活法呢?

簡單點說,我們都只活一次,所以只要為自己活,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真正的君子,真正能把生活過好的人,一定是心中有信念的人,而不是委曲求全,阿諛俗世的人。

即使窮,也過出窮人的姿態;如果富,亦不忘人生的真諦。

人生的三大樂事,就是:

懂得學習

尋覓知己

堅持己見

相關焦點

  • 翻開《論語》你就會清楚
    他的《論語》更是成了流傳至今的聖典,今天,讓翻開《論語》,在孔子與弟子的一問一答間體會聖人的智慧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個嬰兒降生在山東曲阜尼丘山一個黑暗狹小的山洞中,因為生來頭頂的中間就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這個孩子被取名為丘,因為在家裡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這個孩子就是慧絕萬古的至聖先師——孔子。
  • 論語起名大全:婉約可人的女寶名字,美醉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論語》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南宋時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1. 容慧取名出自《論語》:「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女寶寶起名:論語機靈聰明的新生兒名,個個都響亮大氣
    中國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論語》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並影響著全社會的思維結構。儒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從漢代開始,它就是無可爭議的主流意識形態。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黃岡的特產是試卷,濟寧的特產是論語,這些地方的特產最坑人
    於是,來自濟寧的同學帶來了《論語》、來自黃岡的同學帶來了試卷。這兩種特產一拿出來,兩名同學差點就遭到群毆。不過,這兩種特產雖說是挺奇葩,但還真算得上是特產。借用《愛情公寓》裡的一句話:「臭雞蛋就不是雞蛋啦」要說《論語》,作為出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濟寧曲阜人孔子的大作,千年來被人們傳誦。致使現在從上小學一年級,山東的很多地市就要求小學生背誦,同學們對其內容早已爛熟於胸,誰敢說這不是濟寧的特產呢?
  • 漢尼拔的戰爭,翻越阿爾卑斯山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200多年,但是漢尼拔究竟是在哪裡翻越的阿爾卑斯山,至今為止眾多學者仍然在努力探索。目前來說主要有六種說法,在古代有兩種說法。關於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歷代說法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認為漢尼拔翻越的地點是在現在的聖伯爾納鐸山,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則認為是在聖伯爾納鐸山以南的蒙吉內夫羅。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0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
  • 電視劇《上古情歌》插曲 金志文一望千年(劇情版) 歌詞試聽
    電視劇《上古情歌》插曲 金志文一望千年(劇情版) 歌詞試聽  一望千年 (劇情版) 電視劇《上古情歌》插曲  歌手:金志文  作曲 : 金大洲  作詞 : 林喬  編曲:黃雨勳/周菲比  製作人:金大洲  吉他:牛子健  Bass:有希子
  • 曲阜市「背論語遊三孔」活動走進北大
    ……9月21日的北京大學27號樓下,儼然是現代版的孔子門徒誦讀會,《論語》經典名句此起彼伏。當日,孔子故裡——曲阜市組織開展的「背論語遊三孔」活動走進北大,不少燕園學子慕名而來,用實際行動支持振興國學的新舉措。  排隊背誦人數多  「背論語遊三孔」活動於今年「五一」起試運行。
  • 王蒙:《論語》教會我們人生六階段和三境界,讀懂走向人生巔峰
    我們應該怎樣度過一生,在《論語》、《孟子》、《莊子》、《老子》中都有涉及。以《論語》為例,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耳熟能詳,講解的正是人生的六個階段,也是人生的自我修行之旅。
  • 【市民說創城】不翻越護欄 爭做文明市民
    在日常出行中,部分市民翻越護欄橫穿馬路,既威脅自身安全,又影響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而部分市民圖一時的方便,心存僥倖心理,隨意翻越護欄、橫穿馬路。 市民 我覺得翻越護欄首先挺危險的,而且現在護欄有的也加的特別高,但是還看到有的人去翻越這挺高的護欄,我覺得這種行為是應該杜絕的
  • 《遇見》千山萬水,地鐵人海,都是為了遇見你這最美麗的意外
    今生我飛過時間海,尋覓前世失落的足跡,跋山涉水,與你遇見,走進你的眼中,和你相愛相知。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你我的遇見是今生的最美意外,是前世千年萬年的羈絆,亦是百年輪迴的成全。我漫遊平凡的煙火人間,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可我知道那不是我一直尋找的遇見,那人也不是我流離千年,尋覓百世的人。直到遇見了你,一瞬花開,萬物失色,唯你色彩鮮明,明亮清晰。
  • 日本掀起「於丹熱」 安倍預訂日版《論語心得》
    《論語》的近鄰日本,作者於丹的名氣也不徑而走。日本讀者心儀《心得》  在日本各大書店,關於論語注釋的書籍不斷推陳出新。據日本著名的淳久堂書店網上銷售紀錄顯示,幾乎平均每月就有兩本關於《論語》的新書問世,而且每本銷量都很旺。  既然日本已有眾多關於《論語》的著作,於丹的《論語心得》還能引起日本讀者的興趣嗎?
  • 在濯水,遇見愛情遇見你,又一部影視作品在濯水開拍
    阿蓬江水從起伏的山影中繾綣而來,又在兩岸吊腳樓間婉轉而去,勾勒出千年古鎮濯水的明眸善睞。在濯水與心上人一同乘遊船,聽蓬江水音,品古鎮美食,賞土家民歌……你是否與我一樣,期待在「千年古鎮」濯水,遇見愛情遇見你!
  • 遇見巴拉格宗,似一場穿越千年時空的重逢
    (香巴拉佛塔)在巴拉格宗,你可以去「觸摸」千年菩提樹的那隻佛手。在這巴拉格宗之中,千年菩提樹就像是一個守護神般守在景區入口處,無數佛教信徒曾為之傾倒感嘆。枝繁葉茂的菩提樹似乎每個分支都孕育著一個不同且繁華的美好故事。而那隻形似人手的佛手,更能為你帶來更多庇佑和心的安定。
  • 翻越欄杆一小步,丟失生命一大步
    翻越欄杆一小步,丟失生命一大步 2020-07-22 14:1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論語》起名: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兩千多年來,人們不僅記住了它裡面的很多詩句,更是有很多人從中尋找靈感,把它當做一部「取名寶典」,取名字時總是想從裡面找出更美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詞或字。
  • 訥於言敏於行,再讀論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訥於言敏於行,行書、朱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迅速。」肖像印《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我並不喜歡做君主,只是喜歡那種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的感覺。』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也還好?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居於高位者更要謹慎說話,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