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希望將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可沒有一個諸侯願意任用他。於是, 他從衛國返回魯國,在深谷之中,見那幽幽的蘭花獨自開得茂盛,不禁感嘆:蘭是花中之王,現在卻在這不見人影的深谷裡開得如此繁茂,和百草為伍,不正像那生不逢時的賢能之人嗎?便下了車,援琴鼓之,高歌一曲: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
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世人暗蔽,不知賢者。
年紀逝邁,一身將老。
這就是《幽蘭操》。一生夙願,不得施展,悲憤交加,百感交集。
千年後,一位賢才,滿身雄志,亦不得展,和了此詩: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他就是韓愈。
自古「詩能窮人」,「文」不也是這樣嗎?世間許多的執念不也都是這樣嗎?世上有「有用之才」,有「無用之才」。當世人將眼睛盯在功名利祿上的時候,有些人的才華,卻並不一定能夠為他帶來物質上的利益,只在內心營造一座虛無的城,欺騙自己,以免走出去丟人現眼。
孔子,內心的信仰,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卻在死後,大顯其道。或者,往哲先賢,都有某種超越時代的能力。而在當世,只是人們嘲弄的笑柄罷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累累若喪家之犬。」
……
這些,不都是最好的形容嗎?
只是,路,要自己走,別人怎麼說,又有什麼重要呢?我走路,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讓旁人豔羨。
可是,誰又懂呢?特別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可曾為自己建造一座城,累了,可以擋風遮雨,尋隙片刻安寧。將眼睛盯在錢上的人,最終的生活,不也是尋找這份安寧嗎,為什麼要繞個大圈?我不懂。
「立業」之前,需得「立德」,「立德」之道,最簡便的便是學先賢之理——《論語》,就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今天,我開始溫讀《論語》,追尋先賢的精神足跡。
《論語》第一章是《學而》,這是此書的首篇,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需先務也。
今日,翻開書卷,細吟第一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生之初,都是亮閃閃的生命,天性本善,但天資不同,歷經世事,有些人先開悟,有些人後開悟,有些人不得悟。而後悟的人要趕上去,就得學習先悟之人。這,就是學習本意。
學,是獲得,而習,是掌握。
習,本指鳥多次飛翔。你抬頭看那雄鷹搏擊長空,可當它方是雛鷹之時,要習得飛翔的本領,母鷹便將它從高空之上丟下去,多次嘗試,雛鷹的飛翔天性也就被激發出來了。這就是習。經過多次的嘗試,試錯,然後掌握。
而「時」是什麼呢?太陽每天按時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就是時。所以,時,就是按時,按照一定的規律。
學習,應該是一種快樂,不管是學好還是學壞,在習得一種本事一種習性之時,我們都是快樂的。
我要學生去找關於友誼的名人名言,他們都找到了這句:「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我想,有朋友,有知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魯迅不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嗎?那種知心人不畏路途辛苦而去看你的欣喜,當是一切金錢都不能相配的。
可是,有些人,即使遇到了這樣的人,卻也能輕易丟棄。
「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種大境界。我,自有我的追求,不需向別人證明什麼,解釋什麼,因為這是我的生活,這是我的方向,別人不知道,不理解,我又何必生氣呢?我又何嘗能明白他的活法呢?
簡單點說,我們都只活一次,所以只要為自己活,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真正的君子,真正能把生活過好的人,一定是心中有信念的人,而不是委曲求全,阿諛俗世的人。
即使窮,也過出窮人的姿態;如果富,亦不忘人生的真諦。
人生的三大樂事,就是:
懂得學習
尋覓知己
堅持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