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獅子王》對於中外觀眾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北美首部票房破3億的動畫長片,它是改革開放以來首部在中國內地大規模公映的動畫電影,它是超越時代的經典之作,是無數人的童年記憶。這些「光環」,對於如今上映的《獅子王》「真獅版」來說,卻是利弊參半。
真獅版《獅子王》最大的賣點——以假亂真還原非洲大草原的盛景是完全成功的。挑不出任何毛病的cg,幾乎可以認為就是真實動物在表演,但真正看完電影後,卻會發現這次觀影並不是那麼暢快與積極正面的體驗相對的,還有另一種古怪的感覺在滋生蔓延,講得通俗點,這種味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違和感」。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逼真的動物形象和自然環境固然貢獻了新奇的效果,卻也極大限制了動畫原本豐富、誇張、層次感強的藝術表達能力。
無表情,不擬人化的動物,卻幹著人才會幹的事情,說著人才會說的話。真實的動物世界裡,動物並不會像人類一樣擺出各種誇張表情,更不會動不動就張囗唱歌,所以,寫實版的動物們就缺乏了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和產生共情的廣泛基礎。角色因此少了「人性」,導致情感無法通過完全動物性的面部而表達,觀眾也因此無法融入圍。這讓人產生了一種怪異的觀感。讓觀眾就像是看演技很差的面癱演員演戲一樣,無法投入情感。
你要為這個故事感動,必須建立在你小的時候曾經看過動畫版。你知道辛巴是怎樣的,木法沙是怎樣的,然後你無數次看過那些場景,等待著那些場景出現。因為這次的電影裡面並沒能成功塑造出他們的形象,節奏和鋪墊都有些問題,刀疤的形象反而是其中最豐滿的了。
真獅版《獅子王》儘量保留了動畫版的經典場景和故事節點,但如果真把兩者擺在一起對照,還是會有許多明顯差異。動畫版《獅子王》是傳統手繪2D動畫的一座巔峰(很有可能也是最後的巔峰),它所塑造的角色雖然是動物之身,但卻擁有擬人化的生動質感………無法達到「真實」的感覺恰恰是它的優勢。仔細對比兩版《獅子王》的相同鏡頭就能發現,雖然真獅版可以復刻,但能夠「傳神」的往往還是遠景和靜態畫面,越是近景和動態場面,違和感就越強。
技術非我所長,今天我們就寫寫《獅子王》本身帶給我們的影響,不管是動畫片還是「真獅版」,都是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
辛巴的故事打動人心,因為迪士尼把人的面孔換成了獅子。新生的喜悅,父母的辛勤撫育,未知世界的新奇與危險,失去父親後領悟到生命的短暫和無盡懊悔……辛巴的歷險,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經歷榮光,經歷挫敗,經歷那種反反覆覆試驗智慧與勇氣的猶豫不決與真正挑戰,經歷必須面對的痛苦,經歷必須挑起的責任。多少人期待辛巴的一聲咆哮,其實期待自己的真正長大,能夠義無反顧的面對強大的敵人,面對廣闊的世界,面對有限的生命。
迪士尼造了一個夢,讓我們心陷其中,好似自己也有一個王國,那裡有被陽光照耀到的地方,草木豐沛,生命自由,那裡是心靈的屬地,可以任由我們的勇氣馳騁。只是年少的辛巴(和我們)都不知道,有陽光的地方必有陰影,陰影裡險象叢生,依然是我們心靈屬地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辦法面對陰影,我們也無法面對陽光。
三套生命哲學在這個故事裡給人選擇。一位是老國王木法沙,有如神祗的父親,他認為生命是一場循環,每個人在這場循環裡都應找到自己的位置。權力與責任相應,越高的權力意味著越大的付出,責任是他勇氣的源頭。一位是篡權者刀疤,在陽光背後伺機反擊的影子,他認為權力至高無上,只有最高的權力才能換來最大的自由,而為這「自由」可以不計代價,包括親情、友誼、自然和其他生命。
還有一套生存哲學是屬於弱小者的,彭彭和丁滿,他們是快樂無憂的小民,沒有必須承擔的責任,沒有必須要解決的終極問題。他們認為生命不過是一條直線,能走多遠走多遠,只要保證自己有飯吃,有覺睡,除此之外都不是問題。「HakunaMatata(無憂無慮)」,這就是他們的生存宣言。
三套生命哲學,孰優孰劣,在年少的辛巴王子面前都不是問題。只有當問題發生了,必須用一套辦法去對付它時,哲學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而什麼問題會挑戰生命哲學?
死亡。
辛巴成長中最大的挑戰是父親的死亡,並且這死亡與他相關,因為他的好奇引來危險,因為他的無力使父親失去生命。刀疤的陰謀設計當然直接導致了木法沙之死,但辛巴無視危險與沒有成長間接導致父親的死亡也不可忽視。
在這場挑戰之後,辛巴除了懊悔,只有逃避。逃避成了他的第三條路,既不屬於陽光的國王,也不屬於陰暗的奪權者,他既不想為芸芸眾生付出守護的能量,對爭奪權力也沒有執念。他自然走向了一個承認失敗並對失敗坦然的選擇:Hakuna Matata,來自弱小者彭彭和丁滿的生存哲學。
太多人喜歡這兩個角色,在我看來,並不只因為他們是故事裡的搞笑擔當,而是他們十分坦率的說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想法:不管明天怎樣,把今天過好,開心就行。就像TVB那句名臺詞,「做人呢,最重要就是開心」。遠在非洲草原的彭彭和丁滿,說的不是同樣的意思嗎?
只不過他倆執行得特別徹底,能讓一個落魄王子接受自己和他們一樣不過是條直線,也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那最重要就是完成自己的生命而不必顧慮太多。他們也能讓一個充滿力量的王子接受自己和他們一樣,不必吃肉,吃素都可以過得很好,所以百姓們的快樂讓王子大開眼界,原來根本不用有什麼責任,什麼循環,也不必費盡心思去照顧陽光或陰影。辛巴在彭彭和丁滿這裡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
就像我們少年時在象牙塔,不必考慮什麼升職加薪,也不必想到育兒養老,只要和同學夥伴開心的唱唱跳跳,這樣過下去似乎沒什麼不可以。但其實《獅子王》的故事並不真正尊奉這套「Hakuna Matata」的生存哲學,如果真正相信,王子可以自然的成為平民就這樣終老。而《獅子王》坦率說出「Hakuna Matata」,更多是用心良苦拿它當一面鏡子—它想告訴我們,當真正的問題發生時,這套哲學不那麼管用,因為辛巴不僅僅是辛巴,他還是母親的兒子,是王國的使命,是朋友娜娜和草原其他生命的守護者—辛巴不是辛巴一條直線,而是廣闊世界無限生命循環中的一條紐帶。
正是這套一開始就從木法沙囗中說出的生命價值,在辛巴的人生歷險裡反覆試驗,直到最後才顯現光芒。哪怕父親的死也沒有讓他領悟,為何生命是一場循環,因為那時的父親只是他的父親。他的覺悟在於發現自己的離開導致更多人的落魄,引來族群更大的危機,他才發現,原來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恰恰相反,引來更大的問題。他必須承擔起責任,守護母親和其他人的生命,守護被陽光照耀的國土—否則,他將失去更多。
「我是誰?」這個命題終於在辛巴覺悟前提出。我是辛巴,一條直線,我就可以繼續在吃草的地方快樂地過下去。但我不僅是辛巴,我還是獅子王國的辛巴,並不是一條直線,我是維繫許多直線的人,我必須去面對,敵人、失去的家園、老去的母親、弱小的朋友。我是我,也是他們的辛巴。當老國王木法沙的慈祥面孔在天空閃現,許多人都會流下熱淚—為何早就聽過的道理,要過完大半生才明白?而那時父親早已化作星星,我們只能在心裡守護智慧與勇氣的靈魂。
《獅子王》故事的偉大,因為它不僅僅是拍給成人或孩子們的一時歡娛之作。笑笑便可,開心一刻,那彭彭和丁滿作為主角足矣。它的偉大恰恰因為它是一場悲劇,悲劇的基底裡有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痛苦,有限的生命,必須離開至親的堅強與獨立,對未知世界的挑戰………當我們獨自上路時,要用怎樣一套生命哲學走出自己的路?辛巴在經歷,辛巴也在替我們思考,替我們回答。有人感慨,辛巴最後還是成了和木法沙一樣的獅子王。其實這正是故事的奧義。因為他們的生命哲學在傳承,不管木法沙、辛巴或娜娜經歷了如何不同的人生,他們信奉的價值,一直在延續下去。相信生命是一場循環輪迴,相信自己在其中有一個位置。這樣賦予自己生命的價值,辛巴之後的生命也才值得真正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