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被下架了。
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稱,經典電影《亂世佳人》被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下架。因為裡面涉及到南北戰爭題材,而美國現今因為非洲裔美國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殺而激起了種族矛盾,而《亂世佳人》正好撞向了槍口。
《亂世佳人》止於亂世
「這是一部歌頌南北戰爭前南方地區的電影。當它對於奴隸制的恐怖沒有無視之時,就是一部按下暫停鍵只會延續有色人種最痛苦刻板印象的電影。」
著名的電影評論員,《為奴十二年》的編劇約翰·萊德利在當地時間8日發表於《洛杉磯時報》的關於《亂世佳人》的評論文章中提到。文章中明確要求HBO MAX立即下架這部電影。因為美國各地都因為弗洛伊德的死而示威遊行,聲稱黑人的命也是命。而華納傳媒為了響應群眾意願,在次日就在平臺下架該電影。
恐怕維克多·弗萊明導演(《亂世佳人》的導演)在那時永遠不會想到,自己導演的一部講述亂世的電影在80年後的某一天會因為「亂世」而遭抵制。
美國的種族矛盾一直都有,而今年由於艱難的形勢再加上弗洛伊德的導火索,才會引發這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有的甚至演變成暴動。或許現在並不像《亂世佳人》裡面描述的南北戰爭那樣殘酷,但是其思想上的反抗與鬥爭也可以「亂世」來形容。
亂世之經典
電影《亂世佳人》上映於1939年,改編於經典小說《飄》,作者是瑪格麗特·米切爾。這部電影以美國南北戰爭為時代背景,講述了農場千金斯嘉麗與另一個農場主的兒子白瑞德之間一段難捨難分的迷離愛情故事。
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等十個獎項。作為美國史上「第一巨片」,其電影質量可謂是現象級別。此記錄在20年後才被打破,並在1998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排名第四。
《GONE WITH THE WIND》也叫《亂世佳人》或《飄》。電影一開始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飄動,隨風逝去)」。正如男女主角的跌宕的命運一樣。《亂世佳人》更加表現出故事的情節性,而《飄》則更是忠於原著,深入地揭露了主旨。
而《亂世佳人》中的非洲裔演員海蒂·麥克丹尼爾因為在片中出色的扮演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角,是其歷史上首位獲獎的黑人演員。雖說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但是對於改變非洲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地位,還只是杯水車薪。麥克丹尼爾在領獎當晚因為膚色問題而被工作人員拒絕入場。
《亂世佳人》之所以經典,不僅是在劇情、音樂等藝術方面的造詣,更是對於當時的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算舊帳
影片《亂世佳人》把南部和北部的矛盾、奴隸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衝突、種植園主和資本家的矛盾等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動亂的戰爭年代,真實地再現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雖然《亂世佳人》中涉及到敏感的黑人奴隸制問題,但是那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條件下拍攝的。作為電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明珠,僅僅因為現世的矛盾而被口誅筆伐,是否顯得太冤枉了。
不僅僅是《亂世佳人》,非裔導演艾娃·德約列近日聲稱,自己2014年導演的講述黑人民權運動電影《塞爾瑪》,只因為自己團隊在紐約舉行首映禮時,身穿「I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字樣的T恤而沒能獲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
六年之間,非洲裔美國人埃裡克·加納也是因為遭受暴力執法而致死。現在歐美的演藝圈紛紛開始了清算種族歧視舊帳的運動。比如,2011年上映的講述黑人女傭的電影《相助》也隨著抗議運動的白熱化點擊率一路攀升,成為前幾日點播量排行榜的第一名。
極端的政治正確化
臨時下架的《亂世佳人》,絕對不會是最後一部電影。
藝術作品不可能脫離時代背景,但是對於那些存在歷史爭議的作品,一味的下架真的是正確的措施嗎?立場的絕對化和神聖化是極為危險的,因為立場不是真理。真理必須要經得起辯論和反覆實踐,基於真理的社會範式更是要做好隨時調整的準備,接受生產力的動態變化。
美國人民一開始的抗議初衷,是為了對被警察跪殺的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鳴不平以及對美國種族不平衡的現狀加以抗議。黑人的命也是命,你秉承著這一觀念,那我們就是友軍。如果你反對,那我們就要抗議你、反對你。
而現在已經演變成部分「黑人至上」的言論。無法以階級為劃分人群標準,就必然走向了身份政治。
HBO的發言人說:「《亂世佳人》是那個時代的作品,描述了那個時代美國社會所共有的、不幸的對民族及種族的偏見。」
「這些描述在當時和今天都是錯誤的。我們覺得,在對這些描述沒有任何解釋和聲明的前提下依然保留這部作品,是不負責任的。」
而在大事兒哥看來,這波操作HBO只是為了能夠站隊到群眾那邊,畢竟誰都不想在現在形勢下被打上一個「歧視黑人」的標籤。
藝術生活的表達從來不應該是桎梏於受眾的思想的枷鎖。只是臨時下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根本沒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