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對民航業造成全球性衝擊的2020,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扮演了要求幾乎截然相反的兩項關鍵角色:一方面,這裡是中國民航入境旅客最多的門戶,挑著最重的外防輸入擔子;另一方面,這裡又持續復工復產、客流量位居國內同行第一陣營,更作為中國民航最大的航空貨運樞紐,擔當著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行業龍頭。最厚重的抗疫責任與最需要穩定保持的生產秩序、服務體驗,看似奇妙卻又順理成章地並存於斯。這個「浦東樣本」背後,是上海機場、上海民航的廣大黨員幹部職工和這座空港、這座城市的各方力量,共同營造的常態化精準防控。
援非抗疫物資在浦東機場裝載上全貨機
「一個平臺」的合作力度:十天「督工」誕生核酸方艙
境外旅客的新冠「防輸入」,是一項涉及衛生健康、機場、航司、海關、邊檢、公安、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浦東又是中國民航出入境航班量最大的機場。這麼多的部門、如此交織的業務條線,怎樣避免防線漏洞、避免各方之間出現「結合部」問題?
上海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秦雲和上海機場集團總裁馮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有賴於各方共同努力的責任擔當。當疫情挑戰來襲,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民航局的統一領導、科學決策下,上海機場集團立即與上述聯防聯控單位協同打造「疫情防控統一指揮平臺」,通過平臺統一規則流程、實現信息和資源互通共享。
浦東機坪上的一個個核酸方艙堪稱對「疫情防控統一指揮平臺」合作力度的經典詮釋。
浦東機場為海關檢疫採購建設的核酸方艙
今年春末,氣溫漸高,一旦入夏,穿著防護服的海關檢疫人員會非常悶熱,但傳統空調又容易導致採樣飛濺、增加風險。面對兩難,浦東機場主動拿出方案:在機坪搭建44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標準化方艙採樣室,配備單向新風、空調和消毒設備,從而既維持宜人的溫度,又避免交叉感染,方艙的建設資金和採購建設安排,也由機場落實。「從『五一』開始,我們的一位中層幹部守在生產廠家,整整10天沒回家,讓方艙在高溫季節前順利投入使用。」浦東機場總經理胡稚鴻告訴記者。
海關人員登臨浦東機場航空器檢疫(錢擘/攝)
這個平臺鍛造的合力,同樣折射在浦東機場每月採購的100多萬元盒飯和茶水飲料中:全國各地海關、上海各區在機場派駐了檢疫和值守人員,「既然來了,當然我們負責『糧草先行』」,浦東機場如是說。
作為統一平臺上的民航行業管理部門,民航華東管理局、上海監管局更以行業監管為抓手,及時為浦東機場的「外防輸入」夯實底氣。
華東局持續將中國民航的各版防疫指南發布給執管外航,提醒其做好防護。外航監管團隊還根據華東局的部署,創造性地推出了外航「防疫承諾書」、《外航疫情期間現場\非現場專項檢查單》等舉措,並與外航協會等組織保持溝通,分享安全信息、傳遞監管壓力。
「一條閉環鏈」的防控強度:57類不讓說的崗位和「130」模式
「我可以給你看一眼,但恐怕不一定能給你」,採訪現場,浦東機場交通保障部總經理曹流瞅著手裡的自制地圖很是猶豫。直到上海機場集團相關負責同志和記者都再三確認,最終報導前會再次與他溝通無誤、且決不外傳,他才把地圖遞了上來。
這並非任何一級密級文件,而是一張部門自製、標明浦東機場境外航班到港旅客轉運流程的地圖,上面密密麻麻,繪製了旅客入境後,機場轉運全程安排的不同功能分區和足足57類崗位。其中既有環環相扣的服務保障,也有防止旅客疏忽誤入其他區域的「崗哨」甚至「暗哨」,不讓「哨位」洩露,是要給空港防疫多一重保險。
機場工作人員為浦東入境航班旅客做好行李消毒和擺放
機場工作人員在境外到港旅客動線上開展消毒
用57類崗位保障的轉運,是浦東機場入境旅客檢疫全流程「一條閉環鏈」的縮影。
閉環鏈意味著,浦東機場為境外到港航班設置了專用機位和衛星廳專用區域,物理隔斷通道,避免不同航班旅客混流。
閉環鏈意味著,浦東機坪上,隨時有4輛120急救車待命,航班入境後,海關人員即上機篩查,發現的異常旅客由機場運行指揮中心通知120由專用通道轉運。機場還對核酸採樣點單向管控,防止完成採樣旅客與未採樣旅客混流。
閉環鏈意味著,境外到港的每一件託運行李,都須在消毒後再送去提取轉盤,消毒保潔人員也會在每個境外航班保障完成後,立即對旅客途經區域、手推車、洗手間和所有可能的觸點實施終末消毒。1月以來,浦東機場已開展終末消毒近6.9萬次。
閉環鏈還意味著,旅客入境後轉運全程的「車等人」、「房等人」。與有的地區由地方政府負責轉運不同,浦東機場擔負了境外旅客的閉環隔離轉運任務,機場交通保障部投入300多名保障人員、62輛專車,確保轉運「車等人」、旅客到達隔離酒店時「房等人」。
閉環鏈更意味著,浦東機場落實了比「120」檢疫轉運更嚴格的「130」模式,海關檢疫甄別為「症狀不明顯但有旅居史、風險較大」的入境旅客,機場會在120之外,另外安排被人們送以「130」雅號的專用車輛,轉運至指定隔離點,實施醫學觀察。
浦東機場「130「轉運團隊正在轉送旅客前往核酸檢測點
「隔離不隔愛」的服務溫度:5位手語翻譯與一碗愛心粥
「那天,我們的安檢員,站滿了旅客經過的沿途」,浦東機場安檢護衛保障部總經理張健至今仍對5月2日保障的一班包機航班記憶猶新。
這架航班是我國政府特別協調安排的,承運年長、殘疾、體弱、懷孕等特殊情況的海外同胞優先回國。旅客中包括18位聾啞人、38名孕婦,有的孕婦距離預產期只剩三個星期。機場為航班到港實行了「點線結合」的總動員,從廊橋口到轉運車,數百名安檢護衛人員排列成線,每位孕婦則另派兩名工作人員點對點全程攙扶。上海春季空氣溼度高,浦東機場特地打足了沿線的空調抽溼,以防打滑。機場還特別請來5位手語翻譯,負責聾啞旅客們到港後,不同環節的溝通需求。浦東機坪上,足足調來了40輛救護車,除了用於轉運一旦檢疫出的陽性患者,更為及時響應孕婦、老弱旅客可能的不適。
這份「防控隔離不隔愛」、嚴格檢疫與精心服務並重,是浦東機場常態化防疫中始終不變的追求——
不少入境旅客在回國航班上不敢用餐、飲水,機場就在落地後的等待區為他們提供了免費的能量棒、小食和飲用水。除了流調人員,機場急救站的醫生也在現場設點保障,萬一旅客長途航程後身體不適、或是隨身慢性藥物用完了,他們能隨時響應。在保障一班未成年留學生包機時,機場工作人員發現,小旅客看著他們喝粥很是羨慕,便分給了孩子們;此後,熬一碗「愛心粥」、滿足回國遊子的蓴鱸之思,又成了浦東機場服務的新內容。
和「愛心粥」一樣贏得好評的服務保障創新,還有「浦東機場入境旅客信息跟蹤系統」。
境外旅客回國,在機場、酒店、社區,需要填寫各種表格,內容則大同小異,浦東機場主動探索,用信息化讓旅客們省心,讓「多張表格」變成「一張二維碼」。如今,在浦東機場入境航班轉運區,旅客現場掃碼後,便可將個人基礎信息、健康狀況、行程等錄入「浦東機場入境旅客信息跟蹤系統」,獲得由系統生成的二維碼。為旅客辦理隔離轉運前,機場工作人員會比對二維碼登錄的信息與旅客邊檢入境時申報的是否一致,確認無誤就將二維碼貼上旅客護照。隨後,旅客無論是入住酒店、回到社區,「浦東機場入境旅客信息跟蹤系統」已經為後續各環節開放了數據接口,各環節工作人員都能掃碼讀取信息,不必旅客一再重複填寫。
客流復甦的浦東機場值機區
高效響應的「浦東速度」:15小時建成專用口岸
今年3月,我國對前往北京的國際航班作出設置第一入境點的安排,浦東機場也承接了分流職責。
接到任務後,機場與海關、邊檢、公安、衛生、地方政府等通力配合,決定利用衛星廳,為第一入境點航班建設一個「迷你專用口岸」。「迷你專用口岸」設置在S2衛星廳601號遠機位候機廳,擁有專屬遠機位,內設測溫、邊檢、流調等功能齊全的設施,為方便旅客,這裡的座椅全部配備電源設備,並且提供免費的正餐和冷熱飲水,還有零食自助銷售。
從3月23日晚間開始,機場與聯檢單位密切協作,僅用15個小時就完成了布局調整和改造施工。3月24日,國航來自杜拜的CA942航班成為首個使用專用口岸的航班,當晚即在浦東機場完成檢疫後繼續飛往北京。
在「外防輸入」中體現「浦東速度」的,不僅有對境外疫情高峰任務的緊急響應,也有疫情褪去後的及時變陣。
8月12日,澳門成為首個入境旅客不必隔離的境外航點。為避免澳門旅客與其他入境旅客有交叉,又一場24小時之內的口岸改造在浦東啟動。
浦東機場優化了澳門航班的進港流程,在T2航站樓布置了專屬的分區管理區域,設置了硬隔斷和專門停機位,確保澳門到港旅客走專用通道,通過海關測溫、流調後,可在邊檢指定櫃檯辦理入境手續,再由浦東機場安檢專人引導其離開到港區域。機場還及時協調原本在T1運行的東航澳門航班搬遷T2。
據統計,自澳門新政實施以來,浦東機場安檢已完成澳門機組及旅客護送轉運近200架次、1萬6千多人次。
在第一入境點專用口岸保障的機場工作人員
一城民航人的默契度:從一次次堅守到一場場監管
作為中國民航客貨運量最大的航空樞紐,上海民航事業的成長,凝結著這片熱土上所有民航人的心血與努力。在2020,浦東機場對於「外防輸入」的堅守,則再一次見證了民航人的默契度。
隨著境外疫情蔓延,從3月開始,華東局著力加強在民航局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紐帶作用,積極調配運力保障物資和人員運輸,同時以平均每10個工作日一封安全管理電報的速度,提醒外航和各監管單位關注運行安全與防疫安全,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
華東管理局工作人員檢查外航(華東局供圖)
華東管理局工作人員檢查外航(華東局供圖)
在浦東機場入境航班檢出集中病例時,華東局一次次開展約談、督促航司查找源頭、解決問題。在非洲航線上,被約談後的外航對檢測不準確的當地醫院中止了出具報告資格,並與我國使館合作,完善旅客登機前的隔離篩查安排;在中歐航線上,監管員們督促出現集中病例的外航及時對標中國民航的防疫指南,改進防疫標準……
東航是浦東最大的主基地航司,也是承運入境旅客最多的航空公司。東航的乘務員在境外航點客艙門口,堅守著身後的國門防線,逐一測量體溫、提醒旅客口罩、做好自身防護……與此同時,東航客艙部每天平均有500位乘務員接受航後集中隔離,他們在客艙裡守著「外防輸入」的防線,又用自己的隔離,再一次夯實這道防線。在境外航點和浦東現場,東航地面人員在航班抵達前將旅客和機組信息提前傳遞給國內的聯檢單位、以便排查,並全力落實機坪運輸車輛和入境航班的清潔防護,做好入境航班的垃圾消毒。
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上海的主基地航司,在浦東機場也對所有國際進港航班落實了專人引導,協助完成海關的調查工作和相關單位的轉運分流。
華東空管局則在做好出入境航班管制工作的同時,積極落實浦東機場所有工作區域的消殺防護,確保「空中交通大腦」不被疫情影響、安全可靠運行。
浦東機場保障外方防疫運輸包機
今年年初以來,浦東機場已經保障涉及疫情風險航班到港旅客30多萬人次,完成集中隔離任務2萬多批次。與此同時,從9月底開始,浦東機場國內客流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國慶中秋長假的國內客流甚至創下歷史新高;而從暑運以來到第四季度,浦東保障的全貨機數量已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成為「內循環」與「雙循環」的關鍵連接點,有力支持了國際經貿往來,成為我國抗疫物資空運全球各地的最重要門戶。
長假中布置了濃濃國慶佳節氛圍的浦東機場服務櫃檯(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機場提供)
在剛剛過去的11月,浦東機場同時迎來了復工復產的積極信號與外防輸入的新警訊。在國際航協新發布的數據中,今年9月,上海已超越倫敦、成為全球航空連通性排名第一的城市,浦東機場則是其中的主陣地。圍繞11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浦東成為保障參會旅客、展品最重要的門戶。而也是在11月,浦東機場的航司物流員工中出現的病例、流調中發現的出境回國航空集裝器這一新傳染源,以及機場連夜完成的物流員工全員篩查,則提醒著人們疫情防控的複雜多變。當浦東在全球航旅網絡、國際航空物流鏈條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凸顯,更重的防疫責任也前所未有的湧來。為了讓精準防控與全球往來在浦東繼續並行給力,機場人、民航人正在不斷努力。(《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通訊員尚機軒、李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