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許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2年3月
這是一部有關詞語身世的故事書。作者許暉帶領你重返語文的歷史現場,一次看完近200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既長見識,又長知識。原來,很多詞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原來,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錯用、誤用和濫用中文了!
「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
「五更」是漢代開始通行的夜間計時制度,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每個更次大約兩個小時。「五更」也叫「五夜」,最初以甲、乙、丙、丁、戊命名,稱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五鼓」,更夫用鼓打更報時。宮廷巡夜的警衛交接班,都以五夜來劃分安排,聞鼓聲交接班。
「三更」是指夜晚11點至1點,因此「三更」就是「半夜」。那麼,為什麼把「三更」和「半夜」連用呢?這豈不是重複了嗎?原來,「三更半夜」這個俗語有陰謀的含義在裡面。
「三更半夜」一語出自《宋史·趙昌言傳》。朋黨是中國古代官僚集團特有的現象,士大夫們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或者為了政治理想的實施,朋比結黨。其中因科舉而結成的朋黨叫「科甲朋黨」,"科甲朋黨"是宋代以後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朋黨。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有三人都中了進士,狀元是胡旦,省元(第三名)是趙昌言,同榜中還有一位叫董儼。三個人都做了官,胡旦任起草詔令的知制誥,趙昌言任工部侍郎,董儼任掌管財政收支的度支副使。趙昌言和時任掌管鹽、鐵、茶專賣和徵稅事宜的鹽鐵副使陳象輿關係很好,因此,雖然陳象輿不是趙昌言同年進士,但也加入了「四人幫」小集團,結成了「科甲朋黨」,成為當朝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他們的主要政敵是當朝宰相趙普和太子元僖。
這個「四人幫」小集團的活動異常頻繁,不管白天深夜,總是聚集在趙昌言的府中商討政事。由於是公開結黨,因此朝野上下都知道這個小集團,京城民謠稱之為「陳三更,董半夜」。這個小集團指使傭書人翟穎上書詆毀時政,並且狂妄地自薦為大臣,又舉薦可以充任輔臣的十人。結果是宰相趙普流放了翟穎,同時將四人全部貶官,這個「三更半夜」的科甲朋黨被一網打盡。
從此之後,「三更半夜」就成為一個固定用語,指深夜,同時含有貶義成分,比如壞了良心的人會招致「半夜三更鬼敲門」。
「老頭子」原來專指乾隆
「老頭子」是個民間俗語,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稱為「老頭子」,老夫老妻之間,妻子也可以暱稱丈夫為「老頭子」,幫會裡面的首領也常常被稱為「老頭子」。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最早卻是對乾隆皇帝的專用稱呼。
紀昀,字曉嵐,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學識淵博,才思敏捷,深為乾隆皇帝所激賞,任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最有名的著作是《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身體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節,人們常常看見紀曉嵐身上的衣服總是溼漉漉的,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他掉進了池塘裡呢。
在南書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詩作畫雖然是榮耀之事,但紀曉嵐卻視如畏途,因為裡面太熱,自己汗流浹背的樣子實在太過狼狽。因此一出了南書房,紀曉嵐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邊的便殿,把溼漉漉的衣服脫個精光,納完涼後才出門回家。
乾隆皇帝聽貼身的太監說過紀曉嵐的這個習慣,有一次想故意戲弄紀曉嵐,趁紀曉嵐和別的大臣們在便殿裡裸體聊天的時候突然出現在便殿。一看皇帝駕到,大臣們趕緊手忙腳亂地穿衣服,偏偏紀曉嵐是個近視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見,這時已經來不及穿上衣服了。紀曉嵐就這樣赤裸著肥胖的身體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著,一動不敢動。乾隆皇帝一直待了兩個小時,坐在那裡不言不語。紀曉嵐終於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張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還在不在殿裡。過了一會兒,紀曉嵐實在忍無可忍了,小聲問身邊的大臣:「老頭子走了沒有?」眾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乾隆命太監為紀曉嵐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問道:「你為什麼如此輕薄地稱呼我?太過無禮!今天你必須說出個子醜寅卯,否則就砍了你的頭!」
紀曉嵐回答道:「『老頭子』不是我的發明創造,京城裡的人都這麼稱呼您。大家都稱陛下您『萬歲』,『萬歲』還不老嗎?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頭嗎?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萬民為子,因此叫『子』。合稱『老頭子』。」
聽了紀曉嵐的這番詭辯,便殿裡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攏嘴。紀曉嵐既為自己解了圍,順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馬屁,真是機智,弄得乾隆皇帝沒辦法怪罪他。從此之後,這個詞就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流行起來了。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嘆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一詩寫道:「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牢騷太盛防腸斷」,在今天的日常用語中,「牢騷」和「發牢騷」都是指發洩煩悶不滿的情緒。那麼,到底什麼是「牢騷」呢?這兩個字又是怎麼組合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隻牛,上面像養牛的圈。因此「牢」的本義是關養牛馬等牲畜的圈。《說文解字》解釋道:「牢,閒養牛馬圈也。」比如「亡羊補牢」這個成語就是羊跑了,還要把羊圈補好的意思。古代還把祭祀或者宴享時的牲畜稱為「太牢」、「少牢」。牛羊豬各一隻叫「太牢」,羊豬各一隻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諸侯祭祀叫「少牢」。
「騷」是形聲字,從馬,蚤聲,《說文解字》解釋道:「騷,摩馬。」段玉裁註:人曰搔,馬曰騷,其意一也。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為「擾也」,馬擾動的樣子,再引申為因紛擾不安而導致的憂愁。屈原所作的「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
「牢騷」和「發牢騷」,毫無疑問最早都和畜圈裡的馬有關。馬和馬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趕馬車的人被稱為御者,因為是幹體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勞累下來,晚上還要在馬圈裡刷馬。伴隨著馬的擾動,御者不免哀嘆自己的身世,有抱負的人更有懷才不遇之感。
這一職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四個著名的詞:
「御用」。用於御,用為王的御者,為王前驅。如此責任重大,如此辛苦,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馬圈裡哀鳴的時間久了,言為心聲,歌以詠志,遂誕生了「馬圈文學」,純粹幹體力活兒的御者慢慢就轉變成了專事歌詠的「御用文人」。
「輿論」。輿者,車也,車上的言論。黃帝最早設計了車服,御者被分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級制的基礎。既有等級就有不滿,御者駕車的時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車服配不上自己的技術。時間長了,御者的言論漸漸密集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言論圈子,後世就用「輿論」這一專門術語來命名這個獨特的言論圈子。
「騷人」和「騷客」。特指詩人。從「馬圈文學」脫胎而出的御者,春風得意之後,「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戶侯」,開始了不切實際的妄想。雖然河山還是以前的河山,但揣著俸祿遊山玩水看到的河山顯然迥異於駕車時看到的河山。
「美輪美奐」只能形容建築物
「美輪美奐」是一個成語,可是卻常常被人們用錯,比如有人將這個成語寫成「美侖美奐」,還有人寫成「美倫美奐」。這都是不對的。而且人們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也經常出錯,看到這個成語中的「美」,就以為所有「美」的東西都可以用它來形容,甚至竟然還有人用它來讚嘆美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美輪美奐」這個成語只能用在建築物身上,形容建築物高大華美,用在別的場合一律屬於誤用。
此語出自《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晉國大夫趙武的諡號為「獻」和「文」,因此稱他「獻文子」以示尊敬。趙武建造了一座新的房屋,晉國的大夫紛紛趕去送禮祝賀,其中有位叫張老的大夫一看眼睛就直了,不由自主地讚嘆道:「太美了!房子高大巍峨啊!太美了!房子文採華麗啊!可以在這裡唱著頌歌祭祀,可以在這裡哭泣舉行喪禮,可以在這裡聚集國人和宗族啊!」
「輪」是屈曲盤旋而上的樣子,引申為高大;「奐」是文採華麗,通「煥」,因此這個成語也可以寫成「美輪美煥」。
故事還沒有完,按照禮節,趙武要答謝張老,於是趙武回答道:「您說的這些事情都可以在這裡舉行,這就意味著我要在這裡盡享天年,壽終正寢,然後到先祖的墓地去追隨先人。」答謝完畢之後,趙武面向北方拜了又拜,叩頭行禮。
《禮記》是講禮儀的書,因此在兩人這一番對話之後評論道:「君子謂之善頌善禱。」君子稱讚這兩位的稱頌和祝禱都很好,合乎禮節,值得表揚。
「美輪美奐」即出自這個故事。知道了出處和原始含義之後,讀者朋友們以後就不要再誤用這個成語了。
「喬遷」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家商店開業,門前海報赫然寫著:「慶賀本店喬遷新店,特舉辦買一贈一活動。」這個「喬遷」用得可真是錯到家門口了。
「喬遷」一詞,源於《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意思是: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上去,也就是說從陰暗狹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躍升到大樹之頂。由此可知,「喬遷」之「喬」,即高大的樹木,屬名詞。因此,古人又將「喬遷」寫作「遷喬」,如劉孝綽《百舌詠》:「遷喬聲迥出,赴谷響幽深。」李嶠《鶯》:「寫囀清弦裡,遷喬暗木中。」鄭夑《詠鶯》:「高風不借便,何處得遷喬。」從這些詩句,我們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喬遷」的意思。
現在人們用「喬遷」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於祝賀別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當,就像「令尊」一詞,只能用於對方的父親,用在自己身上就貽笑大方了。另外,「喬遷」還可以表達「官職升遷」之意。如,唐代張籍就有詩寫道:「滿堂虛左待,眾目望喬遷。」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遷喬」還是「喬遷」均為不及物動詞。只能說喬遷,如「喬遷之喜」、「祝賀喬遷」,不能說「喬遷新居」、「喬遷新址」、「喬遷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說「喜遷新居」。
作者簡介
許暉,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現居雲南大理。
著有《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亂世之鞭: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日常俗語》、《悠悠鳳與凰:那些過往的愛情與陰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