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就想寫寫這對上下級,簡直不要太搞笑。當時我的命題是:趙主任才是「能人」,孫行長應該讓賢。沒想到最新的預告裡,趙海清果然已經C位出道了。
六年時間,所有人的職務都發生了改變,楊建群升了局長;夏遠當了經偵隊隊長;趙海清由北江市發展銀行分行信貸主任,升了分行行長。
上篇我說王柏林是最大的贏家,他的成功離不開趙海清狗腿的鼎力相助。要不是這個趙主任幫王柏林操作貸款,順便腐蝕了楊建秋,他現在就沒自由在美國逍遙。
趙海清這個人,相比較孫行長其實更有魄力和膽色,他追求金錢和利益,所以甘心為王柏林做事。兩人串通一氣,把孫銘這個徒有虛名的行長耍得團團轉,最後孫行長還感謝趙海清。
孫行長是個還算循規蹈矩的人,雖拿了好處費,但知道違規操作貸款,要是萬一被查出來,自己瀆職得坐牢。所以在他知道錢程因為克瑞公司股票大跌跳樓,警察到銀行調查問話之後,他就開始坐立不安,心有餘悸,見到王柏林就怕得要死,慌張得很。
孫行長是個擔不起事的人,他只想佔點小便宜然後安穩當他的行長,畢竟按行規拿點好處是業內心照不宣的事,但要是違法犯罪就不同了。所以擔憂幾天後他給夏遠打了個電話,說要實名舉報王柏林。去公安局前他接到了趙海清的電話,說馬世才意外身亡。這個消息如平地一聲雷把孫行長嚇得發抖。跟瀆職比起來,他更怕死,所以他反水了。
其實孫行長沒有太大的過,只可惜偏偏有個不知所謂慫恿他白拿好處的老婆,還有一個拉他下水,往死裡坑的下屬。所以要不怎麼說趙海清才是個角,他作為王柏林和銀行的線,既然跟王柏林沆瀣一氣,必然就會充分利用自己貸款主任的職權,而悄無聲息地攻破孫行長這道防線,他做得很好。
孫行長是個不擔事、怕事還沒主見的人。他對下屬趙海清很信任,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把趙海清叫進辦公室,關起門商量。
然而,每次的不安和擔憂都被趙海清三言兩句擺弄過去了。王柏林公司幾次的巨額貸款,都是趙主任打得太極;楊建秋的重用,也是趙海清誤導孫行長,但其道而行。孫行長本就沒主意,所以對這個下屬說什麼是信什麼。
相比較孫銘,趙海清有膽色,有心機,有遠見,有魄力。孫行長只能活該被坑,最好讓賢才好,這樣出事的時候還不用擔大頭。
趙海清貪財有野心,他不甘心只拿一份主任的工資,所以才會輕易被王柏林收買,時時與之通氣。趙主任有膽色會算計,自己受賄不夠還拖著行長下水,並且巧言令色欺哄孫行長達成自己的目的。趙主任還特別有魄力,不管是克瑞公司還是新高科的財務狀況,明顯是不符合貸款要求,但他卻騙著楊建秋、忽悠孫行長前前後後批了2個億貸款。連楊建秋都拿了50萬好處費,可想而知趙主任必不會少。
趙主任還有心機、有遠見,哪怕行長吩咐和楊建群出面威脅他不準用楊建秋,他依然我行我素對楊建秋「特別關照」。剛上班直接提攜,億元大單業務讓新人楊建秋過手,股票說送就送,三百萬不要欠條說借就借。趙主任表面拉攏楊建秋,實際謀的是她背後的勢力:公安局當經偵隊隊長的哥哥楊建群,和楊建群當市長的嶽父。
趙主任心裡明鏡似的,利用一切可用資源,上司孫行長是他謀取利益的通道,下屬楊建秋是他保命的棋子。當有一天新高科的事兜不住的時候,經偵的人想要查他查銀行,就得掂量掂量經手一切的楊建秋,他混不下去,楊建秋和楊建秋背後的人也別想好。
趙海清算得多好啊。王柏林有著一個得力幫手,怎麼能不成功攜款潛逃呢,趙主任可是為他找了一張保命王牌。
劇情隨著王柏林成功逃逸告一段落,最新的較量裡,是王柏林找趙主任轉移國內資產,而六年後的趙主任果然對得住自己的謀劃和能力,已然代替孫銘當上了行長。
而自殺沒成的楊建秋,被調去了總行,趙行長怎麼能放過怎麼好的棋子,這不又找上楊建秋了。
這兩個人又會碰撞出什麼花火,倒是值得讓人期待,畢竟楊建秋信誓旦旦地說:「六年前的錯誤,我不會再犯了。」她真的變聰明了嗎?不知道,反正後面的劇情發展少不了她的推波助瀾。
而孫銘呢?第7集的時候,他曾說:找個不擔責任的位置養老,寧可碌碌無為,也不想再冒險了。這個不起眼不中用的行長是否真能安全退居身後?後面22集的博弈還有他嗎?
除了最後經偵翻舊帳,真相大白日他被繩之以法,我倒是想不到他還有什麼出場的戲份了,畢竟趙主任已經C位出道當上行長了。
各位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