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兒童醫院,有位百歲老人與患兒「周周見」。他是我國小兒外科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9月25日,他將迎來百歲生日。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張金哲始終關注,還特意寫了一幅帶哲理的書法:「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科學政策。」落款:「百歲兒醫張金哲」。
張金哲的書法作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科學政策」
百歲,是歲月的饋贈。醫,則是張金哲八十餘年未變的志向。
創新術式,女兒是第一個受試者
上世紀30年代,在考場上,張金哲寫下《良醫良相》一文,17歲的少年在這篇文章中,敘述著「寧為良醫,不為良相」的志向。考試結束後,他成績優異,同時被三所大學選中,張金哲選擇了醫學專業。
戰火紛飛,顛沛流離。剛進入協和醫學院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金哲拒絕了日本人的轉校安排,從協和醫學院輾轉到上海聖約翰大學,此後再轉考到上海醫學院……終於,1946年他從上海醫學院畢業。1947年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工作,1950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建立小兒外科專業;1955年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工作至今。
大學畢業後,新中國需要有人從事小兒外科,張金哲毫不猶疑,欣然受命。
1950年張金哲率先在北大醫院創建了小兒外科,成為中國小兒外科三位創始人中工作開展最早的一位。1955年,受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的邀請,張金哲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當時,兒童醫院的診療主要是小兒內科。張金哲主持建立了獨立的外科團隊。此後,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逐漸發展壯大,現在兒童醫院的外科系統細分到神經外科、心外科、新生兒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胸外科、燒傷整形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張金哲在小兒外科領域鑽研了70年,為超過萬名兒童操刀手術。這其中,有一例手術的患兒最為特殊,她是張金哲的女兒。
新中國成立初期,產科病房流行一種名為新生兒皮下壞疽的疾病,死亡率幾近百分之百。很不幸,張金哲剛出生三天的女兒也得了這種疾病。
恰在此時,張金哲創新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誰來當第一個受試者?沒有人願冒這個風險,張金哲選擇了自己的女兒第一個受試。
「我就那麼一划,好了!」70年後,說起這段經歷,張金哲雲淡風輕,但不難想像,他當時下刀時的緊張,那畢竟是首例,況且是他自己的骨肉。
所幸,這輕輕一划,張金哲的女兒很快康復了。伴隨著這種手術方式的推廣,當年新生兒皮下壞疽的死亡率從幾近100%下降到10%,後來又降到5%。現在的新生兒家長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
從醫70餘年,張金哲的傳奇,不僅僅是這「輕輕一划」——
目前,國際上有多個以張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療方法,包括「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等。2010年,他獲得了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小兒闌尾炎是外科的常見病,張金哲帶領團隊,創造了30年15000例無死亡、急性絞窄性腸梗阻包括壞死休克患兒連續100例無死亡的紀錄。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張金哲對腹部畸形手術進行了簡化與改進,他還開發創造了中醫外科技術如小兒肛瘻掛線療法與小夾板配合牽引治療小兒骨折等,在國際上展現了中國小兒外科的特色。
張金哲的各項發明達50餘項,主編及參與著書30餘部,培養了數百名小兒外科醫生和近20名碩士、博士。1997年獲評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際小兒外科界最高成就獎——英國皇家學會「丹尼斯布朗金獎」……
張金哲經常說,中國現代兒科奠基人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吳英皚教授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嚴謹治學之道。」
也許,這就是奠定傳奇的基石。
被誤切大半個胃,他選擇理解
就像受前輩影響一樣,張金哲的為人處世,也影響著自己的學生。
上世紀70年代,張金哲疑似罹患「胃癌」,為了徹底治癒,需要進行胃大部切除手術。
張金哲的3名學生一起給老師主刀手術。臺上,他們打開張金哲的腹腔,發現不像胃癌,很有可能是胃潰瘍,一下子就慌了,「老師,怎麼辦?」採用針灸麻醉、在手術臺上依然清醒的張金哲平靜地說,「按原計劃做手術。」
術後的病理檢查發現確實不是胃癌,就是胃潰瘍。說起這段經歷,張金哲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當時的影像條件就是很難區分胃潰瘍和惡性腫瘤。」因為切除了大半個胃,張金哲每頓飯吃得都不多,但他直到現在依然喜歡各種各樣的美食,他說,吃的目的第一是解饞,第二是解飽,第三才是養生。他吃飯不忌口,「我頓頓吃肉,蟲子肉也吃。」
北京兒童醫院泌尿外科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小兒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孫寧也是張金哲的學生。
孫寧進入北京兒童醫院工作時,張金哲已經年過六旬。「那時的住院醫師非常辛苦,整整三年住在醫院裡,每周只有一天能外出。」孫寧回憶,當時夜裡如果分管的患兒需要去查看,宿舍管理人員就會到醫生的床前,用手電筒對著醫生「照」,「深更半夜,明晃晃的光特別刺眼,馬上困意全無。」一開始孫寧覺得苦,後來,他就再不提「苦」了,因為張金哲也和他一樣,後半夜隨叫隨到。「張頭兒那時還擔任醫院的副院長,但只要患兒需要,不管是夜裡幾點,他一定會立刻趕到患兒身邊。」孫寧服氣了,他踏踏實實在醫院「住」了三年,轉遍了外科的所有科室,練就了過硬的基本功。現在,遇到任何一個需要他的患兒,他都很有信心。
張金哲給學生講課
1980年代,北京兒童醫院爭取到10多個到國外進修的名額。孫寧盤算著,自己也許也能得到一個指標,出國學習。沒想到,張金哲把這些名額分配給全國10多家醫院,自己醫院只留了一個指標。孫寧沒出成國,他當時不太理解張金哲的做法,張金哲也沒有解釋什麼。當孫寧慢慢獨當一面的時候,他開始漸漸體會到,正是老師的胸襟,促進了全國小兒外科水平的整體提高。
這種胸襟,也被兒童醫院傳承下來。
2012年,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倪鑫來到北京兒童醫院擔任院長。當時的北京兒童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2013年,倪鑫決定在全國啟動兒科醫聯體建設,推動全國兒科共同發展。當他到天津兒童醫院進行交流時,見到了一張上世紀80年代張金哲在天津兒童醫院查房的照片。張金哲每周末到天津兒童醫院查房,幫助他們建立小兒外科。倪鑫很是感慨,「早在30多年前,張院士已經啟動了小兒外科專業醫聯體的建設。」現在,北京兒童醫院醫聯體已包括全國2000餘家兒童醫療機構。
作為一名教授,張金哲在講臺上一直站到96歲。那一年,醫院考慮張金哲年齡大了,決定不再讓他講課。講最後一課時,張金哲準點到達教室。後來大家才知道,就在前一天,和他相伴相知70多年的老伴兒去世了。學生心疼他,忍不住問:「您為什麼不調整這一課?」張金哲說,「不能因為我自己的事情影響教學工作。」
其實,老伴兒離開時,張金哲心裡很痛。他家裡有8個喜羊羊、灰太狼的小玩具,這是很多年前醫院小賣部售賣冰淇淋的贈品。那時,張金哲的老伴兒咀嚼功能出了問題,愛上了吃冰淇淋,張金哲就陪著老伴兒一起吃冰淇淋,並且集齊了一套玩具。
「我手靈活,還能做手術」
張金哲的辦公室在北京兒童醫院東南角的一座小樓裡,辦公室的牆上,掛著患兒家長2019年送的錦旗。辦公桌上的陳設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著他最熟悉的狀態。
從醫70年來,張金哲一直堅持在臨床一線,從醫生叔叔到醫生爺爺,他對待小患者一直是關愛有加。幾十年來,每次出診見到患兒,他都會起身相迎,說:「小朋友,你好!」患兒離開診室時,他會站起身來相送。查房時,他一定會先和家長交流情況,查體時,一定會先把聽診器焐熱。
張金哲出門診
醫院的年輕醫生,都管張金哲叫「張爺爺」。普外科年輕醫生嚴佳虞曾經跟隨張金哲查房,他說:「張爺爺每次都會保護好患兒的隱私,不論男孩女孩,查體時他都會遮擋孩子的隱私部位。」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龐文博說:「曾經聽過張爺爺專門給年輕醫生開設的《接診學》,他課上說的內容,都是他一絲不苟的日常。」
張金哲一直致力於促進中國的傳統醫學模式向人文醫學轉變,特別在兒科診療領域。他率先強調「讓媽媽參與整個治療流程」,確保患兒媽媽的知情權、參與權;在與患兒及家屬溝通時,他提出了「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的八字方針,呼籲並指導全國的兒科醫生改進醫療服務模式。張金哲對孩子更是耐心,很多人聽到孩子哭鬧就會特別煩躁,但張金哲聽到孩子的哭聲,從來不煩,甚至還很喜歡。「孩子的哭聲,其實就是病情最好的診斷依據。」怎麼判斷一個孩子的健康狀況?張金哲說,看兩點:吃和玩。如果一個孩子的飲食沒有大的影響,能吃能喝,健康上就沒有大的問題。「只要孩子能吃愛吃,說明孩子從精神系統到消化系統都沒有問題。」第二個判斷標準就是玩,如果孩子睜開眼睛就不閒著,蹦蹦跳跳,開開心心,也說明健康上沒有大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長」的要求,「三個月量一量,身高體重都在適度增加,基本上就是健康的孩子。」
門診做檢查時,孩子會鬧,張金哲隨手拿來一個耳鏡,一下子就變沒了,一會兒又變出來,孩子笑了,檢查也能順利完成。他的白大褂口袋裡塞滿了小紙條,上面寫著小兒常見病的症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等,接完診,他就依據病症,掏出小紙條,送給家長,方便在家護理。
張金哲經常說,長壽不能只給別人添麻煩,還要為社會工作,這是目的,也是動力。2019年9月25日,張金哲99周歲。那一天,北京兒童醫院為他舉行了簡單的生日會,他特地穿上一件紅色的衣服。現場,他拿出一個小小的金屬「拇指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術。掌聲響起,老人得意地對院長倪鑫說:「我這手啊,靈活,還能做手術!」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兒童醫院為張金哲院士慶祝99周歲的生日,現場簡樸又熱鬧。醫生爺爺特別開心,在現場表演起自己拿手的小魔術,這也是他哄孩子的「法寶」。
已近百歲,張金哲依然每周到北京兒童醫院上班。工作前,他一定要喝上一杯咖啡,「不挑,速溶咖啡就行。」有人來辦公室拜訪,他會起身相迎,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來者再年輕,他也會稱呼對方為「您」。他堅持運動,每天晚飯後在家騎車鍛鍊,運動前還會吃一塊方糖。他會寫電子郵件、玩微信,六一期間還參加了醫院的抖音直播……
今年「六一」兒童節,張金哲參加直播,為患兒變魔術
9月9日,周三。張金哲出現在北京兒童醫院普外科病房中,準備查房。就在去年,張金哲依然堅持每周出診兩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醫院決定不再讓張金哲出門診,老人其實心裡有點不情願,但他尊重醫院的決定。查房,張金哲覺得沒問題。99歲的老人走在查房隊伍的最前面,旁邊的學生下意識地伸手去攙扶他,張金哲擺擺手,「不用攙,我能走。」
其實,張金哲也感受到自然衰老的強大力量。面對衰老,他坦然接受:他的眼睛換上了人工晶體,耳朵用了助聽器,心臟也用上了起搏器……「這都是高科技維持老年人工作生活能力的見證。」張金哲說著,臉上帶著燦爛的笑。
明天,100歲的張金哲將推出他的新書《張金哲小兒外科學》第二版。這是他對70年從醫經驗的總結,也是新一代兒醫出發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