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甚至在許多人心目中堪稱最為精彩的時代。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這一時期,無數的賢臣良將紛紛嶄露頭角,並憑藉自己的傑出才能和後世小說的"演義化"而在民間得到廣泛的聲譽,其中尤其以《三國演義》的描述最廣為人知,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他對三國人物、故事有著生動的記載。
也正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的狡猾奸詐、關羽的忠義勇猛、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成為了後世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相比於諸侯的雄才大略、謀士的運籌帷幄,還是武將們的驍勇善戰更被人們關注,在民間,"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等組合可謂是十分知名和被人喜愛的。那麼,《三國演義》中魏、蜀、吳各國的武將前十名是誰?為什麼這麼選?他們又該被如何排序呢?
那麼,我們便按照《三國演義》的記載,從魏、蜀、吳三國中依次選出各自的前十名武將,並進行簡單的評價和排列。首先是梟雄曹操耗盡畢生精力奠基的魏國,上文已經說道,魏國有著被《三國志》作者陳壽譽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五子良將,也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著名將領。
其中,張遼被許多人尊為第一名,因為他以八百精兵突襲孫權十萬大軍,重挫敵軍銳氣,創下了"威震逍遙津"的戰績。張郃在曹操執政後期才算得到重用,擔任伐蜀前線的主帥,于禁治軍有方,但被關羽水淹七軍後無奈投降,樂進、徐晃戰績並沒有十分出彩,但也都是著名的領兵好手。
除了這五人,曹操帳中還有著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龐德這五位將領,夏侯惇拔矢啖睛,與擅長急行軍的族弟夏侯淵一道為曹魏事業奉獻終身。典韋逐虎過澗,在曹操遇襲之際獨自抵擋千百敵軍,身中數箭壯烈捐軀、許褚接替典韋護衛曹操,曾經裸衣戰馬超,被軍中尊稱為"虎痴"。
其實,曹操手下還有著曹仁、曹彰等宗族名將,筆者認為曹仁的實力實在樂進之上的,至於具體的排名,筆者認為名將不應該僅僅按照武力值,還要考慮統帥能力,所以張遼、張郃應該排在前列,隨後曹仁、夏侯淵、夏侯惇、徐晃、龐德、典韋、許褚、于禁都排在其後,但排名應該因為評判標準的不同而不分先後。
劉備帳下的人才並沒有曹操的多,但多虧羅貫中的描寫,才有了質量上的取勝。只以小說而言,五虎將是毋庸置疑能夠入選的,其中,斬顏良誅文丑、北上伐曹威震華夏的關羽自然應該排在第一位,而白馬銀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雲則可以排到第二,在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的"神威天將軍"馬超可稱第三。
隨後,威猛無比,喝斷長橋的張飛、定軍山上斬殺敵軍主將夏侯淵的黃忠也都應該依次入列。此外,劉備軍中的魏延、姜維、廖化、馬岱、王平也都是軍事能力出眾的優秀將領,魏延鎮守漢中,護衛蜀地平安,姜維奮力抵抗,維護蜀漢生機,廖化在危難時刻勇擔重任,馬岱誅滅擾亂軍心的魏延,王平也是在蜀漢後期苦苦支撐。
筆者認為,蜀漢武將排序應該是關羽、趙雲、馬超、張飛、黃忠、魏延、姜維、廖化、馬岱和王平。至於東吳,人們常說的"江表十二虎臣"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不過,這其中並沒有和孫策戰成平手的太史慈,而筆者認為東吳十大武將應該包括他。
筆者認為東吳武將的頭名應該是甘寧,他率領百餘精銳夜襲曹營,成功造成敵軍大亂,被孫權贊為"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太史慈武功高強,還曾經與張遼正面對抗,不過遺憾身亡,按照其義氣、武勇,是值得位列前茅的。其他武將中,黃蓋兢兢業業,為了火計成功甘願受皮肉之苦,其精神相當可嘉。
周泰多次捨命保護孫權,還斬殺了悍將沙摩柯,徐盛、丁奉曾用計騙過著名謀士劉曄,丁奉還將張遼射中,導致他不治身亡。蔣欽箭術出眾,曾射殺陳橫,韓當老當益壯,有著擊敗蔡瑁、文聘的不俗戰績。陳武以十餘人斬殺五十餘敵軍,最終被龐德所殺,程普歷事三代東吳君主,立下汗馬功勞,他們都足以入選東吳前十名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