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規模的天坑群——陝西漢中天坑群科學考察近日取得新進展。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專家組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並基本確定為海洋生物化石,為進一步科學研究漢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漢中天坑
記者從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了解到,去年10月底至今,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專家組在對前期漢中天坑群,鎮巴縣三元天坑群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對鎮巴縣巴山林天坑最密集區的地層古生物化石調查,在南北向近5公裡的範圍內,首次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豐富程度也超過了其他西部地區。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 任娟剛:「目前發現了蜓類、珊瑚、海綿、腕足類、有孔蟲、牙形類、海百合及鈣藻等化石,其中不乏一些比較標準的化石,類型豐富、形態完整。」
任娟剛說,現在所發現的化石通過形態對比,以及結構研究,基本上都確定是海洋生物化石。
「例如蜓類化石呈米粒大小,其外殼、旋壁特徵以及旋脊、通道的演化趨勢規律清晰,是非常好的標誌層。腕足類化石個體直徑在0.5~3cm間,多數殼瓣分裂,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環境為淺灘相海岸。鈣藻呈淺灰白色,形如海帶,長數釐米至數十釐米,代表著其生活的環境是,海水清潔、陽光充足、水深數十米、波浪作用微弱的淺海環境。」
晚二疊世古生態環境復原圖
據專家組推測,本次發現的該地區古生物化石,形成於2.99至2.5億年間的二疊系海相地層,地層包括陽新組、吳家坪組等地層,巖性為碳酸鹽巖夾少量碳質頁巖。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 高級工程師、深部探測與同位素測年研究所副所長 陳清敏:「現在是山,過去其實它是海就是最簡單的說法,當時的海又是什麼條件呢?通過這些化石也能反映出來,水深,也可以根據化石的種類,能夠推斷出來,比如說,就是這些苔蘚蟲、管鞘類的化石、還有珊瑚,根據他們的生存環境,可以推斷當時海水可能是有20到100米這麼深,溫度、鹽度要求比較高,這些東西才能正常生存,就是淺海的環境。」
本次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極大豐富了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蹟資源多樣性,對於巖石地層時代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能夠進一步促進漢中天坑群的保護利用、豐富和完善科普教育產品。
地質年代柱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 陝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遺蹟調查所所長 李益朝:「橫向去開展對比研究,比如說現在,我們發現的是在鎮巴,整個漢中天坑分布在四個區縣,鎮巴這塊的化石,我們可以和其他的地方、同樣地層,來通過化石來對比,因為化石在判斷、研究地層的過程當中,是一個指示性的指標。通過這次發現的化石,古生物、古動物,我們可以從它生活的習性上來判斷當時古地理、古環境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可以把它以往的古環境再重塑。」
文中照片由陝西省地質調查院提供
記者:惠 鑫
編輯:拓紫雲
責編:吳 偉
監製:康樂群
大家都在看
聽陝西︱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