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倩語看風景,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長相比較醜的昆蟲,地鱉蟲(土元)。地鱉蟲是我國著名的中藥材,曾經,因為我們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了這種藥材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在1985年的時候,人工養殖土鱉蟲,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開發推廣項目。土鱉蟲養殖小妙招,你知道嗎?
土鱉蟲的藥理和藥性也是非常優秀的,他屬於蜚蠊科藥用的小動物,能配合治療一些常見疾病。一般母成蟲體長約三到四釐米,寬的話大概兩釐米左右。雄性大概體長2.8釐米左右,寬1.5釐米左右,成淡褐色,會比母蟲稍微小一點。
他一般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腐蝕質的疏鬆土壤當中。入土的深度在0.5到0.6釐米深,一般在夜晚出動。如果是野生的話它的生長周就在兩年到三年左右。一般五月份到十一月份活動比較頻繁。當溫度達到13攝氏度已經,他就要休眠了。而且它抗寒,耐熱性也非的好,零下10攝氏度都不會凍死,高溫能承受40攝氏度。
我們在養殖的時候,要選擇周圍比較光滑的容器,高度在15釐米以上,防止它爬出。一般小規模養殖的話用盆就可以,但是要注意溫度和溼度。如果你的加溫設施不是很完善,就可以選擇用缸盆或者瓦盆,高度最好不要超過一米,然後把缸的一半埋入地下。飼養土40到50釐米就可以,一般到春天秋天的時候,溫度如果在0到20度的時候,可以選擇加溫來縮短土元的冬眠。這樣養殖,它的溫溼度就會平衡,有利於土元的 生長,壽命會變長,產出的質量也會變好。缺點就在於,周期會變長,產量會變低,容易受到損壞。
還有就是平面池養,我們可以用水泥來砌一個高40到50釐米的池子。然後鋪上塑料薄膜來防潮。可以加溫養殖,這樣它的生長也很良好,而且成本也不算高,也便於管理。現在大多數是用立體飼養的方式,找一空的水泥房子,不能漏雨。四面的牆體要完好,防止丟失。然後挖一條水溝來進行排水,門窗的話也要小一些。然後用立磚砌各層牆,間距在5釐米到10釐米左右,砌的時候用地磚頂住原來的牆,然後把各層牆單麵粉刷。這樣就能保證房子裡冬暖夏涼。小編個人建議可以使用加溫養殖,加溫養殖能縮短土元生長周期三分之二。
然後我們還要多準備一些用於裝飼料曬幼蟲的一些工具,和溫度計。土元其實吃的很雜,餵一些麥麩,米糠,麥類,瓜類和瓜類的根莖花,豆類樹葉等。還有就是我們在選種和留種的時候,注意選體型圓潤飽滿,色澤光亮。孵化的工作要在通風較好,溫度比較平和的地方。然後按3比2的比例放入飼養土,每天翻動一到二次,溫度保持在35到25之間。這樣3到5天後,飼養土就會變得逐漸乾燥,注意這個時候不要噴水,要把乾燥的飼養土逐漸篩除,然後放入新的,經過預熱的飼養土。30天左右,幼蟲就會逐漸破殼而出,這時就把孵出來的幼蟲篩出,放在飼養池內飼養。
在篩幼蟲的時候,動作要輕,避免碰傷幼蟲。幼蟲孵化出來與卵塊分離後,把幼蟲和飼養土放在一起,幼蟲的飼養池要大一些,這樣便於餵養管理。幼蟲出生的5天內是不吃食的,這時飼養池內會有大量的蟎蟲出現,我們應該把泡好的麥糠放入池內,引誘蟎蟲吃。當蟎蟲被引誘出時,就把它拿出來處理掉。幼蟲出生7天後會脫一次皮,以後每隔20天脫一次皮。等幼蟲成長到中蟲,就可以正常飼養了
土元活動的時間大概在16點到24點,人工飼養的時候需要每天17點到18點來投放食物,餵食量根據飼養的數量靈活掌握,多觀察多總結。餵小蟲的時候把飼料捏成小團分別飼喂。成蟲的話就可以批量灑出。土元經過11到13個月的飼養基本上就可以採收了,選擇好的天氣把母蟲篩出,衝洗乾淨,然後燙死曬乾就可以了。我們還需要注意土元的乾燥程度,我們只需要擠壓腹部,腹部仍然有膠裝的軟物質,就表示沒有乾燥。這樣不便存放。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
對此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和看法那?歡迎留言區留下您的評論。
喜歡的小夥伴也別忘了點讚轉發加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