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於生活,我得到的意義

2021-01-16 俅俅閱讀

人在什麼時候會思考活著的意義?我覺得有兩種可能——很忙或很閒。譬如醫生張文宏說:「疫情期間會出哲學家,因為大家都待在家裡思考人生」,你看,就是太閒嘛。而我常常是加班容易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結果是快樂,誰加班會很開心呢。

可是疫情總會過去,終究是忙的時候居多。我之前嘗試過跑步、繪畫、健身,但這些需要有穩定且持續的時間輸出才可以保持。我總要找到工作之外的精神載體,讀書就是,不很耗費精力,對環境的要求又很低,也能滿足我追求所謂的「活著的意義」。

但是讀書有雅俗之分嗎?比如,讀古典的會自認比現代的雅,可是讀《金瓶梅》這種略帶諷刺性的古代小黃書,會好過同樣反應社會現實的《平凡的世界》嗎?比如,讀外文譯作要比中文原著雅,可外文譯作太受譯者能力限制了,同樣是《百年孤獨》的譯作,範曄譯版顯然更受推崇,但是讀英文原著肯定要比譯版厲害吧?再比如,讀小說比散文雅,因為小說比散文深刻,然而論詞句優美卻又遜色了。

讀不同的作者作品,感受又會不一樣。讀張佳瑋的文字,覺得文辭雋永,清新秀麗。再讀餘華,似乎感情真摯,文字質樸又更有魅力。再後來看梁實秋,文字更是文化,好像不那麼易讀了。又讀曹公《紅樓夢》,更覺像是古代生活大百科全書。你看,全憑個人喜好罷了。

就文學類別來說,就更有趣了。按載體,按內容,按題材等等等等。我更偏好嚴肅文學。那麼什麼是嚴肅文學?「嚴肅文學即通過文字來表達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世界的認知,希望通過文學來啟示人類,以達到影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一目的」,這是我在網上搜到的解釋,僅就「嚴肅」二字,也能略知一二。

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讀書是一套簡本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上下冊一共1000頁出頭,原是我爸在書攤買給自己的。我爸給我和我姐買的是一套插畫版的《流氓兔》,我翻了幾頁就扔到一邊了。

那套《中華上下五千年》陪伴我度過了整個小學時光,後來封皮也翻掉了,我又重新包裝,並粘了厚厚的一層膠帶。但這本書實際上錯字連篇,很多故事為了增加趣味性甚至歪曲史實,諸如空城計、張飛喝退百萬兵也收錄在內。

但其實這套書對我影響很大,上學那些年,我課本外習得的歷史知識除了聽我爸口述之外,幾乎都是從這獲取的。那時候網絡不發達,我寫了篇作文《讀〈民族英雄關天培〉有感》也是借鑑這上面的內容。

讀書會顯得很高級嗎?當然不是。我也不能說我讀書,就會妨礙我打遊戲,妨礙我聽郭德綱的相聲,就自恃陽春白雪,不接地氣,那就真的太無趣了。但快樂是有上下之分的,相比較而言,讀書是一種更能體現人性尊嚴的快樂。就像林清玄說的,文學就是安慰所有在現實中遭遇痛苦的人的。

話說回來,讀書就真的幫助我明白活著的意義了嗎?其實也沒有,可能意義只在生活本身。讀書的時候,大概讓我覺得人生太難的時候會更坦然,更從容,至少對我來說閱讀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當然,我還是坐在辦公室的時候居多。我時常看到的就是窗外的天空和熟悉的樓宇,偶爾會看到落在窗外陽臺上的灰喜鵲。天空有時候是灰色,有時候藍藍的點綴著幾朵雲,有時候會黑洞洞的看到星星點點的光芒,除了深邃,多數時候都是柔和又透明的。

大概天空也是有心情的,或是和風徐徐,或是雨聲瀝瀝,或是撒鹽可擬。可生活已不是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風霜雨雪也是都受得住的,自然的結果也沒有那麼壞,但我想人生是苦多樂少卻是那之後幾十年沒怎麼變過。

我近來總往邯鄲出差。去的企業辦公場所後面有一排成年楊樹,葉子總是發出簌簌的響聲。想來曹公是很不喜楊樹的,書中有這樣寫道:

麝月笑道:「我最嫌的是楊樹,那麼大笨樹,葉子只一點點,沒一絲風,他也是亂響,你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寶玉道:「松柏不能比。連孔子都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可知這兩件東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拿他混比呢。」

說楊樹是下流俗物,許是楊樹太常見了,可到了西北戈壁那就金貴多了。茅盾如是說:「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如果在歸途循環一首《Old Black Joe》,再細細讀餘華的《活著》,定是能夠找到解讀福貴一生的「羊皮卷」。我想,生活還是充滿未知的好。

相關焦點

  • 大聲地讀書,讓心靈得到洗滌
    大聲地讀書,不再為貪婪而沉溺於心理或生理需要的滿足;不再為物慾所驅使而作垂死的掙扎;不再為單調、寂寞或盲目的生活而缺乏憧憬。把緊張的情緒松馳,別再自我憐憫;別再自卑;別再漠視別人而自視清高;別再虐待自己的身體……這時,黑暗、痛苦將與光明、快樂等同。大聲地讀書,像是夜晚卸裝之後,又回歸到了自然,回到了本味,一個真實的不加半點粉飾的自我。
  • 對話易中天:讀書,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央視網記者專訪知名學者、作家易中天,聊聊讀書那些事兒。  央視網記者:人為什麼要讀書?  易中天:唯獨人類才有文字,有文字才可能有書籍,所以,貓咪們宅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只能打呼嚕,人卻可以讀書。當然,你也可以不讀,但是多一個選項總是好的。書籍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讀書也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 暑期讀書|一本告訴我們讀書意義的書《兔子坡》
    《兔子坡》這本書主要描寫了新人家到來前後對小喬奇一家和兔子坡上的其他小動物的生活的影響,形象刻畫出小喬奇一家的人物性格,比如多疑的兔媽媽,平和有些紳士風範的兔爸爸,還有倚老賣老的阿納達斯叔公,善良,機智勇敢的小喬奇,還有其他小動物們,每個動物的形象都刻畫的很深入,讓人印象深刻。
  • 讀書的意義何在?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因為他們始終堅信:讀書可以改變未來,讀書可以給家庭帶來希望。那麼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呢?1.讀書可以使人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上大學的時候,一位文學史的老師曾經說過:「如果你們以後從事的是腦力勞動,你應該為之感慶幸。」本科或者研究生大都從事的是腦力勞動,這種工作工資待遇比較高,同時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11月23日晚,「清華讀書講座」邀請校友郝景芳回校,在初冬的寒夜裡,她在圖書館報告廳給聽眾們做了一場溫暖而有力量的主題演講——《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 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跟隨筆者探索其中的奧秘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成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成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我們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都已經變成了我們的骨和肉,讀書亦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覺中會影響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最終變成現在的你。
  • 五年級第26課《憶讀書》預習筆記,憶讀書之趣,品讀書之樂
    先寫「我」十二三歲時讀《紅樓夢》的感受;又寫了「我」中年以後讀《紅樓夢》的感受。通過對比突出「我」在不斷地閱讀中對這本書的認識與理解也在不斷地加深。7、第8自然段,寫「我」讀書的快樂和收穫——「我」從讀書中得到了做人處世的道理。「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語義雖重複,但是不囉嗦。這樣寫,主要起阿情調作用,表明作者為自己能讀到不少中外文藝作品而感到自豪。
  • 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自卑與超越 | 邦讀書
    無論是生死逆行、還是居家戰疫,無論是痛失親友、還是自我隔離,多個月來,驟然停下向外追趕的腳步後,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向內反思,「生活,對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人應該為什麼而活著?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早在八十八年前就被阿德勒進行了探討和回答。
  • 讀書好段
    1、讀一本意義方長的書,能加深我們的理解能力,讓靈魂感到衝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每次讀書,都能秒趣橫生,並從中得到可貴的知識。
  • 袁冰妍:努力讀書的意義在於此
    今天打開抖音刷到了一個視頻,一個孩子不好好讀書,於是他的父母讓他罰站,不讓他吃飯。青少年正值芳華之際,他們有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冉冉升起的太陽。此時他們身體健康,思維活躍,一目十行,正是努力讀書的時候。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美女顏如玉。
  • 四首勸學詩,曾被國文教科書收錄,道出讀書之樂的真諦
    在當前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對利益的趨從,讓許多人幾近迷失了生活的意義,在瘋狂地追逐金錢的過程中,他們物質有了,但精神卻是荒蕪的。在金錢層層包裹之下的精神顯得如此匱乏,禁不起一丁點的外力衝擊,在強大的經濟洪流之下,在瞬息萬變的股海風波之下,分分鐘鍾都讓本質盡顯。而唯有精神層面的富有才是永恆的,能讓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遠立於生活的不敗之地。
  • 世界讀書日|讓孩子在快樂中讀書
    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通過分享繪本,孩子們可以讀到更多好的書籍,獲得更多的快樂。同時,讓孩子在繪本推薦中學會分享。你討厭書嗎?如果你討厭看書,不妨看看這本繪本,裡面的小主人公也一樣討厭看書呢。繪本《我討厭書》內容簡介:米娜生長在一個書堆成災的家庭裡,父母嗜讀如命, 偏偏米娜就是不喜歡看書。
  • 周恩來的初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激勵中華兒女的勵志名言,是1911年14歲的周恩來在回答老師提問時說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淮安。1910年來到東北,先在鐵嶺上小學,後又轉到瀋陽東關模範小學。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課的魏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要讀書?
  • 辰波分享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所以,堅持讀書,才是人生最穩的依靠,最好的出路。道家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儒家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佛家《無量壽經》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早就告訴了我們全部。
  • 《土撥鼠之日》:從心理學意義療法看如何在生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尼採《土撥鼠之日》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哈羅德·雷米斯執導,比爾·莫瑞主演的一部電影,曾獲得過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被稱為「時間循環」電影題材的開山鼻祖。在這些細小的生活瞬間,菲爾開始慢慢地找到生命的意義。他不再為重複的2月2日煩惱,他真切地體驗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我讀書,我快樂!富林這場親子閱讀活動十分有趣
    為繼續深化「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讓少年兒童學有榜樣、學有標杆,引導少年兒童見賢思齊、知行合一,以「我讀書,我快樂,我讀書,我美麗」為口號,2020年12月27日下午,雲安區富林鎮婦聯聯合富林社工站、民主村兒童之家,民主高樹尾村文化室,舉辦「閱讀好家風,親子好家教
  • 讀書和不讀書有多大區別?
    也許有人會說出許多應試教育的弊端來,我也承認應試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就目前社會的整體情況而言,還無法找出能代替應試教育的方式。不管窮富,我們都擁有一個通向人生高度的知識通道,通過讀書去認識世界,了解歷史創造未來,這是國家提供給每個人的最平等的機會。有的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想改變生活現狀唯有通過讀書考試去為自己贏得機會。
  • 天寒,不妨以讀書取暖
    我想,如果杜甫在寒冷的冬天來海南、來三亞,他大概就不會用「用三冬足」來開「開萬卷餘」了。「讀書」現在居然也成了一個熱詞。做老師的,也經常要被學生問及讀書的話題。記得有一次,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大三新聞班的幾個學生在408教室前熱情地「攔住」我,執意讓我為他們辦的《新聞之聲》寫一篇評論文章。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近日,筆者讀了一本書,書名為《愛上閱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題目便是:讀書之樂樂何如——介紹翁森《四時讀書樂》。筆者和大多數的詩詞愛好者一樣,喜愛讀楚辭、唐詩、宋詞等等,但是還真的沒有讀過翁森作的這首《四時讀書樂》組詩,並且,對於這位翁森先生可謂是毫無了解,但是,在仔細閱讀完這組勸學組詩後,不禁大為佩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翁森(1255—1326年),字秀卿,號一瓢,浙江仙居人,屬於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時代。
  • 過快樂的生活,還是有意義的生活?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