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龍橋黑熊救護中心收養的黑熊 CFP供圖
亞洲動物基金公布的中國活熊取膽地圖,黑色為仍存活熊取膽省份
上圖:四川龍橋的黑熊之墓 下圖:文登營救途中搶救黑熊時,在其膽囊上發現這個鐵環,那是用來固定取膽用的導管的。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亞洲動物基金提供)
浙江在線01月10日訊據青年時報報導 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一幅驚恐的畫面:一頭瘦骨嶙峋的成年黑熊被囚禁在狹小的籠子裡,因為疼痛,眼含淚水。在它的腹部有一個小口子,膽汁一滴、一滴地往外流,經年累月。
「活熊取膽」,這種殘忍的行為在全球範圍內並不鮮見。隨著全國兩會的日益臨近,近期在人民網、新浪網等網站上出現了大量網帖,呼籲全國人大儘快出臺法規取締「活熊取膽」。
昨天,巨人集團副總裁程晨在新浪微博上發出了「呼籲全國人大立法禁止一切熊膽貿易」的投票,並迅速吸引近千人參與,99%的網友選擇了「贊同」。
持續多年的「活熊取膽」貿易再一次成為爭議焦點。記者了解到,在浙江,也仍然存在活養黑熊的養殖場,有養殖場仍然存在「活熊取膽」的行為。而一些民間動物保護機構,則在與這些「合法養殖」行為鬥智鬥勇,對他們來說,只要能多搶救一頭黑熊,就是莫大的勝利。
A黑熊出沒
合法的「活熊取膽」行為在民間卻爭議不斷,反對聲音來自動物研究專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甚至政府官員。
兩個多月前的一天,溫州市甌海區甌海大道。數輛大卡車緩緩前行,路旁的行人,紛紛投來驚訝的目光。大卡車上裝載了數百頭黑熊。這些黑熊最終被運往溫州商人林觀火的養熊場。
雖然多年以來,溫州商人林觀火刻意保持低調,但這支惹眼的運輸隊伍,還是讓這個鮮為人知的黑熊場走進公眾視野。
黑熊,因為胸前有一塊很明顯的白色(黃色)形狀的斑紋,也被人稱為月熊,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如此多黑熊出現在甌海街道上,在當地論壇上引起眾多網友討論。許多網友都認為,這些黑熊將會被「活取熊膽」。
「活取熊膽」這四個字,概括的是一個極其殘忍的過程:一頭成年黑熊,腹部被打開一個小口,然後通過引流,膽汁每天導出。
大部分的黑熊腹部一旦被打開,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便長期無法癒合。有些黑熊還會因為傷口逐漸糜爛、感染,直到疼痛死去。
一些網友把溫州出現黑熊的信息,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溫州「綠眼睛環境組織」(以下簡稱「綠眼睛」)。
「網友的來信很多,有溫州、杭州、上海的,要求我們去營救這些黑熊,我們也沒有什麼辦法!」綠眼睛行政主管白洪鮑說。
這個位於溫州大學的民間機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營救各類小動物。但這一次,白洪鮑顯得很無奈。
數年前,綠眼睛曾經策划過一次營救黑熊計劃,聲勢浩大,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溫州觀火熊類養殖場經過了政府部門的審批,是一個合法的企業。也就是說,在我國,經過合法審批的養熊場是允許「活取熊膽」的。
類似經過政府審批可以取膽的熊場,在我國有數十家之多。他們每天都要從大量的黑熊膽囊內取膽,然後提煉成熊膽粉進行交易,最後變成一筆不菲的經濟回報。
但這樣「合法的」行為在民間卻爭議不斷。在網上搜索「活熊取膽」,會發現來自社會各個階層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其中不乏動物研究專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甚至政府官員。
還有一些民間組織則正在把聲援轉化為實際行動,去營救那些受困的黑熊,其中就包括溫州的綠眼睛環境組織。
B 「我是愛護動物的」
林觀火接聽了一個從安徽合肥打來的「買粉」的電話。電話中,林觀火說:「我不是賣熊膽粉的,我是搞房地產的。」
林觀火的養殖場,有一個與「活取熊膽」毫無關係的名字:溫州市觀火熊類養殖場(以下簡稱溫州熊場)。初看企業的名稱,給人感覺這只是一個養熊的地方,跟「活取熊膽」聯繫不到一起。
根據當年企業登記的資料,企業位於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鎮蛟垟村。記者在當地卻難以從村民口中了解到熊場的信息。
在甌海區瞿溪鎮政府打聽,才知道熊場在去年搬遷到另外一個村莊,原因是熊場擴建。
如今的熊場,位於瞿溪鎮與郭溪鎮的交界處。甌海大道旁一條不知名的岔路進去,再轉彎,路會越來越窄,也越來越陡,最後來到一座山腳下,便能看到熊場。
熊場從外看上去並不起眼,如同一個沒有建好的半拉子工程。沉重的大鐵門關著,門外掛著沒有企業名稱的牌匾。
大門裡面分為三塊區域,中間是一塊空地,堆著一個個鐵製的籠子。左右兩邊,分別是養熊區。
再往裡,能見到水泥築起的一個個小屋子,黑熊就關在裡面。小屋牆上鑲著不足一平方米的鐵柵欄,形同窗戶。裡面漆黑,從鐵柵欄處依稀可以看見熊的臉部,但看不見它們的身體。
林觀火告訴記者:「這些黑熊,都在產崽。」
林觀火是溫州市文成縣匯溪鄉人,年幼時家庭貧困,後去了四川等地謀生。也就在四川期間,發現了當地有人養熊發家。於是,林加入了養熊的隊伍。
在2000年初,林觀火回到了溫州甌海,開設了自己的熊場。熊場開設初期,從四川購進了50頭黑熊。
目前,林家熊場的黑熊,已近5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