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從西部省份回到闊別3個月的北京,曾慨嘆:「見到滿街人都是端著iP「d和iPh°″「看,這讓我感到恐慌和不安,好像自己被這個數位化的時代拋棄了。」到底是這位作家犯了暈,還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病」了?
我們還是先察覺下症狀吧。是否自己現在很少提筆,字寫得越來越醜,有些字忘記該怎麼寫,要拿手機查?是不是已很少在紙上寫文章,因為沒有刪除鍵,沒有滾動條?是不是不願意看書,也不看報,只在網上瀏覽感興趣的信息?閱讀更是如此,當我們需要精讀時,「病」感最為強烈,因為集中精神閱讀已成了份苦差事……
難怪作家王蒙最近發出這樣的表示:微博、微信上的瀏覽和真正閱讀是兩回事。長期使用這種高度舒適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來獲取信息,用網絡瀏覽代替閱讀和思考,人類就會變成白痴!
老先生或有些言重,但確給我們提了醒: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的發展,手機閱讀已經在改變著新一代人的閱讀和思維方式,手機依賴,究竟會使我們變得越來越蠢,還是更聰明?
尼古拉斯有一本書,《淺薄》。那裡頭他講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由於網際網路的到來,全面地佔據我們的生活,而導致了我們集體性地患上了一種慢性注意力渙散症。我們的機能,從體力到腦力,全部外包,無限外包,結果是網際網路這個人類的體外大腦越來越聰明了,而個體的人,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外包給這個網際網路後,就變得越來越愚蠢。
智慧型手機出現後,上網輕鬆便捷,揣著一部手機,好像擁有了天下。難怪有人悲涼地說了句話:世間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坐在你對面,你卻拿著手機看。我們平常翻看的碎片化信息,並引以為豪地拿出來分享的「心靈雞湯」、「生活貼士」,就是真正的閱讀?我總覺得,那不能叫真正意義的閱讀。閱讀應該是一項需要沉下心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為。而手機閱讀,最大問題是注意力極易分散。瀏覽之初也許是為了讀一篇感興趣的東西,但幾十分鐘後卻發現自己在購物網站上尋找最新產品。「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這句話可謂手機閱讀的最好描述。
你可能常有這種感覺,拿著智慧型手機看書,滑動閱讀兩三頁後注意力就開始漂移,變得焦慮不安,開始尋找其他事情來做。有科學家指出,手機閱讀就是「F形閱讀」,即用字母F的書寫順序形容閱讀習慣養成者的眼球活動軌跡,看任何讀物都會像讀網頁新聞那樣,前幾行細讀,後面就豎著略讀。這已經是不少人下意識的閱讀習慣。長此以往,形成的後果是,在習慣了上網瀏覽、看微博發微信以後,許多人會突然發現自己難以閱讀大部頭的書籍,哪怕是以前甘之如飴的小說,如今也讀不下去。手機閱讀習慣侵蝕著人們閱讀複雜深奧內容的能力,一旦讀書的心境、品質和能力喪失後,人自然容易顯得輕浮和淺薄。
儘管存在弊端,但我並不是否定手機閱讀出現的積極意義,首先可以肯定它的出現絕對是進步,是傳統閱讀的極好補充和升級。它沒有奪走什麼東西,而是增加了東西。但我們這個時代,也不能沒有深閱讀。因為,知識需要完整性,閱讀需要深度模式。完整地看完,才能完整地理解其意思。斷章取義,永遠得不到知識的真諦。
作為閱讀者,閱讀介質可以有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要時常檢視自己的內心。內心起了變化,即使屏蔽外來的幹擾,拿著紙書還是看不進,那才是真正的「閱讀危機」。人心不在,光留軀殼何用?哀莫大於心死。在網際網路或手機閱讀還沒吞噬掉我們的靈魂之前,趕緊抱起一本書,找個角落,清茶一盞,咖啡一杯,找回那顆日漸「愚蠢」的閱讀「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