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區天隆名邸店面一旁的通道邊上,有一個木頭支架的「小房子」,上方蓋著軟玻璃墊。「流浪的貓貓們,這裡有飯吃,這裡可以避雨!」看到卡片上寫的這些字,才知道這「貓窩」是專為流浪貓搭蓋的。貓窩隔成四小間,每間放置一塊軟墊貓床。一旁放著碗,盛有貓糧和水。
誰蓋了這麼有愛的流浪貓窩?
原來是該小區樹文琴行的老闆蔡先生及其8歲的兒子小蔡。
《喜樂與我》是小蔡最喜歡的書。這本獲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作品講述了小男孩馬提和一隻叫喜樂的小狗互相關愛的故事。小蔡深受感動,對小動物充滿愛心,認為自己應該去幫助小動物。在今年的假期裡,小蔡和媽媽一起看了《地球脈動》,每當看到動物媽媽帶著寶寶出去覓食,卻又躲著追趕的畫面時,小蔡就會感傷,想起小區裡那些可憐的流浪貓,「那些貓咪很缺乏安全感,只要有人走近就會躲起來。」
「每天看到小區有很多流浪的貓咪,我想不是被主人拋棄就是被主人虐待自己跑出來的。它們很可憐。」小蔡說,看到這些流浪貓在垃圾堆旁找吃的,擔心貓會因為不衛生而生病。「前幾天一直下雨,如果這些貓咪也有自己的房子避雨就好了。」於是,小蔡把「想給流浪貓一個家」的想法告訴父母。父母都很支持他。
說幹就幹,上周開始,小蔡和父親蔡先生一起上網查看貓窩的圖片,並畫了簡易的設計圖。隨後,父子倆借來鋸子等工具,利用現成的材料——包裝鋼琴的薄木板和家裡閒置的軟玻璃墊,動手搭蓋起流浪貓窩。
流浪貓的家
「每一塊木板都是我和爸爸鋸的,然後拼接、釘釘子固定。每個步驟我都參與了。」花了4個小時,累得滿頭大汗,貓窩終於搭好了,但現實與理想有差距,貓窩並沒有達到設計圖的效果。小蔡有些失望,「爸爸,貓窩不是很漂亮,小貓會不會來?」「兒子,你已經很棒了,貓咪一定會來。」蔡先生認為這是一次很不錯的親子互動體驗,也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貓窩完工後,小蔡和爸爸專門去寵物店買了貓糧。在碗裡放入貓糧和水後,小蔡每天都在觀察貓咪有沒有來。前天,小蔡在樓上終於看到一隻貓咪過來了,正低頭吃著貓糧。小蔡興奮極了,趕緊跑下去要看個究竟,卻不想把貓咪嚇跑了。小蔡有些懊悔,「因為貓咪對我還很陌生,我一高興給忘了,等我多餵它們,它們就會和我成為好朋友了。」昨天下午,又有一隻貓咪過來,幾乎吃光了碗裡的貓糧。小蔡在一旁觀察了一會兒後,發現這隻貓咪並沒有躲開他,他很高興,心想這隻貓咪開始把他當成好朋友了。
來源:閩南日報記者 周楊寧 文/圖 葉燊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