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散文學會舉辦糜建國作品分享會
2020年11月29日,由重慶市散文學會舉辦的糜建國散文集《春風,拽著人們奔跑》作品分享會在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研究院會議室舉行。
重慶市作協榮譽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傅天琳,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蔣登科,重慶市散文學會會長劉建春、名譽會長邢秀玲,重慶晚報文藝副刊部主任胡萬俊、主任助理陳廣慶,重慶市散文學會副會長丁友成、常克,以及部分散文學會理事和會員等40餘人參加了分享會。會議由重慶市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李娟主持。
糜建國系重慶市作協會員、南岸區作協副主席,近年來,其散文作品發表在《人民日報》《華西都市報》《散文選刊》《四川文學》《重慶日報》《重慶晚報》等報刊。散文集《春風,拽著人們奔跑》於2019年獲得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作家協會資助並於今年6月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糜建國: 對文字要有敬畏之心
糜建國首先分享了自己對散文寫作的見解。在他看來,一個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對文字要有敬畏之心,要把自己沉下去,紮根大地,寫出有力量和溫暖的細節,就像我們在寫脫貧攻堅的文字時,要發現沾在餵牛戶鞋上的牛糞,發現沾在養羊戶衣服上的羊毛。
傅天琳:一出土就繁花滿枝
傅天琳用詩意的語言點評了糜建國散文集,她說,糜建國的散文,一出土就繁花滿枝。糜建國是從苦難裡成長起來的作家,但是他卻從不在文字裡大哭大叫,他總是輕輕地、溫和地敘事,就像在他的書裡寫他的母親輕輕地叫他一聲乳名一樣。文字的力量也許有時候不在於激情昂揚的抒情,抑或是疾風驟雨的呼喊,而是在歲月的沉澱中,遙遠的記憶中,那一霎那的溫情,足以令人淚目。
蔣登科:思想深度決定一篇散文最後的高度
蔣登科用」因為接地氣,所以有底氣;因為有陽光,所以有力量;因為有情懷,所以有溫度「這三句話對糜建國的散文創作進行了高度概括。他認為糜建國的散文大多和現實有關,很多是直接觀照現實的。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比較紮實的現實基礎、生活底蘊,容易寫出生活的本質,並由此思考生命的價值。在他看來,糜建國的散文中都有一種向上的精神追求,他不會因為曲折、艱難、坎坷而放棄,因此,他的作品可以帶給讀者啟迪,帶給讀者人生的向度和精神的力量。他直言,糜建國的散文中有一種溫暖的情懷,可以帶給讀者文學的溫暖、精神的溫暖、關愛的溫暖,成為有溫度的作品。
邢秀玲:人品就如同他的文品一樣
邢秀玲分享了自己與糜建國相識的過程,並講述了他幾次無私幫助自己的故事。她覺得糜建國是一個遇到任何困難都會衝在前面的人,是一個充滿激情和大愛的作家!此外,她還發現糜建國的人品就如同他的文品一樣,可謂文如其人。她感嘆道:在去武隆採風時,糜建國一路上都在深入了解當地風俗,認真採訪,哪怕是乘車、吃飯、休息的時間他也在見縫插針地搜集素材。回來後沒幾天,就寫出5000多字的散文《家住十三寨》,得到了採風團副團長和黔江文聯主席的表揚,我拜讀後也深為折服。
胡萬俊:描寫細膩,飽含真情
在胡萬俊看來,糜建國的作品起點較高,特別是農業農村、鄉愁鄉情一類題材,描寫細膩,飽含真情,能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這主要源於他深厚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源於他對故土、家國的熱愛。此外,糜建國是一個很有愛心、非常勤奮的作家。他的創作題材和範圍也在不斷突破,不斷拓寬。2017-2020,三年時間,他便有一本文集正式出版發行,兩獲重慶晚報文學獎,屢上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並成為「時代楷模」楊雪峰、毛相林宣傳寫作班子成員……他期待糜建國吸取建議,戒驕戒躁,堅持不懈,更上層樓!
常克:好的散文都不是偶然的
常克直言,糜建國散文作品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細膩。「我感覺他是下了功夫觀察的,表現在文字裡面,就是非常深入的刻畫,特別重視細節的處理,經歷了不厭其煩的、反覆的打磨。我一直認為,好的散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心血之作,都歷經了寂寞的寫作過程。糜建國散文作品中的一部分重要篇章,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但客觀地說,糜建國散文的特色在細膩,但不足似乎也在於此。細膩需要掌握一個度,過於細,也有可能顯得細碎、繁冗,在這一點上,期待糜建國在以後的創作中能夠處理得更好。」
陳廣慶:在作品的深度上再作探索
陳廣慶認為,糜建國是一個十分勤奮的作家。他的散文創作以愛和痛為切入點,如疫情期間糜建國寫了十幾萬字的日記,詳盡地記錄了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多月的親身經歷,以及自己對於此次疫情的思索。希望糜建國在作品的深度上再作探索,如重慶已故著名作家莫懷戚一樣,向寫出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靠近。
程華: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
程華談到,在讀完糜建國的《春風,拽著人們奔跑》之後,對於作品中所傳達的濃烈鄉情十分感動,對他筆下的原生態鄉村圖景和人情之美感觸不已。尤為可貴的是,作者雖惆悵於農耕文明的逐漸衰微,但通篇表現出哀而不傷、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作品集最寶貴的核心內容。她用三句「三字經」簡明扼要地評價糜建國的作品,那就是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
唐文龍:堅守出了自己的文字風格
唐文龍坦言,平時和糜建國交往不多,但讀過他的很多文章,熟悉他的文字,便覺得人也熟悉了起來。在他看來,糜建國在寫鄉愁時那一份濃濃的感情,很有自己的風格。鄉愁、故鄉、鄉情這些話題和意向,是大多數作家都會關注的,但正因為大家都關注,所以很難寫出新意,很難有自己的特色。糜建國在大家都關注的題材中,進行了自己的堅守,堅守出了自己的文字風格,這種堅守,是作家的寫作自覺,也可以說是良心自覺。
王福梅:生命的氣息躍然紙上
王福梅賞讀了糜建國的文集之後,認為最令她動容的是文字間瀰漫的濃濃的鄉愁,生命的氣息躍然紙上,作者運用白描手法,通過對家鄉的渡船、水井、紅燈籠、粉蒸肉等一系列的細節描寫,讚美工匠的精神和小人物的光芒,表達了對社會的美好期盼。
劉建春:言為心聲、文如其人
劉建春對參會作家的精彩點評作了充分肯定,並對糜建國的作品和文品談了三點看法:其一,糜建國的散文集裡大都寫的是過去的鄉村生活,除了寫出對家鄉的深厚眷戀之情外,還抒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對一個時代的寄託。所以,他的描述不表面,沒有停留在對家鄉生活的表層認知上,而是有一種很深的精神內核和指向。其二,糜建國寫作很勤奮。疫情期間,糜建國寫了近20萬字的《抗疫日記》,相當於一部長篇小說。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糜建國的勤奮,也促成了他今天的成績。其三,糜建國是一個有愛心的作家。他創辦的重慶市南風愛心助學會,目前已經資助了150名貧困學生上學。今年9月,他到武隆後坪鄉文鳳村採風,在慰問貧困戶何祖華一家時,發現何祖華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很艱難。糜建國的愛心學會就馬上決定將對何祖華三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進行全部資助。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體現了一個作家的良知和人文情懷。
(孫涵彬)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