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60屆艾美獎揭曉。事前備受關注的《廣告狂人》打敗了收視冠軍《豪斯醫生》,獲得了包括分量最重的「最佳劇情類電視劇」在內的6個獎項。《廣告狂人》由名不見經傳的有線電視頻道AMC製作播出,是艾美獎60年歷史上首個獲得最佳劇情類電視劇的有線電視劇集。這部劇集的成功,首次打破了四大公共電視網絡在艾美獎一統天下的局面。
儘管有60年歷史的艾美獎從來都不是收視率的風向標,但今年領獎臺上的重頭戲—《廣告狂人》(MadMen)的收視率實在是低得可憐。
這部今年「最佳劇情類電視劇」的劇集如果能吸引到200萬名觀眾,製片方和AMC有線電視頻道就要偷著樂了。相比之下,公共電視臺福克斯的《豪斯醫生》(House)任意一集的收視率都在2000萬以上。
《廣告狂人》由名不見經傳的AMC有線電視頻道製作播出,是艾美獎60年歷史上首個獲得最佳劇情類電視劇的有線電視劇集。這部劇集的成功,第一次打破了四大公共電視網絡在艾美獎一統天下的局面。撇開有線電視臺和公共電視網之爭不談,艾美獎之所以能不顧如此巨大的收視差距,仍然把獎頒給《廣告狂人》,說明這部電視劇確實有獨到之處。
自2007年開播起,雖然收視率持續走低,但《廣告狂人》還是被媒體和電視圈內熱烈追捧,在金球獎和艾美獎上的連續大豐收更是證明了專業人士對這部精緻劇集的喜愛。《紐約時報》多次用大篇幅報導該劇。今年七月,該劇第一季DVD在美國發行,《紐約時報雜誌》再次為它獻出一個封面,並在文章中盛讚它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劇集」。
除此之外,《時代》給《廣告狂人》的評語是「不容錯過的最佳新劇,關於廣告,更是藝術」;《新聞周刊》對其超凡脫俗的奢華風格情有獨鍾,甚至說觀眾可以「完全可以關掉聲音,只欣賞劇中人物的華服」;《紐約客》說它「每一個場景都華美,每一刻都機智,每一集都引人入勝」;《洛杉磯時報》更是不吝嗇溢美之辭:「如果你想在2007年的這顆星球上還可以活得快樂,觀看《廣告狂人》將是你唯一的選擇。」
廣告史從這裡開始1960年代的美國有「七宗罪」:抽菸,喝酒,私通,仇視同性戀,歧視女性、猶太人和有色人種。《廣告狂人》在第一季開場幾分鐘裡,就把這些「60特質」悉數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本片以廣告天才DonDraper(JonHamm飾演)的生活為主線,他是麥迪遜大街上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年紀輕輕卻才華橫溢,野心勃勃。其他的人物設定也各有特色:愛耍花招、覬覦Draper職位的助理,擁有零售產業的猶太家族的女繼承人,新來的內向而倔強的女秘書,Draper的具有婦女解放意識的情人和神經脆弱的妻子……在面臨商場上一次又一次殘酷而刺激的競爭的同時,他們的生活方式、情感、觀念也在相互的碰撞中發生著改變,而這一切交織在一起,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特質。
美國廣告業興起於1960年前後,發源於紐約的麥迪遜大街。《廣告狂人》的背景就設定在這一時期,這一地點,是對麥迪遜大街黃金時代的回顧。而片中講述的這群舊日的廣告界精英,自稱「狂人」,所處的是硝煙四起的商業戰爭的最前沿。那時的廣告業是最「朝陽」、最肆無忌憚的產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廣告狂人》是一封寫給1960年代美國的情書,既包含了辛辣的諷刺,又充滿了熱情」,《紐約時報》在第一季開播時這樣評價道。他們認為,《廣告狂人》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在溫和地諷刺1960年代不怎麼為人稱道的道德標準的同時,又保持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情懷:昏黃暗淡的酒吧和閃著藍光的夜總會,沖天的摩天大樓和冒著煙的火車——那時的美國處處洋溢著戰勝國的傲慢和成為世界領袖的自信。
那個時候,男人們出門體面地工作著,穿著白色的襯衫,喝曼哈頓酒,在電梯裡調戲女秘書,凡事都往肚裡吞,絕不流露內心感受;女人們都被統稱「girls」;猶太人只在猶太人的廣告公司工作,黑人只能當侍者,並要時刻保持謙卑表情,才不至於被辭退;大夫們抽著煙給病人做婦科檢查;每個人都看《讀者文摘》。
昔日的黃金產業到了今天仍然十分賺錢,且花樣百出,但1960年充斥著那個行業的情調卻已幾乎喪失殆盡。近30年來,麥迪遜大街飽受行業不景氣的折磨,廣告業的內容也早就發生了改變,沒有多少公司能繼續像幾十年前一樣,只靠投放商業廣告和印刷廣告所獲的佣金過活。
此外,廣告業還時刻處在政府和大眾輿論嚴密的監控下,面臨著讀者老齡化、報紙式微、網絡當道的威脅——現在是「顧客至上」的時代,人們可以投票決定誰能當明星,出版人讓讀者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參選政治家則根據選民的意見決定他們辯論的題目,通過一兩支廣告就能把某個概念或者產品推銷出去的好時光早已一去不復返。
那個紙醉金迷、肆無忌憚的1960年代,引得過來人懷念,新生代嚮往。因為任誰都無法再像劇中主角DonDraper那樣,把關於吸菸危害健康的報告隨手丟進垃圾桶,繼續想他關於好彩(LuckyStrike)香菸的下一個好點子。
細節決定一切在《廣告狂人》第一季第一集裡,風情萬種的女秘書瓊(Joan)走到靦腆的新僱員佩吉(Peggy)面前,向她展示了一臺在今天看來已是老古董的IBM打字機,囑咐她「千萬別被這些高科技給嚇倒了」。「它們只是看上去複雜」,她輕巧地說,「男人們已經把它設計得足夠簡單,好讓女人來用。」這個橋段是最典型的「《廣告狂人》式幽默」——拿1960年的「高科技」開涮的同時,又揭示了當時社會男女性別不對等的狀態。
本劇的靈魂人物馬修·維納(MatthewWeiner)曾是電視史上最經典的劇集之一《黑道家族》的製片人和編劇。他既是《廣告狂人》劇本的原創者,也同時擔任該局的導演和製片人。維納在加入《黑道家族》之前就寫出了《廣告狂人》最初的劇本,但卻被包括HBO在內的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HBO出品的電視劇以臺詞風趣、配樂精巧和布景豪華為特色,維納將這些優良傳統帶入這部凝結著他多年心血的新劇中,並將之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我是一個非常苛刻的人」,維納說,「我的整個劇組也都是這樣的」。《廣告狂人》對細節的追求十分驚人,甚至達到了考古式的細緻,《紐約時報》稱之為「時光機」。髮型、服裝、對話自不必說。辦公室裡總是煙霧繚繞,就連女僱員桌上的擺設,都與1960年別無二致:半導體收音機、IBM打字機和複寫紙,甚至模鑄菸灰缸裡的菸頭,也一絲不苟地印著口紅印。
是不是有些過火了?維納認為,觀眾能感受到它們帶來的不同。「這是整體效果,就算你注意不到,細節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你。如果該有的東西沒有,那觀眾就一定能看出來。」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劇中很多攝影機拍不到的角落也被細節充滿─辦公室的抽屜裡放了些文件夾和文具,觀眾永遠不可能看到它們,但演員可以。「演員很難在一個完全人造的環境裡表演,」維納說,「他們當然能演,但如果他們打開一個抽屜時,裡面不是空無一物的話,那不是更好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細節的苛求也能幫助年輕演員們理解他們不曾經歷的那段歷史。「開會」時分發的文件和材料都是寫滿了內容的廣告文書。「全都是真的,」扮演秘書的演員ElisabethMoss說。她認為,這些細節的確對表演有幫助:「穿著那個時代的衣服,我連站立和行走都變得不一樣了,我必須站得很挺,坐得很直。我必須隨時穿著高跟鞋。」
對很多喜歡《廣告狂人》的人來說,考察劇情與真實事件的關係可謂看完每一集後的一大樂趣。這也是這部電視劇的另一大特色。主角DonDraper的名字暗合美國地產大亨DonaldTrump,其在劇中的命運也與白手起家的後者非常相似,只是行業從地產業變成了廣告業。憑藉專業廣告顧問的幫助,片中的廣告案例都個個精彩,堪稱教科書式的範本。
《廣告狂人》第二季已於2008年7月開播,在維納的率領下,劇集依然保持了第一季的水準。憑藉異常的好口碑,他也為《廣告狂人》爭取到了往後四季的拍攝計劃,繼續講述劇中人十年內的故事。這樣,到2011年全劇終的時候,《廣告狂人》也將完成自己完整再現1960年代廣告業界的使命。
(責任編輯:小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