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來源:中郵網
龍和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且具有濃鬱的中華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為了弘揚和宣傳舞龍、舞獅運動,國家郵政局將於2007年4月13日與印度尼西亞郵政部門聯合發行《舞龍舞獅》郵票一套2枚。
一、舞龍運動
作為龍的傳人的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崇敬以龍為圖騰,龍文化成為華夏民族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徵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於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龍騰虎躍的舞龍就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1、舞龍運動的起源
舞龍又叫「龍舞」、「玩龍」、「龍燈」、「龍燈會」、「耍龍」、「玩龍燈」、「盤龍燈」、「鬧龍燈」等。關於「舞龍」的起源,至今仍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以目前所有的資料看,龍的起源遠遠早於龍舞的出現,也就是說,儘管人們認為人類的求雨儀式是最古老的祭祀儀式之一,而龍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聯繫,但無論如何,舞龍運動的發展只是龍之歷程的一個後發現象,一個帶有延伸意義的現象。比舞龍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國西北的新疆庫魯克山崖畫中也有一幅雙人舞圖,其中一人頭飾羽狀飾物,單腿獨立,一腿後舉,如鳥之欲飛;另外一人雙臂平展,正在邁步向前,頭上沒有飾物,卻在雙腿垂有尾飾,姿態很是靈動。古老的廣西花山崖畫中已經有明確的假形之舞人。他們動作整齊一致,頭戴鳥羽之類的飾物,舞蹈史學認定它是包容著漁獵生活之審美觀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鳥獸,似乎是古老的中華樂舞中的常見現象。這些例子說明,我國有著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傳統。在我國古代崖畫中幾乎沒有舞龍形象出現,但「假形」之舞為舞龍的起源做了充分準備。
龍,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表徵,參與到藝術性的表演活動中,被記載於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裡。神話傳說中的龍形儘管已經非常活靈活現,但是還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與龍有關的紋像,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師二里頭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紋飾,其中許多圖像還不具備今天的龍之形態,保留著蛇、魚等動物的形狀。
龍與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止,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經有了關於作「土龍」求雨的明確記載。甲骨文卜辭中有「龍」字。相關的《甲骨文合編》記載:「其作龍於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載:「十人又五口口龍口田,又雨。」
關於以上兩則記載,人們的看法不同。有人認為這僅僅是一種「土龍」。然而一些體育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商代先民作「土龍」 求雨的風俗, 「龍」字和「作」字連在一起的記載,被認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龍記錄之一。因為「把15個人與龍連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長排人,將龍形舞起來的形象。學者王克芳認為:商代『求雨時跳的主要是龍舞』。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兩種看法的區別在於對「作」字的理解。前者將這個「作」字理解為結果而認為它是呈靜態物的製作,而有的史學家結合著古代祭祀儀式多以強烈的動態形象呈現而認為,有可能是「執物舞成龍的情形,他們身手(或借器物和工具)相續,躍上伏下流動迴環,也許正在創造著最早的集體『舞龍』。」
從出土形象和文字資料兩個方面看,目前我們都還沒有見到商代「舞龍」 的確鑿證據,但是,商代卻流行雕刻有龍形的玉器。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玉部》考證,是「瓏,禱旱玉也,為龍紋;從玉,龍聲。」由此可知,商人觀念裡這種被稱作「瓏」的玉器已經被當作天旱求雨之禮器。商代青銅器皿上多種動物的奇特組合形象,昭示了龍紋作為青銅器紋飾中各種動物之化合物的綜合特性。商代青銅器之龍紋千姿百態,形象怪異,奇妙難測,成為那一時期紋飾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結合這一點來看,從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躍發展的事實中我們或許願意推測,商代,也許是中國舞龍運動最早的醞釀期,而商代充滿動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龍運動出現的最佳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