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2021-01-16 央視網

[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來源:中郵網

    龍和舞獅運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且具有濃鬱的中華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為了弘揚和宣傳舞龍、舞獅運動,國家郵政局將於2007年4月13日與印度尼西亞郵政部門聯合發行《舞龍舞獅》郵票一套2枚。

    一、舞龍運動

    作為龍的傳人的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崇敬以龍為圖騰,龍文化成為華夏民族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徵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於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龍騰虎躍的舞龍就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1、舞龍運動的起源

    舞龍又叫「龍舞」、「玩龍」、「龍燈」、「龍燈會」、「耍龍」、「玩龍燈」、「盤龍燈」、「鬧龍燈」等。關於「舞龍」的起源,至今仍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以目前所有的資料看,龍的起源遠遠早於龍舞的出現,也就是說,儘管人們認為人類的求雨儀式是最古老的祭祀儀式之一,而龍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聯繫,但無論如何,舞龍運動的發展只是龍之歷程的一個後發現象,一個帶有延伸意義的現象。比舞龍更早的是「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我國西北的新疆庫魯克山崖畫中也有一幅雙人舞圖,其中一人頭飾羽狀飾物,單腿獨立,一腿後舉,如鳥之欲飛;另外一人雙臂平展,正在邁步向前,頭上沒有飾物,卻在雙腿垂有尾飾,姿態很是靈動。古老的廣西花山崖畫中已經有明確的假形之舞人。他們動作整齊一致,頭戴鳥羽之類的飾物,舞蹈史學認定它是包容著漁獵生活之審美觀念的祭祀之舞。在祭祀舞蹈中模仿鳥獸,似乎是古老的中華樂舞中的常見現象。這些例子說明,我國有著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傳統。在我國古代崖畫中幾乎沒有舞龍形象出現,但「假形」之舞為舞龍的起源做了充分準備。

    龍,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表徵,參與到藝術性的表演活動中,被記載於充滿神秘色彩的神話裡。神話傳說中的龍形儘管已經非常活靈活現,但是還缺乏出土形象的支持。目前已知的夏代與龍有關的紋像,均出自今河南省西部偃師二里頭文化中的早期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紋飾,其中許多圖像還不具備今天的龍之形態,保留著蛇、魚等動物的形狀。

    龍與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止,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在商代,已經有了關於作「土龍」求雨的明確記載。甲骨文卜辭中有「龍」字。相關的《甲骨文合編》記載:「其作龍於凡田,又雨。」《殷契佚存》載:「十人又五口口龍口田,又雨。」

    關於以上兩則記載,人們的看法不同。有人認為這僅僅是一種「土龍」。然而一些體育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商代先民作「土龍」 求雨的風俗, 「龍」字和「作」字連在一起的記載,被認為有可能是最早的舞龍記錄之一。因為「把15個人與龍連在一起,就使人想到那一長排人,將龍形舞起來的形象。學者王克芳認為:商代『求雨時跳的主要是龍舞』。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兩種看法的區別在於對「作」字的理解。前者將這個「作」字理解為結果而認為它是呈靜態物的製作,而有的史學家結合著古代祭祀儀式多以強烈的動態形象呈現而認為,有可能是「執物舞成龍的情形,他們身手(或借器物和工具)相續,躍上伏下流動迴環,也許正在創造著最早的集體『舞龍』。」

    從出土形象和文字資料兩個方面看,目前我們都還沒有見到商代「舞龍」 的確鑿證據,但是,商代卻流行雕刻有龍形的玉器。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玉部》考證,是「瓏,禱旱玉也,為龍紋;從玉,龍聲。」由此可知,商人觀念裡這種被稱作「瓏」的玉器已經被當作天旱求雨之禮器。商代青銅器皿上多種動物的奇特組合形象,昭示了龍紋作為青銅器紋飾中各種動物之化合物的綜合特性。商代青銅器之龍紋千姿百態,形象怪異,奇妙難測,成為那一時期紋飾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結合這一點來看,從商代其他祭祀舞蹈高度活躍發展的事實中我們或許願意推測,商代,也許是中國舞龍運動最早的醞釀期,而商代充滿動感的求雨祭祀就是舞龍運動出現的最佳溫床。

相關焦點

  • 開展舞龍舞獅運動,傳播民族傳統體育
    舞龍、舞獅運動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中國漢族民間傳統文體活動。充分展示出民族的團結與力量,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兩千多年來,龍獅運動可所謂是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並且通過華人的遷移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為當地人民所喜愛。
  •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舞龍舞獅的淵源與演變
    舞獅和舞龍盛行於中國民間,南北各省都有,為源遠流長的群眾性風俗舞蹈。每逢新年或者迎神賽會,那威武的獅子或龍就會出場。中國各地民俗不同,有的地方喜歡舞獅,有的地方偏愛舞龍,也有的是兩者兼舞。獅子產於南美和非洲,並非中國原有,由此我們不難猜測,舞龍的歷史要早於舞獅。宋代詞人辛棄疾有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春節特輯:舞龍舞獅是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 廣州鑼鼓舞獅舞龍有哪些
    再到後來藝術團內大部分團員獨立出去,但杜鵑花藝術團的名字依然保留了下來,我和留下來的隊員們發展成為一個、十人的舞龍舞獅團體。隊長陶慶玉的一番介紹,旁邊的隊員也是嘴舌閒聊起來。「跟著陶隊長,學習舞蹈、舞龍舞獅,就是為了一個樂唄。75歲隊員李道珍笑著告訴記者,自己本就是家庭婦女,除了在家照顧老伴就是帶孫子,自己為了鍛鍊身體,練習上了打鼓敲鑼,這十多年跟著陶慶玉學習舞龍,覺得越舞越有勁,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雖然她們已經是花甲之年,但是她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表情。我們不禁好奇想問,這樣的一個民間藝術團體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 舞龍舞獅舞出新天地
    這是在剛剛過去的湖北省第十五屆運動會群眾體育類(農民)暨湖北省第八屆農民運動會舞龍比賽的精彩一幕。在此次比賽上,我市陳貴龍獅隊獲得了3金1銀的佳績。而對於這支隊伍的成功,其背後的艱辛絕非常人能想像。近日,記者走近這支冠軍隊伍,去感受蘊藏在成功背後的諸多不易,並通過他們感受舞龍舞獅文化的風採。  歷代相傳深受村民喜愛  中國龍獅運動發源於漢唐,在民間,龍獅都是祥瑞之獸,象徵吉祥。
  • 舞龍舞獅為節日添喜慶
    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傳說龍有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能力,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獅也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同樣會以舞獅來助興。
  • 舞龍舞獅 鼓舞精神
    昨天上午,津灣廣場親水平臺上熱鬧非凡,「和平杯」第七屆津灣廣場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文化展演在這裡舉行。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和非遺項目的展示,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看。在色彩鮮豔的各種演出道具襯託下,現場充滿著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  活動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舞龍表演,長度達到18米的巨龍,在舞龍隊員們的手中上下翻滾,氣勢恢宏,場面宏偉。同時,氣勢磅礴的龍鼓演奏配合中國傳統鼓上舞,剛柔相濟、盪氣迴腸。
  • 2020廣西校園舞龍舞獅爭霸賽 廣西獅王爭霸賽收官
    廣西新聞網藤縣1月1日訊(記者金翔義 通訊員張竟文 吳連沛)2020年12月30日晚,由藤縣人民政府、廣西社會體育運動發展中心、廣西龍獅運動協會聯合舉辦2020年藤縣「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獅王爭霸賽在藤縣中等專業學校落幕,在最後的廣西「王中王」獅王南獅高樁總決賽中,藤縣中等專業學校龍獅團高標準零失誤地完成了一套高難度動作
  • 首屆成都市青少年舞龍舞獅公開賽圓滿舉行
    伴隨著喜氣洋洋的鑼鼓聲,金色「長龍」 迴旋舞動,矯健活潑,「獅子」不時在高樁上翻騰跳躍,「耍」出驚險,讓人「膽顫」......極富觀賞性和藝術性的舞龍舞獅比賽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不少人拍照留影。 本次比賽充分展示了當代青少年活力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承載著「自強、忠義、崇禮」精神的龍獅運動魅力,提前營造了喜迎春節的熱烈氛圍。
  • 舞龍舞獅踩高蹺 這個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有點意思
    11月24日,一場「運動促文明,玩轉傳統遊戲」的運動會在長沙湘一田徑場舉行。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騎大馬、踩高蹺,來自青竹湖幼兒園的家長和幼兒玩得不亦樂乎。運動會還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寓教於樂。
  • 雲南省舉辦首屆校園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班
    雲南網訊(記者 婁瑩)12月12日,2020年雲南省首屆校園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班在曲靖市青少年校園武術訓練基地開班,這是我省首次舉辦龍獅類校園教練員培訓活動。本次培訓班由雲南省學生體育協會主辦、雲南省學生龍獅專業委員會承辦、曲靖市青少年校園武術訓練基地協辦。
  • 浙大首次將舞龍舞獅課納入了體育課選課系統
    這是一周來,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老師姜凱的第五節舞龍舞獅課,每個星期,他都要上5節舞龍舞獅課。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他憑藉武術與舞龍舞獅的特長進入浙江大學任教。繼去年10月浙大成立校龍獅代表隊後,這學期,他終於能夠將龍獅運動與龍獅文化引入課堂。這在浙江高校中還很罕見。只上了第一節舞龍課,學生們就嗨了。
  • 第十二屆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在溧陽隆重舉行
    舞龍舞獅 11月8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在溧陽市體育館盛大開幕。、省龍獅運動協會副會長潘志軍、常州市龍獅運動協會會長易鋒,以及我市領導徐華勤、張愛文等出席開幕式。
  • 舞龍舞獅「耍」進廣州校園,一周有四節課孩子可以這樣玩……
    火熱的民間舞獅技藝,每周都在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簡稱北師大廣實)裡上演。自從2016年起,舞龍舞獅便正式引入校園,每周一至周三,周五下午四點四十分後,鑼鼓伴奏,龍隨樂舞的壯觀場面成為學校偌大一個操場的獨特風景線。在校園裡,龍獅運動,已經從民間文體活動演變成一項集武術、雜技、藝術為一體的體育文化運動,處處顯示著這個古老的健身娛樂項目的時代新魅力。
  • 設舞龍舞獅社團 廣州這所中學好靚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舞龍舞獅課開課至今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不少學生都通過表演舞龍舞獅獲得了成就感,變得更加自信。    廣州一中學開設舞龍舞獅課    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劉劍榮告訴北青報記者,北師大廣州實驗學校舞龍舞獅社團成立於2016年,最初提出在學校開設舞龍舞獅課是因為學校考慮到,在校就讀的學生大多為南方孩子,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日常中舞龍舞獅是可以經常見到的,這讓不少孩子對舞龍舞獅產生了興趣。
  • 2020年全國高校舞龍舞獅教練員網絡課程培訓班開班儀式今日舉行
    本次培訓內容包括龍獅文化、舞龍技術、舞獅技術、龍獅競賽與裁判、校園龍獅文化活動和龍獅競賽鼓樂伴奏,培訓師資實力強大,由中南大學教授、國際級舞龍舞獅裁判黃益蘇,中南大學副教授、國家一級舞龍舞獅裁判朱雲程等六位教師組成「教師天團」,利用豐富的教學經驗,紮實的實戰技術,帶動高校教練員實現訓練方法的「升級」。
  • 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比賽項目:舞龍舞獅
    搜狐體育訊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鼎盛不衰,並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龍獅文化。  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經過兩千餘年的發展,其形式、種類繁多,風格、流派異彩紛呈。
  • 舞龍舞獅走進南疆校園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離家數千公裡的新疆喀什疏附縣,廣東省援疆教師鄔健勇每天下午在操場上為疏附縣明德小學的舞龍隊做指導。2020年4月申請參加援疆工作的他是一位體育老師,來到明德小學後,他發現學生們在兩年前對於舞龍舞獅等嶺南傳統技藝有了初步的接觸,於是,他申請來一條廣東生產的金龍,讓這邊的少數民族孩子能和廣東舞龍的孩子一樣去學習。
  • 福州美食節策劃新春廟會,暖場道具設備租賃,民俗表演舞獅舞龍
    福州美食節策劃新春廟會,暖場道具設備租賃,民俗表演舞獅舞龍大頭娃娃哪家比較好的推薦下,根據小編在福州的活動圈十來年的經驗來看給大家推薦幾家比較好的福州美食節策劃新春廟會,暖場道具設備租賃,民俗表演舞獅舞龍大頭娃娃推薦給大家作為參考。
  • 上海市第十屆舞龍舞獅錦標賽傳承非遺文化
    10月24日,上海市第十屆舞龍舞獅錦標賽在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張馬村尋夢源·夢水鄉舉行。來自上海市17支隊伍的近300名選手齊聚一堂,分別參與校園組、高校組、社會組以及南獅傳統和舞龍傳統5個組別的角逐。選手們以賽會友,一同發揚龍獅精神,傳承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