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在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一戰、二戰百多年之前,就曾有過這麼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慘烈戰爭——七年戰爭,其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名稱的由來)。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歐陸諸國大片國域被打成焦土,國力大減,不得不蟄伏下來舔舐傷口。只有英國在海外戰場徹底擊潰老對手法國,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時為日後崛起為「日不落帝國」打下堅實基礎。
也無怪乎溫斯頓·邱吉爾說:「七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主要由歐洲國家參戰的戰爭一開始就突破了歐洲的地區限制,從列國本土波及到殖民地,戰火所燃之處甚至包括了北美、南美、東亞和東南亞,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其經常被認為是發生於1740年-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延續,同時也是另一場在中國更有名的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之一,長期以來被視作世界戰爭史研究的重點。
在之前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之中,奧地利軍隊多次遭到羞辱式的戰敗,女皇瑪麗婭·特蕾西婭(事實上是皇后)被迫於1748年籤署《愛克斯·拉夏貝爾條約》,向普魯士割讓了富饒的西裡西亞以謀求丈夫的繼位得到承認和腓特烈二世的退兵。
普魯士獲得了極大的利益,但特蕾西婭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卻被迫割地求和,這口氣換誰來都咽不下去。在利用《條約》帶來的短暫和平重建了軍隊與同盟關係的同時,她在外交場上縱橫捭闔,果斷拋棄了上一輪出工不出力的隊友——英國,與法國、俄羅斯這兩個宿敵組成聯盟共同施壓普魯士。
而普魯士在上一場戰爭獲利後展現出極大的野心。腓特烈二世渴望吞併薩克森,將波蘭變為自己的屬國,確立中歐霸權。但面對三國的圍追堵截,即使其天縱英才也感到一籌莫展。此時,上一輪邊緣OB的大英帝國在殖民地與法國發生多次衝突,英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瓦也受到法軍兵鋒威脅。出於打擊宿敵和平衡歐洲的目的,英國最終為困境中的普魯士拋去了橄欖枝。奧、普兩國完成了隊友互換,開始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戰爭的迷霧逐漸籠罩歐洲的上空。
一、海外爭霸
戰爭首先在北美洲打響。1754年,英法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初期,法國與當地印第安部落結盟,在和英軍的較量中佔盡優勢。1756年,法軍攻取奧斯威格要塞,控制了安大略湖;並於1757年俘虜了日後的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此時還是個無名小卒);1758年,法軍以少勝多憑藉3000人的兵力擊敗了1.6萬的美軍。但隨後情勢急轉直下,法國在北美遭受了一系列慘敗。1761年,法屬加拿大總督在蒙特婁投降;1762年英軍兵行險著將魁北克法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並在此殲滅了法軍主力。自此,法國在北美洲大勢已去,英國大獲全勝,將加拿大收入囊中。
與此同時,英國、法國、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南北美洲之間)展開交鋒。憑藉過人一等的海軍實力英國再次獲得優勝,並於1762年相繼佔領了古巴、聖露西亞島和馬提尼克島等法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763年才在《巴黎和約》中歸還。
亞洲同樣是激烈交鋒的戰場。1756年,英軍和法軍在印度開戰。戰事蔓延了整個南印度,並波及到孟加拉;1757年英軍佔領了原由法國控制的金德訥格爾;然而戰事並未就此結束,1760年,艾爾·庫特爵士指揮的英軍在文迪瓦什戰役擊敗了託倫達爾指揮的法軍;1761年,法國本地治理(印度地名)守軍投降。自此,整個印度的控制權都落在了大英帝國手中。
二、歐陸風雲
英國在海外大展神威的同時,歐洲戰場上的盟友普魯士日子卻沒那麼好過。戰爭初期,腓特烈二世發動「閃電戰」橫掃薩克森,並隨後在布拉格會戰中給予奧地利重創。但法、俄如約參戰後普軍的境況瞬間就變得窘迫起來,在科林和梅梅爾連遭敗績。這刺激了機會主義立場的國家加入戰場——瑞典隨之對普魯士宣戰。更絕望的是,其盟軍在哈斯滕貝克之戰中慘敗,漢諾瓦被法國佔領。
此時英國尚未做出直接軍事幹預歐洲的決定,普魯士孤立無援,進退維谷,眼看就要投降。但俄軍突然突然變身豬隊友,戲劇性地從東普魯士撤軍,這讓腓特烈二世抓住機會穩住了局勢。
1758年4月,英國與腓特烈籤署《英普協定》 ,約定付給普魯士每年670,000英鎊的援助,並正式出兵歐洲大陸。
1759至1761年,普魯士在與諸國的拉鋸戰中再次彈盡糧絕。當俄軍包圍科沃布熱格之後,普魯士失去了最後的港口,地理意義上陷入了絕境。腓特烈本人聽聞後絕望到幾乎自殺。
關鍵時刻,俄國豬隊友氣質再顯。1762年,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病逝,他的侄子彼得三世即位。作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德棍(普棍?),彼得一上位就毫不猶豫地背刺前隊友,不但與普魯士籤訂攻守同盟,還命令佔領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0000俄軍援助普魯士,幫助腓特烈二世實現了絕地翻盤。這一轉折被稱為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經過連年大戰,各國都已經筋疲力盡,不願意將戰爭再繼續下去。奧地利也明白僅憑自己無法完成對普魯士的復仇,只能寄希望於未來,選擇了退兵。隨後瑞典也悄悄退兵。1763年2月10日英法籤訂《巴黎和約》。15日普奧籤訂《胡貝圖斯堡條約》,普魯士同意撤出薩克森,而奧地利承認西裡西亞歸普魯士所有。自此,這場前所未有的慘烈大戰畫上了句號。歐洲大陸基本回到了戰前態勢,各國領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在這場戰爭中,所有國家都損失慘重,只有英國憑藉從宿敵手中奪到的大片海外殖民地在對世界的瓜分浪潮中搶先一步,從此進入全盛時期。然而,大英帝國的路是否從此就一帆風順了呢?12年後萊剋星頓的槍響回答了這個問題:「NO!」
法國在這一輪較量中「大獲全敗」,不僅失去寶貴的殖民地,在歐洲大陸的話語權隨著一場場敗績降到最低點,國內財政也因為連年戰爭而枯竭,內憂外患充斥著法蘭西。這個稱霸歐陸的強國是否又從此一蹶不振?同樣,34年後的一位法國矮個子將軍對反法同盟搖了搖食指:「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