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時,人們不會有迷路的風險,就如多比尼先生一樣,經由小道,穿過清新田野,向右看,向左看,或者簡單的向前看。若有一簇樹叢,一群茅屋看起來不錯,便支起太陽傘,打開顏料盒。這不需要很強的想像力。
但令人愉悅的是,能將現實中美好的一面忠實的轉移到畫布。多比尼先生的才華和名聲與年俱增,對今天的我們而言,他是第一個可觀的風景畫家;
他不挑選,不合成,不添加也不刪減,他不會將個人情感加入景色的再現,他用一種迷人的樸實畫出選好的那面,讓觀眾不受他的印象約束;
他的畫是自然切件,且有金框環繞。唯一屬於他的東西,便是莫衷柔弱的表現了,它賦予風景一種模糊、和諧與柔和的氛圍。」——泰奧菲爾·戈蒂耶
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出生在一位風景畫家的家庭,自幼從父學畫,19歲那年,用自己拼命幹活掙來的錢赴義大利學習,描繪義大利風光。
40歲時自己買了一條小船,在船上安置一個畫室,起名 「波舟」,他乘著波舟號沿著瓦茲河觀察描繪兩岸風光,這種深入自然,對景寫生的方式,對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影響很大,莫奈也學他造了一個「水上畫室」。
1838年他的作品《遠眺巴黎聖母院》第一次在沙龍展出就產生了良好的反響。1852年他與卡米耶·柯羅結伴到瑞士旅行寫生,這次旅行對他以後的風景畫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它也受到居斯塔夫·庫爾貝的影響,成為在外光下作畫的最早畫家之一。
柯羅和多比尼的畫風促成了印象派的誕生,尤其是多比尼,1850年,他在巴黎西北郊瓦茲河畔的奧維爾,買下一座農舍作為畫室。這個古色古香、極具19世紀建築風格的幽靜小鎮成為印象派的搖籃。沿河岸而建的白色房屋,充滿了寧靜和清新。
小巧漂亮的哥德式教堂位於村子的高處,俯瞰著潺潺流水,小河碧波漣漪,瞬息萬變,天空晶瑩剔透,白雲時卷時舒,田野蒼翠無垠,景色和諧如畫。 這裡很快成為年輕畫家雷諾瓦、莫奈、西斯萊、畢沙羅、塞尚等人的聚會場所,他們把畫架搬到大自然中進行繪畫創作,描繪周圍景物在陽光下的瞬間變化,使畫面變得明亮燦爛。
1866年多比尼訪問英國,在此他會見了日後印象派的領軍人物克勞德·莫奈;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多比尼離開英國返回法國,同時還將莫奈帶到了法國;在奧維爾他結識了日後印象派的另一位主將保羅·塞尚,當時這些年輕的畫家深受多比尼畫作的影響,而多比尼也給予晚輩畫家眾多堅定支持,他本人更被譽為印象派的鼻祖。
1859年,多比尼《瓦茲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