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網3月20日訊(記者 張玲)鄰裡相處3·15,曝光鄰裡的不當相處。在本報徵集鄰裡不文明行為時,「街坊團」裡家住北正社區的小葉,第一個控訴並哀嚎:「親們,不要輕易買跑步機呀!」
我住在汽車東站這邊一個小區。感覺自己是個宅女,喜歡泡在家裡,看看電視上上網什麼的。雖然和樓上樓下不是特別熟絡,但一直以來,碰面笑一笑,也沒鬧過什麼矛盾。可最近,樓上住戶好像買了個跑步機,他倒是省事了,偏偏害慘了我啊!
一早,我家天花板就「砰砰咚咚」響起來。這種聲音不是很響,但是很清楚,就跟低音炮一樣,一陣陣攪得人心煩意亂。
我也果斷採取措施,先是不在家吃早餐。可發現樓上鄰居早上也跑,晚上也跑,根本不定時。反正隨時都有可能被騷擾,我真是想發飆了……
朋友們給我出主意,要我找樓上鄰居談談。我有些猶豫,我們不是特別熟,就這麼直接跑上去找他「茬」,感覺開不了口。最重要的是,人家難道會為了不影響我而選擇不跑了嗎?我上網查了查,這跑步機可不便宜啊,普價兩三千呢!你總不能跟人家說,別跑了,買了就擺在家裡看著吧?
唉!真是!昨日,某健身俱樂部。這裡擺放著不少「跑步機」,記者發現噪音的關鍵,主要還在於地板隔音的強弱。工作人員聽說了小葉的遭遇後,表示俱樂部的會員們也常談起這種遭遇。「有的客人遭鄰居投訴後只能變賣,選擇去健身房搞鍛鍊。」
「街坊團」成員們建議,小葉和樓上鄰居開誠布公,樓上住戶只要搭配上優質跑步墊,噪音問題還是能最小化。「現實中這種問題慢慢多起來了,因為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能力購買現代化產品了。麻煩的是房子基礎不行,隔音效果太差,矛盾就在這兒了。」
噓!小聲些
關於鄰裡噪音,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樓上樓下鄰居因噪音產生或大或小矛盾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果您也有這樣的煩惱,您是怎麼解決的?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張女士(家住東玉燕寧苑小區):我們樓上有個小女孩,最喜歡穿著媽媽的高跟鞋在家裡跑。有一次午睡被她吵得睡不著,我特地到樓上敲了門。而且他們家喜歡用鄉下的那種竹筒,長刀剁辣椒。一開工,不說我們家,整棟樓都砰砰直響。
廖冰(家住荷花園小區):倒黴攤上了一對大嗓門鄰居夫婦,兩人三天兩頭吵架,我們也聽得頭大。問題在於他們一吵起來,什麼髒話都說,我真怕影響了我家孩子。
「笑話一籮筐」(家住金沙路):神啊,降個旨讓我家樓上的知道吧,他們打麻將打到半夜,我真是喊天不應啊!
肖蕭(家住禮花路):樓上換了新鄰居,這幾天他們在搞裝修,聲音很大。不過我還理解,應該過一陣子就好了……
記者發現,對於「鄰居吵到我」了,大家都有話說,但是真正想辦法解決的,寥寥無幾。多數人選擇的是「忍受中」。群策群力,看看「街坊團」的方法:方法A:主動交涉,真誠請教。
32歲的肖先生認為,八九成的鄰居應該都是客氣有禮的,「大家太過於糾結會不會得罪人,反而使得當事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吵到別人了。建議主動交涉,只是要照顧對方的顏面。」
方法B: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對於部分交流數次,還屢屢犯案的鄰居,你又能怎麼辦?一些備受折磨的市民提出,面對那些「虛心接受堅決不改」的鄰居,乾脆將對方的噪音錄下來,聲音再放大點,讓鄰居們都聽到,看他們自己也好意思。方法C:報物業報社區報警……
「我是真沒辦法跟他們交流,所以每次都是直接報警。」家住方竹路的劉先生說,樓上鄰居愛吵架,而且還是「極個別異類」,完全不理會任何人。「最後連調解的人都只能勸我了:要不,你看還是搬家吧?」
□各方看法
王洪流(本報常年法律顧問):從法律角度上看,鄰裡噪音糾紛僅僅是個相鄰關係的問題——相鄰權。即由相鄰關係而產生的糾紛。《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8條規定,違反關於社會生活噪音汙染防治的法律規定,製造噪音幹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肖老師(退休教師):我認為鄰裡之間,真正要從法律上來解決問題,還是極少數的。目前,西方國家對於這種情形是有嚴格而細緻的法律規定,我國,應該更多的是依仗於「道德」和「素質」。湯勇(集裡橋社區黨總支書記):我認為樓上樓下的大多數矛盾,多半還是只能通過溝通、調節來解決。而很多鄰居們碰到問題,直接上升到權利或者權益的角度,這樣很傷感情。目前我們社區不定期舉行一些小區活動,就是希望讓鄰裡之間互相熟悉,這樣自然而然能解決許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