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張楠賡 嘉楠科技董事長兼CEO
11月底,比特幣創下19919美元新高,比特幣大漲,以礦機製造商身份活躍於幣圈的嘉楠科技不打算再止步於銷售。
在三季度財報中,嘉楠科技宣布將開展挖礦業務,時間是未來6個月內。張楠賡知道自己遲到了,但這個業務也並非看到熱錢湧入幣市後「拍腦門而定」,前期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已經推進了兩個季度。
站在幣圈之外,不能只是礦機生產商,是嘉楠科技從2016年就確定的路線。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3年公司發布全球首臺ASIC區塊鏈計算設備,到4年前開始AI晶片研發項目,嘉楠科技一直在開闢一個新的晶片戰場,那是張楠賡認為對的方向,「只要大方向是對的,走一些彎路不重要,走彎路也會到那個點,總會到的」,對於市場上對嘉楠科技AI晶片業務的質疑聲音,張楠賡很坦然。
在與36氪的對話中,張楠賡並不避諱AI晶片發展較慢的問題,這既有整個行業泡沫破裂後不如預期的原因,也有to C市場的用戶教育還需要時間的因素,而且晶片本身業務需要至少5年時間的積累。
在等待行業爆發的過程中,嘉楠科技的AI晶片業務有序推進。
2018年9月,嘉楠科技發布了第一代AI晶片勘智K210,這是全球首款RISC-V架構自主智慧財產權商用邊緣AI晶片;第二代晶片勘智K510已正式投片,有望在明年第一季度量產,比一代晶片提升了3倍的算力。
以下對話經過36氪整理:
這一輪幣市大漲,是因為基本面變了36氪:8月以來,數字貨幣行情越來越好,10月之後,比特幣出現了持續性的拉升上漲,12月初,比特幣價格創下新高。作為行業的重度參與者,你怎麼看這一波上漲的?
張楠賡:一般是三個時間尺度,長期、中期和短期,長期來說,我們本身在這個行業裡,肯定是長期看好,短期來看,沒有辦法預測,就像去股市炒短線是很難賺錢的,但中期來看,現在我覺得整體還是比較傾向於樂觀的一個態度。
36氪:是出於什麼原因,會傾向比較樂觀的態度?
張楠賡:還是有很多能參考的技術指標,比如說大機構參與的程度、散戶參與的程度。要看到更深層次中不同的東西,如果基本面沒什麼變化就漲了,原因就很簡單,可能是炒作,但這一次其實有看到基本面上的一些變化。
原來確實以極客或者是不太大的機構去參與為主,這一輪是一些大機構甚至是傳統金融機構在參與,在某種程度上,是用代替黃金的思路來進行相關的金融操作等等。
2017年年底比特幣上到了一個高點,到現在過了很長的時間,該消化的東西消化掉了,行業在走向更穩健的狀態。
挖礦業務已經在路上,優先顧及礦機銷售火爆的局面36氪:在嘉楠科技的今年Q3財報中,提到未來會去發展挖礦業務,財報電話會上進一步明確挖礦業務會在未來6個月內開展。其實早在這之前,已經有礦機生產商在從事挖礦業務,嘉楠現在入局,會不會太晚?
張楠賡:當時有幾個可選路徑,一個是走向資本市場再開展相關業務,另一個是先開展業務再走向資本市場。前者的話,我們上市相對會比較容易一些,後者的話,面對的問題更多、不確定性更高。這兩條路徑選哪條都可以,我們選了第一條,
具體說到晚,挖礦業務應該是上市以後馬上籌備,大概兩個季度就差不多了,主要還是在今年受疫情影響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現在來看相對晚了可能至少六個月。
36氪:晚這六個月錯失了什麼?
張楠賡:其實也還好,因為這個市場本來也沒什麼大變動,趕上這波上漲可能也是個運氣。
另外一點是說我們不是開完會後大家拍腦門開始做,今年從第二季度開始,到第三季度已經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包括遴選場地、改建或者投資,這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周期。
36氪:目前的籌備工作的具體進展是到了哪個階段?下一步計劃怎麼展開?
張楠賡:我們把需要的場地以及整個工作流程都做得差不多了,可能就有唯一一個小問題,現在確實銷售太火爆了,所以沒有辦法把大量礦機產品投入到自營挖礦這個業務。
機器銷售比較好的時候,我們就銷售多一點,幣價波動了,銷售不好了,我們會用自營挖礦來吸收這部分,或者用算力、整機轉讓甚至是整體場地轉讓的方式,這是行業驗證過很多次的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如果牛市持續,我們計劃明年上半年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產能會放到自營挖礦業務上去。
36氪:對挖礦業務,有一個什麼樣的預期?
張楠賡:我們現在的最緊迫事兒分兩塊,對內是改善供應鏈的運轉難度,因為咱們這個行業峰、谷轉換太快;對外,我們看起來更像是傳統的製造企業,業務在銷售設備以後就結束了,沒有吃到太多整個行業紅利,挖礦只是產能打通的第一步,這一步挺重要的,後面其實會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的很多客戶希望參與挖礦,這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公司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就要收集場地運營,甚至維修以及和政府溝通等等。我能看到客戶這些需求,有責任或者能力去滿足,服務在這個行業做投資的人。
36氪:機器銷售的火爆,是在幣市開始上漲的時候出現嗎?
張楠賡:分界點我就可能還要在(比特幣價格)1萬5吧,之前不是沒人買(機器),但不是那麼活躍,過了1萬5後,就變得很活躍,然後到了1萬8、1萬9,可能也摸了一下2萬,就真是一個非常供不應求的狀態。
這個行業比較微妙,基本上只有兩個狀態,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很少有供需平衡的狀態。
36氪:Q3財報還提到,接下來會發展數字貨幣的持有業務,出於什麼目的?
張楠賡:這是連在一起的事情,進行挖礦必然就會持有一部分數字貨幣。另外對於我們來說,在價格比較高的時候賣掉數字貨幣,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潤。以前只是銷售礦機,只有法幣收入,參與挖礦後,公司有靈活性去做這些事兒,利於公司整體收益。
「阿瓦隆製造Avalon Made」標準:是時候讓礦機標準化了36氪:然後咱們今年有一個新提出來的「阿瓦隆製造Avalon Made」標準,是基於什麼要制定這個標準?
張楠賡:礦機發展這麼多年,標準良莠不齊,我們每一代機器的結構設計也不盡相同。以前機器可能用一年左右,就基本上瀕臨淘汰,現在可能每臺機器至少用兩三年了,就對它整個設計、製造和耐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開始,晶片的發展到了某個階段,包括耗電量、散熱要求也到了更高的階段,我們今年做了內部研發,把整個機器的硬部件平臺化。
36氪:有消息說目前嘉楠的礦機生產有受到三星晶片的產能制約,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張楠賡:年初的時候我們公司內部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今年的產能會有問題。上半年整個市場不明朗,大家都不備貨,我們也不能備貨。9月結束之後,市場回補之前延遲的訂單,緊接著是傳統的淡季。
今年中和下半年,有更多的東西出現,三星的顯卡在挖礦上的表現實在太好,高通和英偉達的一部分產能從臺積電擠到了三星,但三星的池子更小,一擠就爆。到現在為止,三星整個產能全滿,數字貨幣這個行業優先級並不高,所以肯定會受影響。
年初我們說兩條腿走路,在三星和中芯這邊都去做相應的布局。現在結果看來,三星那邊可能產能緊缺,中芯國際這邊不錯,我們就去把它的產能利用起來,現在,生產線基本上剛跑順。我們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年中,後面的壓力不在銷售上,是在整個供應鏈和生產上,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to C場景對晶片算力的需求被低估了36氪:其實嘉楠自己也在做晶片,2016年開始做端側的AI晶片,到現在已經4年了,你對目前的自研晶片業務的發展是什麼評價?
張楠賡:AI這塊,從供應鏈角度來說,比較純粹的AI產品,出貨量相對較低,行業沒有發展起來,原因是什麼?明顯這不是個偽需求,那就是產品問題,用戶體驗差要不然就是貴,現在可能兩個原因都佔了。
如果不計成本的話,AI產品可以搞得不錯的,比如家用掃地機器人怎麼躲襪子,智能門鈴怎麼不在門口隨便過去一個人就彈窗提醒,這些技術上都有辦法解決,但沒有解決,原因就是就成本太高。
AI產品對應的是to C小場景,大家可能低估了這種場景對於算力的需求,其實它需要的是非常高的技術水平。
36氪:這個高成本的問題可以解決嗎?
張楠賡:我自己的話就是要解決成本高這個問題的,這個跟設計理念有關,就是把做礦機的產品設計理念挪到AI場景,但行業有個明顯問題,比如一些公司,可能用一個老的方案做一個效果奇差的產品,但要更便宜一點,很多人就會偏向更便宜的。在to C市場,非常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36氪:公司端側AI晶片目前哪些領域走得比較順?未來發展有什麼規劃?
張楠賡:現在我們的AI晶片主要應用在機器視覺,教育場景應用也比較多。
開始我們做端側AI晶片,認為是在做一個增量市場,不是零和市場,但現在也會去做替換市場,但不是簡單的替換,是要做功能升級的替換,但長期來看, 還是要做增量,因為替換市場是有限的,我們也很關注在增量的市場裡,當端側設備有比較高的智能化和算力以後,會衍生出什麼新的應用。
36氪:to C不太標準化,其實會更難一些,我們會看到很多企業可能選擇to G,跟政府去合作。
張楠賡:to G是比較粗淺的,相對比較簡單,大家可能不容易發揮自己所長,但確實有商務優勢,國家現在對AI這塊兒投資非常大的。 但C端的市場是最大的,另外我們公司的slogan是「提升社會運行效率,改善人類生活方式」,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用到千家萬戶。
36氪:達到這個目標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行業當前的現狀似乎還不允許?
張楠賡:現在端側AI並沒有如預期一樣發展起來,可能處於發展曲線泡沫破裂以後的下滑通道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起來。
36氪:在端側AI晶片這個領域裡面,到現在為止沒有什麼頭部企業走出來,作為其中的一個玩家,你怎麼看這個現狀?
張楠賡:頭部企業的話,2017、18年的時候,市場上看到了很多不錯的晶片,但比較悲哀的是說大部分晶片止於紙面。
我們自己做產品推廣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用戶端對於什麼是端側AI 晶片其實沒有很深的理解,要麼認為這個東西做不了什麼事兒,要不然認為就是強人工智慧, 所以對市場推廣來說會存在一定困難。
36氪:端側AI晶片在推廣中還有哪些問題?
張楠賡:比如當年人臉門禁機的推廣,用戶覺得兩三塊美金不可能,但就是可能的,因為計算架構發生變革,以前是拿這個通用的CPU在做智能門禁,現在是專用的硬體,不僅便宜,效率還高出之前好幾倍。
但面對設備採購的廠家,他們以前賣客戶可能一萬塊錢一臺,現在我們要降到百分之一的成本、賣個十分之一價格,廠家會很恐懼這件事,就像火車剛發明出來,很多人去抵制火車,人類就是在重複同樣的悲劇一樣。
K510晶片:一款市場測試產品,更傾向5G應用36氪:在晶片這塊,嘉楠目前具體的技術積累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張楠賡:工藝走得很遠了,其實一代晶片的時候很順利,新團隊做了做兩年不到,完成了技術驗證的工作,甚至現在每月現還能賣個幾萬片、十萬片,這已經超出了我的正常預期。二代開始會繼續走原來的路,首先還是要堅持自主研發,繼續堅持RISC-V架構CPU ,並且加大對於這一塊的投入和團隊資源。
K510晶片的研發,還有一個大的收穫是有了一個成建制、能打仗的團隊。
公司原來是按照事業部劃分,礦機一邊,AI一邊,之後會按功能去分,前端設計、物理實現等等,會做一下review ,把優勢做長,把短板補上。也會做更多基礎方面的研究,晶片設計是一個特別注重積累的事,這個時間可能至少要5年。
36氪:對於接下來定位中高端的K510系列,有什麼安排?
張楠賡:如果分兩個方向,從替代性來說,跟海思的Hi3516EV300有類似的地方,另外這個產品是對中高端市場的一個測試產品,不是完全由技術主導的,是產品加場景來主導的,
真正智能的IPC,K510就可以做,有效優化之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自動駕駛也可以試一下。一代主要是對人臉這種靜態的識別,二代開始就對人的行為開始分析,也不是單人,而是多人或者做到大場景下的高清,還能支持5G。
36氪:接下來其實有一個大環境的變化,嘉楠的端側AI晶片和5G會有哪些想結合的東西出來?
張楠賡:K510就是更傾向於5G應用的一個東西。K210大部分場景是窄帶的,是為了減少數據傳輸的量去設計的。5G開始可以做高清、大量的數據回傳,但是回傳完數據之後,中央機房會過載,所以很多時候希望把數據做一定的結構化之後再回傳,那種場景就需要端側的計算能力。K510可以在傳感器附近實現數據結構化,能在攝像頭內就實現,包括樓宇級的,可以先接十個二十個攝像頭,統一處理後再回傳數據。
36氪:從2016年開始,嘉楠發展AI晶片,就是有一個雙腿走路的戰略,但目前AI晶片這邊發展更慢,市場上的質疑聲音也比較多,會著急嗎?
張楠賡:市場質疑肯定是會有的,但每一個行業,摸對了方向其實也要很多年的積累。我覺得現在更重要的還是把方向找對,只要大方向是對的,走一些彎路不重要,走彎路也會到那個點,就總會到的,最怕的事兒其實就是方向錯了,或者是不走了,我覺得這可能是更糟糕的一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