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騎大象滿街遛孔雀的雲南,它們卻活成了瀕危動物

2020-11-22 中國周刊

雲南,這個孕育了無數美麗生命的地方,至今仍然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然而,幾十年間,亞洲象、綠孔雀等旗艦物種的數量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有的已走到滅絕的邊緣。

它們的繁盛和孤獨都是鏡鑑。

全文4263字,閱讀需要15分鐘。

雲南是我的家鄉,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這50年來,雲南省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實際如何?這裡分享的是雲南幾個類群,鶴、孔雀、亞洲象、長臂猿和斑鱉,講講它們過去幾十年的生存變化和生態系統的趨勢。

雲南的鶴

記得小時候,見過老一輩人手裡傳下來的刺繡,上面的鶴是紅脖子。當時我很費解,因為在電視上看見的鶴沒有一個是紅脖子的,是不是老人家們畫錯了?

到了高中,看《雲南鳥類志》,才知道原來滇南地區曾分布有大量赤頸鶴。據說 19世紀末,西方探險者在大盈江畔看見了一群赤頸鶴,就足足有600多隻。但80年代以後,就幾乎見不到了。

赤頸鶴

中國最後的赤頸鶴的記錄,是在紅河的一條支流——藤條江的河谷裡。90年代,鳥類學家楊老師去找赤頸鶴,在一個農場裡見到一堆毛,是赤頸鶴的。一問,說是下午有八隻落到水稻田裡,打死了一隻,剩下的往越南方向飛去了。

原本雲南、寮國、緬甸、越南的赤頸鶴都同屬一個群體,現在可能只剩不到一千隻。也許一百多年西方探險家家前在雲南看到的那群赤頸鶴,數量就遠超目前東南亞北部所有赤頸鶴的數量,而現在大家對此的了解幾乎為零。

中國有9種鶴,黑頸鶴數量第二多。在雲南,它們是數量最多的鶴。

黑頸鶴

在全世界有15種鶴,黑頸鶴曾被認為是數量最少的。西方學術界認為,黑頸鶴主要分布在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越戰結束後,這裡種群嚴重下降。但後來,先後在貴州和雲南發現了幾千隻規模的黑頸鶴種群,後來在西藏還找到了更多。因為幾乎所有的黑頸鶴都在中國,而從1949年直到80年代初,外國人很難進入中國,尤其是西部省份,所以做了誤判。

雲南最大的黑頸鶴群在昭通,它們來往於貴州和雲南,越冬種群大概有三千多隻。其次在滇西北,迪慶和麗江加起來大概將近一千隻。

灰鶴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鶴,在整個歐亞大陸和北非都有分布。它的英文名就叫Common crane(普通鶴)。以前,雲南的灰鶴數量比黑頸鶴多,在50年前乃至40年前,只要有湖泊有水稻田的地方,幾乎都有灰鶴和黑頸鶴。而現在,都退到了滇西北和滇東北。

灰鶴

現在雲南的灰鶴比黑頸鶴少,有兩個原因。

一是雲南的大城市多會臨近大湖或沼澤。隨著城鎮發展,溼地環境被破壞了,鶴群就消失了。

二是氣候變暖,現在滇南冬天的溫度比過去提升了兩到三度,怕熱的黑頸鶴待不住,就縮到了東北和西北的廣闊區域。灰鶴的棲息地被擠壓,也只能退縮,但在更冷的地方,灰鶴競爭不過黑頸鶴,數量就隨之下降。

雲南鶴類棲息地的變化

可能會消失的綠孔雀

在20年到30年前,在上圖紅線以西,只要是海拔低於2000米的河谷都有綠孔雀。當時有一個說法,野外只要有雞就有孔雀。孔雀的食性和家雞的祖先——紅原雞幾乎沒有區別,只要是紅原雞能夠生活的地方孔雀就能生活。僅僅10年時間,綠孔雀減少了90%以上。

上圖下邊的紅點,是彌勒縣——現在是雲南比較富裕的一個縣,有兩條高鐵從那個地方經過。80年代,這裡還有綠孔雀,就在南盤江河谷。

上邊的紅點是維西,位於金沙江河谷,海拔只有一千五六百米。90年代,獵人曾打死一隻成年的雄性綠孔雀——那可能是長江流域最後一隻綠孔雀。

藍孔雀和綠孔雀的區別,左藍右綠

目前,雲南就只有紅河、瀾滄江、怒江流域還有綠孔雀。紅河上遊有上百隻,而且還在繁殖。但怒江和瀾滄江的孔雀都是零星分布,且很長時間都沒有繁殖跡象,可能近三五年就會絕跡。據國際鳥類學家評估,全世界綠孔雀大概只有不到一百個群體,多數群體都在50隻以下。紅河的綠孔雀群體規模排在世界前列,對於綠孔雀的保護來說,這一地區是底線。

在綠孔雀的三個亞種中,雲南亞種是最大和最漂亮的,如果滅絕,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很多自然保護項目,比如阿拉善西南項目中心,都在推進綠孔雀保護,很多公眾也參與了進來。特別希望,今年能成為中國綠孔雀保護的一個拐點,能夠讓它止跌回升。

打獵、農藥、公路建設、水電站等,對綠孔雀來說都是致命打擊。2006年1月,在巍山的保護區裡還能聽見孔雀叫。恰好那一年,瀾滄江鳳慶段的一個水電站回水,淹沒了孔雀棲息的河谷,從此那裡就再也沒有孔雀了。

實際上綠孔雀在雲南原來是生活在低海拔,就是長著很多草,樹比較稀疏的那種低地森林裡。這種低地森林也是最早被開墾的,就變成了種水稻的田。在過去的可能一兩千年裡頭,孔雀和人的關係是比較平衡的,它每年有一段時間,就是旱季食物最少的時候,或者是秋天育肥的時候它要進農田去吃米。當地由於一些佛教信仰什麼的,他對孔雀和大象又比較容忍。

紅河那個地方,原來種糧食的地方大量變成一個什麼東西?很出名的一個水果,褚橙,冰糖橙。現在我們要做綠孔雀保護的地方是褚時健老先生的老家。他歸隱以後把冰糖橙的產業做了起來,帶動了一大幫人種橙子,很多原來種糧食的田都改種橙子了。現在我們就要回去給綠孔雀要重新弄糧食了,就是跟大家在一塊商量,他這個橙子地裡頭能不能不灑除草劑,就是說咱們套種一些豆類或者雜糧,這樣孔雀還能再回來。

現在水電站之所以成為了綠孔雀的致命問題,是因為孔雀在半山區沒有覓食的場所——原來它要在旱季覓食的那些農田全部變成了果園。所以它就會壓縮到河邊,這種情況下水電站再一淹就完蛋了。但是如果能夠在原來它活動的那些地方恢復它的棲息條件,它就能迅速恢復過來。因為孔雀畢竟是雉類,它跟雞說實話對生境的要求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實際上,綠孔雀的保護項目可能會是中國瀕危物種裡頭,見效最快的一個項目。過去的幾十年,孔雀一直是從紅河下遊往上遊退,幾乎退到了它生存的最北限,再往北它就活不了了。每年我們都知道在那個地方有人上山去掏孔雀窩,然後今年這個新聞出來了以後沒有人敢上山了,就這一個季節,僅僅做到了不打獵,還沒給它種糧食,孔雀的分布區就往南擴了四五十公裡。所以其實,我們真的只要做一點好事,它立馬就能回來。

亞洲象

一直以來有一個段子:別人問,雲南是不是到處都是孔雀和大象?雲南人就回答,我們都是殺孔雀騎大象出門。這個段子是說以前雲南孔雀很多,大象也很多。但現在大象與孔雀一樣,處境危險。整個雲南僅僅剩下150到250頭大象。

在歷史上,大象分布在德宏、臨滄、西雙版納、普洱還有紅河州等邊境地區。早在五六十年代,隨著農墾和國有農場的建設,大象數量迅速減少。到了70年代,大象就幾乎看不到了。

但奇怪的是,自80年代起,大象往北推進了,現在還在持續。數量沒有增加,活動範圍擴大了,這是為什麼?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可供覓食的地方不多,而且每個覓食點相距很遠,再加上現在氣候變暖,所以它只能往北擴大活動範圍。

在雲南,任何有大象的地方,人獸衝突都很嚴重。大象原來覓食的那些天然環境沒有了,只能到農田裡吃東西,就引發了衝突。

雲南亞洲象棲息地變化

長臂猿

現在在雲南只有海拔比較高的地方還有長臂猿。曾生活在低地的白掌長臂猿、白頰長臂猿基本絕跡。

五十年代,虛線的西南還都是長臂猿的分布區域,現在只在實線區域內零星分布了。

雲南現在的兩種長臂猿,分別是天行者長臂猿和西黑冠長臂猿,種群狀況都不容不樂觀。

天行者長臂猿
天行者長臂猿

認知度極低的斑鱉

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龜鱉目物種,最大甚至超過兩米,它叫斑鱉。

在雲南,斑鱉又叫「水貓」,斑鱉頭上有很多斑點,如看起來像豹子的斑,在水裡露出頭,看起來就像一個貓在水裡。

斑鱉生活在雲南海拔最低最富饒的一條河——紅河裡。紅河的斑鱉是洄遊的,從下遊到中遊的乾熱河谷,那裡有大量的沙灘可以集中產卵。

斑鱉曾紅河的分布區域

五十年代,紅河的斑鱉經歷了一次浩劫。很多城鎮組織了捕鱉,當時在很小的一塊範圍內幾片沙灘上,就有上千頭斑鱉被抓了,最大的有200多公斤。在幾片產卵的沙灘上,人們把整個紅河洄遊的繁殖群體的90%都搞沒了——而當時,「斑鱉」這個名字還不為學術界所知。

到90年代,雖然數量很少但是還有,直到2007年——當年修建的6個水電站幾乎佔據了斑鱉洄遊的河段。2016年,新聞報導稱其中一個水電站還有最後一隻。但是今年沒有再觀察到,這個物種可能已經滅絕。

斑鱉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一直被誤認為黿或中華鱉,待2002年確認為有效種時已行將滅絕

什麼影響了雲南的生物多樣性?

農田從種糧食轉成種經濟作物,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對雲南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影響。過去50年間,尤其是最近30年,雲南大量耕地都改種經濟作物,比如蔬菜、花卉、橡膠以及水果。雲南原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變成了國際貿易的一部分。原始森林越來越少,大象、鶴、孔雀90%以上的棲息地都消失了,尤其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低海拔森林。此外,基礎設施城鎮化建設,大量改變了河流和湖泊,極大地影響了水生的大型物種。

水電站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斑鱉代表了在大江大河裡洄遊物種的命運。雲南曾是中華鱘產卵的地方,四川和雲南交界的江段是白鱘產卵地。葛洲壩修建以後,鱘魚到不了雲南;因為紅河的水電站,斑鱉無法洄遊;瀾滄江最大的淡水魚,叫湄公巨鯰,能長到五六百公斤,過去會洄遊到西雙版納,現在也看不到了。

再不做點什麼,就無法恢復了

還是有好的方面。雲南在中國的各省裡面,率先公示了生態紅線。大體上比較科學地把現存的原始林、保護區,還有一些生態脆弱的部分,比如河谷都包括進去了。

但是,這對於保護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來說還不夠。下圖中,藍色的部分是我們做的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前5%的地方,可以看到它還沒有被放到紅線裡,尤其是在雲南的西南部和南部,現在大多已經變成了香蕉林。

大家可能不知道,滇東北地區森林裡是有大熊貓的。就在2015年,這個地方打死過一隻大熊貓。因為跟四川隔著金沙江,所以它應該是原生物。類似這樣的地方,建議也能被納進生態紅線範圍。

雲南生態紅線區域

在過去的50年裡,雲南一直在建保護區,滇西北是中國環保的一面旗幟。但在很長時間裡,滇南低海拔地區的物種生物多樣性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如果不抓住接下來的5年10年,可能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僅剩下來的這些生物資源不僅是雲南,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後的一點孑遺。


聞丞,來自雲南,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博士。在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任職期間,聞丞帶領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技術積累,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開展區域保護規劃調研,以自然保護為志。

責任編輯:楊文博

相關焦點

  • 雲南:西雙版納,大象的王國、孔雀的故鄉
    西雙版納西雙版納的野象谷,蝴蝶翩翩起舞,百鳥爭鳴,裡約大冒險的鸚鵡給都給沉穩的大象增添了幾許活力。大象作為這裡的主人毫不遜色,拿出看家本領,有的踢足球,有的玩呼啦圈,個個都是運動好手,多才多藝。都說版納是「大象的王國、孔雀的故鄉」,看過野象谷的大象,也要來領略一下孔雀山莊的孔雀東南飛,白孔雀從我身邊飛過,園林中舉辦潑水活動中,大象噴了小編一身水,給了小編身處熱帶的一縷清涼。
  • 網友酸了,別人家的大學已經開始養孔雀了,學生:騎大象指日可待
    學校裡面會有很多樹,動物卻不多,一般常見的就是流浪貓和流浪狗,還有各種小鳥。 每年高考時期,高考雲南會考養孔雀、騎大象的梗都會被拿出來調侃一番。
  • 新奇:騎大象上學?雲南農業大學可以滿足你的想「象」!
    它們好像也感知到我們學校已經開學,來到雲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倚象校園附近「遊學」了!就在前幾天,這群大象出現在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距離村子直線距離僅百餘米。對,「象」都來了,你還不來嗎?峰巒蔥蘢,遠山含黛,這是倚象風光的最佳寫照。「倚象」來自「野象」一詞,從前該山森林茂密,常有野象出沒,故名野象山,後轉音為倚象山,因此後來地名就叫做「倚象鎮」。
  • 雲南有一種盜版孔雀,身上的羽毛亮麗,可髮型卻神似「葬愛家族」
    雲南美譽遠天涯,彩雲南四季如春,雲南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這是我們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綠洲,也因此很多野生珍稀動物選擇在這裡棲息。
  • 雲南有一種盜版孔雀,身上的羽毛亮麗,可髮型卻神似「葬愛家族」
    雲南有一種盜版孔雀,身上的羽毛亮麗,可髮型卻神似「葬愛家族」,在雲南它們不僅模仿孔雀的名字,竟然還模仿了孔雀獨特的開屏,不過就算它外表模仿的再像,也掩蓋不了它那股山雞的氣質,它便是——灰孔雀雉。雖然它會像孔雀一樣開屏,但孔雀可是十分矜持的動物,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孔雀開屏的樣子,而如果你喲看灰孔雀雉開屏,只需要準備一隻雌鳥,它就分分鐘展示給你看。
  • 對騎大象上學的童鞋你怎麼看?反正我是不知道該怎麼看了
    以前是騎大象上學的,書包都不用自己背,都是大象幫提著,只是後來政府在路邊劃了許多停車位,我沒地方栓大象,再加上現在創建衛生城市,大象便便不好處理,只能不騎大象,改成騎OFO上學了!版納那邊騎大象上學,一般要提前兩個小時出門,大象走的慢啊。
  • 我為什麼不去騎大象
    你去騎過大象麼? 你想過騎大象嗎?馱著人類的大象,真的像看起來那麼乖順嗎?在大象對你俯首帖耳、乖巧賣萌時,你有沒有想過它們被馴化時受過的折磨。對於許多旅行者來說,去東南亞旅行,騎大象已經成了一個必須體驗的項目。或許有人會問,我們能騎馬、騎牛,騎大象有何不妥?那是因為馬、牛等都是被人類馴化過的家畜,而大象是未經馴化的野生動物。
  •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為充分發揮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了解雲南珍惜瀕危物種的研究保護現狀,充分展示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6月1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與雲南省林業廳聯合舉辦「留住最美的它」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
  • 雲南人上學騎大象?對不起我們沒有這麼野!
    莫得事,一起來嘗嘗這份雲南趣事大雜燴吧!>>>>雲南山歌全是《老司機》這種類型嗎?這麼多年了,只要有外省的朋友都會問雲南山歌是不是《老司機》那種的,我都要立馬反駁一句:雲南人真的不是老司機!
  • 消失在中國畫中的孔雀
    ,的現象屢見不鮮)作為十來歲的小男孩獅子,老虎,大象,熊貓······這些特徵明顯,與眾不同的品種更具吸引力據專家說,漢代之前對中國人而言,孔雀就一種只有,印度藍孔雀」屬於雞形目(Ga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綠孔雀因龍鱗狀羽毛,被稱為「龍鳥」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南方諸省現今,國內僅分布在雲南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IUCN
  • 不想騎大象?只想和大象玩,大象保護營了解一下!
    作者:快樂旅行-賀敏大象項目體驗是泰國不可缺少的項目,但隨著國際上對大象保護的呼聲漸高,大家都不願意再騎大象,大象保護營體驗便成了更好的選擇。大象在泰國象徵著國王的力量,也被認為是陸地上最有靈性的動物,最神奇的是大象控制情感的海馬體佔腦容量比超過人類50%,因此它們擁有比人類還要細膩的情感,所以無論如何,來到萬象之國,大象都是你絕不能錯過的旅行計劃之一。
  • 孔雀好像還挺常見,為什麼綠孔雀如此瀕危?
    孔雀這個屬有兩種:藍孔雀和綠孔雀,這個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了,藍孔雀主要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和斯裡蘭卡,數量很多,屬於LC(無危/低度關注),綠孔雀主要分布於我國雲南,東南亞和爪哇屬於EN(瀕危,比瀕危更危及的等級是極危,再之後是野外滅絕)綠孔雀瀕危主要有以下原因:盜獵。
  • 為什麼我們不能騎大象?背後的原因讓人不寒而慄!
    《黑象》  很多人去泰國旅行一定會做的攻略:騎大象。以前超也一樣,覺得這種體驗,簡直太棒了。  直到在柬埔寨,第一次騎大象時,它突然吃起了路邊的樹皮,不願意繼續前進。馴象師二話不說拿起鉤子,深深扎進大象的耳朵裡,劃出了一道血口子。
  • 雲南人象衝突屢上演,怎麼才能讓大象生存更「象」樣?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不斷的增強類似於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世界大象日、世界動物日、國際熊貓日……呼籲保護動物的節日不斷興起事實上人象之間的衝突升級受害的不僅僅是人類當前野象的生存處境也不樂觀野象存在瀕危風險雲南大學亞洲象研究中心教授陳明勇曾表示,由於對野象嚴格保護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呼籲停止騎乘大象 關注動物福利
    亞洲象為中國瀕危保護物種。中國日報記者張威 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3月6日訊(記者魏博)2015年3月4日,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在雲南西雙版納展開野生動物保護之旅。這是自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雲南後,時隔30年英國王室成員再度訪問雲南。據中新社報導,威廉王子來到亞洲象種源繁殖基地,與亞洲象然然「親密接觸」,並給它餵食胡蘿蔔。
  • 為什麼你不該在泰國騎大象?這是我在大象保護區收穫的體會
    我們能接近大象多遠?我們可以觸摸它們嗎?他們危險嗎?與巨人閒逛您可以在ENP參加許多有趣的大象活動。我能夠從他們的手掌中餵飽他們新鮮的水果,看著他們在泥裡玩耍,與他們一起散步,甚至進河裡幫助他們洗澡!觀看這些溫柔的巨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鼓舞人心的旅行體驗。他們通過鳴叫和來回吹喇叭與朋友和家人聊天。您對它們真正的智慧和社交性有了更大的評價。
  • 雲南民族村大象涉嫌被虐?多部門回復:表演依法合規沒問題
    郭興榮 攝11月20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瀕危物種基金拯救表演動物項目的胡春梅女士,分別向國家林業局瀕管辦、雲南省林業廳、昆明市林業局及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送交了《一封關於建議雲南民族村取消大象表演的建議信》(以下簡稱《建議信》),就該基金會志願者觀察到的問題進行反映,建議雲南民族村能取消大象表演,轉為自然展示。
  •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去泰國騎大象了?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能騎馬、能騎駱駝,騎大象有何不妥?那是因為馬、駱駝、牛等都是被人類馴化過的動物,而大象並沒有,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並不適合做牛做馬。為了摧毀大象的意志,馴象師會先將小象從母象身邊帶走,將其關在一個非常小的籠子裡。訓練營會採用一種木質的擠壓籠,大象關在裡面只能站立,不能移動也不能臥倒。擠壓籠摧毀意志的訓練,讓大象遠離群體單獨關押、挨餓、脫水,然後不停通過噪音保持大象清醒,每天清晨和傍晚都用象鉤使勁抽打一個小時,如此持續半年。最後,大象陷入精神渙散崩潰的階段,這時馴象師會開始餵他食物,騎在他的背上,訓練他做指定的動作。
  • 大象報仇十年不晚,研究者表示,去泰國旅遊儘量少騎大象
    如果有機會去泰國旅遊,很多朋友都會參與一個非常有趣的項目,那就是「騎大象」,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大象似乎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不過,很多研究者都表示,如果去泰國旅遊,並不建議遊客去騎大象。這是因為大象其實是一種非常「記仇」的動物,而且因為大象的壽命很長、智商很高,所以即便是過了10年,大象也會找機會去報復回來。為何不建議騎大象?大象作為龐然大物,對於我們來說,它們的體格很大。在一些景區中,很多朋友都騎過馬、駱駝等動物,或許會覺得大象既然看起來非常的強壯 ,自然而然也就可以承擔更大的重量,但其實並非如此。
  • 男子催眠大象被踩扁,你還會乘騎大象或者參與大象表演嗎?
    據外國媒體報導,在旅遊勝地斯裡蘭卡,有一名當地男子試圖給正在吃草的大象催眠,可沒想到悲劇發生,大象把這名男子當場踩死了。圖片顯示,這名男子走到了距離野生大象的附近,舉起了雙手,大象正在吃草,男子舉起手打算將大象催眠,可大象感覺到了挑釁,於是慢跑走了過去,男子來不及躲避,被大象踩在了地上,據悉,這是一頭公象。事情發生地址是在斯裡蘭卡的南部亞拉國家公園附近的卡達拉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