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空間和時間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對象,時間的維度不好把握,有人說是一維,有人說四維。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就建立了角和空間中距離之間聯繫的法則,也就是歐幾裡德幾何。後世數學家發現,這種數學空間可以被擴展,進而應用到任何有限維度,因此它被稱之為「 n 維歐幾裡德空間」。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三維空間已經是數學家探索的極限了,迄今為止,四維空間也沒有被證明出來。不過,尋求規律是數學家的天性,從一維到三維的閉合情況來看,不難想像四維空間的閉合情況。在物理學中,「維」代表參數,零維是點、一維是直線、二維是面、三維是體。簡單來說,二維就相當於一個圓,三維就是一個球,四維則是「摺疊體」。
俄裔德國數學家閔可夫斯基,曾在1909年提出了「閔可夫斯基空間」的概念,這是由一個時間維和三個空間維組成的時空,也就是經典的「3+1」時空。但是,他的說法卻在後來被否定了,原因很簡單,時間是粒子運動的結果,也是宇宙誕生的概念,時空並不能和空間劃等號。此外,德國科學家喬治·波恩哈德·黎曼在《論幾何基礎假說》中,也只是提出四維空間的存在,並沒有能力證明。
麥比烏斯曾在《重心的計算》中指出,在三維空間中兩個互為鏡像的圖形是不能重疊的,而在四維空間中卻能疊合起來。眾所周知,在三維空間中有實體一說,比如籃球、電視、房屋之類的,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根本無法依靠簡單的「平移」就合二為一,但是在四維空間,這種情況也許能輕易實現。數學家為了證實這種情況,不得不嘗試擺脫「數學是真實現象的描述」的觀念。
虛數的誕生是探索四維空間的一個裡程碑,數學家將其作為直線上的一個定向距離,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把複數當作平面上的一個點或向量,這種解釋方法,後世稱之為「四元數」。1844年,格拉斯曼在四元數的啟發下,發表了《線性擴張》一文。後來,他又在1862年將其修訂為《擴張論》,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幾何學逐漸從物理學中割裂出來,開始獨立發展。
如果用拓補解釋四維空間的話,則會很簡單:它均勻包裹三維空間,使其與空間外一點保持相等距離,每條測地線都圍繞該點一周後閉合。換句話來說,在四維「摺疊體」內部,存在一個有限無邊界的三維空間,有限是指這個空間沒在四維空間上無限延伸;無邊界是指三維空間均勻散布在四維「摺疊體」表面,沒有任何斷層或裂縫,光滑如鏡。
另外,還有一種更簡單的辦法表達四維空間,大家都知道,一張紙在二維空間內無法摺疊,但在三維空間內卻可以;那麼,一個房子在三維空間無法摺疊,那麼在四維空間也許就可以。所以,「摺疊體」才是四維空間的閉合,它摺疊了無數個三維空間,就像電影中的「穿牆術」一樣。如果未來有一天,一個來自四維空間的人「嗖」地一下穿過了牆,大家也不要太過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