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林地,都少不了各種小鳥和飛禽。它們的存在,為農村的生活平添了幾分靈動和曼妙的色彩。農村長起來的孩子都知道,有小鳥自然少不了鳥窩,因此在筆者小時候,經常跟小夥伴們一起掏鳥蛋,搗鳥窩。一旦得手之後,仿佛摸到了金礦一般,能高興個半天。
說起鳥窩,很多人都見過,大多數鳥窩的造型猶如一個用草編織成的「碗狀」結構。新出生的小鳥們和鳥爸爸、鳥媽媽一起,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安樂之所」。同時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鳥窩,都是開口向上,沒有頂部呢?這種結構根本沒辦法遮風擋雨,小鳥的一家,豈不是幾乎生活在露天之中嗎?
是不是鳥類不會建築有頂部的鳥窩呢?並非如此。一些小型的鳥類也會建造一些開口朝下的鳥巢,燕子不僅會造開口朝下的鳥巢,還會把它造在屋簷之下,安全又牢固。倒是大部分體型稍大的鳥類,從來都是建造開口朝上的鳥巢,比如喜鵲、斑鳩等鳥類,都是如此。而它們之所以建造這種鳥巢,原因也很簡單。四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經濟適用」。
首先是鳥類並沒有固定的居所,鳥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繁育後代,孵化和養育幼鳥。因此在短暫的孵化期之內,它們才會待在鳥窩裡,等到幼鳥初飛之後,它們全家都會離開這個鳥窩,去往更廣闊的天地。因此這種更簡單和易於搭建的結構,就足夠使用了,沒必要再費勁造一個「房頂」了。
其次是這種「寬敞」的結構,更有利於成鳥孵化幼鳥和給幼鳥餵食,幼鳥出殼之後也有更大的活動空間,避免過於壓抑。至於風吹雨淋的問題,在幼鳥長成之前,鳥爸爸和鳥媽媽會用自己寬厚的羽翼,把孩子們裹在身下,為它們遮風擋雨。「父愛如山,母愛似水」,大抵如此。
小小的鳥兒,家雖然簡陋,卻充滿了溫馨和慈愛。回想起小時候掏鳥窩的經歷,如今還有些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