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夜飯」、聽滬劇、寫春聯、做軟糕……2019年的最後一天,松江區葉榭鎮興達村的老人們享受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晚」——這是鄉村民宿「八十八畝田」專為村裡老人舉辦的特別跨年活動。
就在上月,松江區首張鄉村民宿經營許可銘牌發放,「八十八畝田」成為了「松江民宿001號」。這座民宿有什麼獨特魅力?它為什麼能夠成為松江第一家「有身份」的民宿?近日,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圖說:鄉村民宿「八十八畝田」。徐程 攝
「八十八」的秘密
一座寧靜的小院,幾畝充滿生機的良田,在那詩和遠方的田野,感受自然的嫋嫋炊煙……「八十八畝田」的田園風情如詩如畫。
而第一次探訪「八十八畝田」的人,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難道這裡真的有八十八畝良田?其實,「八十八」是「米」的拆字。松江大米是滬上唯一稻米類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葉榭是農業大鎮,「八十八畝田」便主打米文化,因米而生、因米而興。
民宿門口就是一望無垠的生態稻田,另一側有330畝的「稻香森林」涵養林,供遊客休閒遊玩;主樓一樓是「米食餐廳」,二樓是住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房間名也別出心裁,再往上還設有會議室、活動室等,滿足住客不同需求。
圖說:民宿外的稻香森林。徐程 攝
「米食餐廳」大堂一側,一間古色古香的「葉榭軟糕」製作室引人注目。新鮮軋好的松江大米,淘洗、浸泡,再晾曬、細篩,最後篩入蒸烙,輔以精細綿白糖和各色餡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葉榭軟糕」新鮮出爐了。香甜軟糯的軟糕之外,晶瑩剔透的米飯、熱氣騰騰的米糊……給人帶來最質樸溫暖的滿足感。
圖說: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葉榭軟糕」。徐程 攝
三產融合的願景
米香,也是農耕文明香。在「八十八畝田」負責人朱燕眼中,「這裡不僅僅是民宿,更是『松江大米』的體驗基地」。
朱燕出生於興達村,是土生土長的葉榭人。大學畢業後,她原本從事的是網際網路與法律相關工作,收入頗豐。三年前,當時還在市區工作的朱燕把家鄉的一袋大米送給同事品嘗,大家都讚不絕口,返鄉創業的念頭便由此萌生。「創業之初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我們的團隊已經有十幾個大學生了,這些年輕人熱情又有創造力。」朱燕說。
團隊的願景是一致的——打造「松江大米」體驗基地項目,助力鄉村振興。朱燕告訴記者,「八十八畝田」打造的是三產融合的模式:一產,成立合作社,聯合12個家庭農場主,共同推出「八十八畝田」大米品牌;二產,「葉榭軟糕」等米食產品,傳播美食文化;三產,鄉村民宿助力旅遊服務業發展。
目前,八十八畝田已經建立了線上平臺,整合更多資源,帶動農產品集體銷售。不久的將來,大米體驗館也即將建成,讓更多人共享豐收喜悅。
「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家,我的夢想就是讓家鄉越變越美。」朱燕的動力也來源於此,「我們更多地是想探尋鄉村振興的模式,讓松江大米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理想職業,最終希望農村變成一個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圖說:民宿內景。徐程 攝
001的樣板意義
去年,松江區制定了《關於促進松江區鄉村民宿發展的實施辦法》,區文旅局、區農委、區發改委等10多家單位聯合成立「松江區鄉村民宿發展聯席辦」。十幾位「店小二」聯合受理、聯合審查、聯合踏勘,對取得聯審通過意見的經營主體,給予辦理相關證照。
為什麼「八十八畝田」能拿到松江第一張民宿證?松江區文旅局副局長山文彩告訴記者,不僅因其「安全」「合規」「品質」,更在於它因地制宜,依託當地自然村落資源和農耕文明,挖掘「松江大米」產業特色。
圖說:拿到松江區首張鄉村民宿經營許可銘牌的「八十八畝田」成為「松江民宿001號」。徐程 攝
「我們也希望松江民宿發展中,不光是鼓勵專業性的開發,也有更多本地農民參與進來。」山文彩說,「八十八畝田」項目可以與周邊農民分享成果,提升農業產業鏈附加值,改善農村環境風貌,盤活存量資源,這些是松江民宿「001」號具有的樣板意義。
未來,松江區將加快促進鄉村民宿發展,打造既保持鄉村傳統風貌、體現當地生活特色,又能為市民遊客提供住宿、餐飲、農副產品展銷等旅遊體驗的民宿產品。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