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缸的控藻:褐藻的處理與治療》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褐毛藻的治理方法,甲藻的治理我沒還沒發布,但是很多朋友後臺交流的時候已經提出了我的治理觀點。
正好我手裡有一套80*60*55的底濾缸碰到了這個問題。這一套80缸是專門為寫文章同步開設的,我做了全程的記錄,目的是幫助新人了解柏林系統,也是為以後做各種折騰時做為實驗基地而準備的,這部分全部以視頻方式播出,後續我會逐步更到《從零開始》系列中。
本來不想寫開缸爆藻的文字版,但是最近至少10位朋友私聊我討論開缸爆藻的問題了,所以這裡我特別說下我的方法,也是最傳統的方式。
---------東傑聊----------
第一階段爆藻:使用手裡有的10000K 400瓦滷素燈進行爆藻(10000K不是特意選擇的,舊物利用而已),使用2臺造浪,最好開啟最大流量,對著石頭吹,我的兩個造浪流量合計大約是主缸水體的40倍,每天開燈12小時。
在高流量及強光下,一周多綠藻如下狀態:
在第17天左右的時候綠藻開始出現白化,但是綠色部分依然比較多,這說明還是有氨氮等可供藻類生長的營養鹽,所以我繼續等到26天的時候才著手清理藻類。
這裡說一下,開缸爆藻到底什麼時候刷缸,取決於兩個參考值:
水的磷酸鹽,硝酸鹽是否為0;藻的顏色是否全部開始發白。兩者指標要相互參考,當磷酸鹽、硝酸鹽測試為0,但是藻類依舊翠綠,說明此時供需處於一個平衡狀態,」你剛好有,我剛好需要「,所以檢測為0,當然也可能是藻類自身能對營養鹽做儲備。但是保險期間,我建議兩個指標綜合參考。
另外爆藻養水的目的不僅僅是消耗石頭的營養鹽,更重要的是培養整個細菌系統趨於穩定,而細菌系統的穩定取決於時間。
現在短短3-5年的時候,國內部分玩家開始推翻流行了小40年的柏林系統的「滿月養水爆藻」法,開始了速成開缸法。
我不反對,我也會在合適的時候考慮用速成法,但是這種方式不適合小白玩家,後續出現的弊端會導致你花費更多的金錢與經歷來扳正。你永遠要注意一個問題:「柏林海缸的細菌系統遠遠比水質指標更重要」!
但是您千萬別聯繫我討論菌,我也不清楚,這個東西無法直接衡量,所以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這裡更多的是靠經驗,而恰好我積攢了一些經驗。
因為造景是整體入缸,如果徹底刷洗相當麻煩,所以我使用木棍旋轉(詳細見海缸的控藻:手動除藻)加下手直接開擼的方式清理了部分綠絲藻。
剩餘的藻類我下了3隻紫吊,2隻食藻螺,1隻假綿羊蝦,1隻長刺海膽來剿滅藻類。
同時本著「無白沙不海缸」的「執念」,我鋪了1.5cm左右的活沙入缸。沙層確實會對後續的營養鹽管理帶來一定問題,但是,美美的白沙我更放不下。
大約4天左右的時候,整個魚缸就很乾淨了,雖然石頭上還有一些綠絲藻,但是這種藻絕對是受生物歡迎的藻類,所以我直接下了幾顆珊瑚試水。
同志們,截止到目前,一切都很順利,站在魚缸前,抽一根煙,我的心情也是美美噠!
---------東傑聊----------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在開缸1周後,這口缸爆發了甲藻(褐色的菌膜,菌絲,光照下可生成氣泡,纏繞珊瑚)。
在菌絲的影響下整缸的珊瑚都不夠舒展。
可見出水口及溢流板上大量的絲狀褐色菌膜,並伴有大量氣泡。
纏繞榔頭上的菌膜讓缸裡的珊瑚處於畏縮狀態。
沙面與玻璃上可見成片的菌膜,玻璃上的毛藻與菌膜混在一起,觀感噁心(甲藻是褐色的粘液狀薄膜,綠毛藻只是被附著了甲藻)。
藻缸的羽毛藻獨苗被覆蓋了大量的菌絲,同時底缸的水面上一層氣泡聚而不散,整個底缸汙染較重。
根據我的判斷,應該是爆藻時,藻類狠狠的拉低了魚缸的KH與PH,在我鋪沙後,KH與PH進一步震蕩並走低,加上活沙本身附帶有一定的氨氮及活菌,死菌,在合適的條件下容易引發甲藻。
簡單說就是短時間內可被直接利用的營養超標,加上系統開缸初期菌群系統弱(可被直接利用的營養包括:胺基酸,氨氮等)。
我在開缸到爆發甲藻為止,一直沒有測KH 與 PH,更別說鈣鎂了,所以我測試後的結果是:KH 6.4 PH7.4。這遠遠低於正常的標準(標準是KH8-11,PH7.8-8.4之間),NO3 PO4雙0(我就喜歡雙0,以後會講)。
所以,本著先健康再健身的守則,我首先用3天時間提高KH到8.5左右,之後又用3天把PH提升到了白天8.2,夜晚8.02左右。
從下圖我的PH檢測上可以明顯看到,我在調整了PH後,PH由7.5左右,在3天左右拉升到了8.4。
同時我關閉了藻缸的燈。這一關閉就是整整一周。放心,高等藻一般1-2周沒光照也挺得住。
關燈的原因是燈關會刺激甲藻的生長,所以關燈3-7天可以做到讓甲藻消退,但是不一定除根。根本還是要改善水質,讓甲藻不適應。
這一周的時間,我主缸正常開關燈,正常餵食。沒有其他任何改變。
---------東傑聊----------
一周後,整個魚缸,煥然一新,注意,這一周內我根本沒擦魚缸哦,因為我是雙0,所以魚缸玻璃的藻也出的非常慢。
來看下變化吧。
整個主缸的軟體已經恢復了肥嘟嘟的狀態,舒展良好,水清沙白玻璃乾淨。注意兩側的玻璃我沒擦過哦。
石頭上也沒有菌絲以及毛藻了。
底缸已經恢復了乾淨,羽毛藻獨苗上的菌絲也都沒有了。藍禮服海膽背著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悠閒的轉來轉去。
---------東傑聊----------
總結下我的措施:
關閉藻缸燈,提高KH到8以上,提高PH到8以上。這些操作其實只是最進本的藻類的控制手段,在我看來,他並不具備治療效果,這些手段只是改變了環境因子,讓魚缸變得不再適合大部分低等藻蔓延,我相信各位魚友很少會看到雜藻會在高KH同時又高PH的魚缸裡吧?
那為什麼甲藻會在環境變化後消退的非常迅速呢?這是甲藻的特點:甲藻、藍藻、這一類更多偏向是「菌」的特點,他們可以迅速擴散,也會迅速消失,而綠毛藻,紅毛藻這一類更多的是植物的特點,哪怕環境不適合生長了,依舊會保留本體在缸裡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甲藻、藍藻在使用殺菌類(不建議)、抗生素類藥品對抗時特別也有效(不建議)。
這個案例本身並不能說明高KH PH包治百病,但是很大程度上驗證了很早以前流傳的「PH8.4你的魚缸會百毒不侵」的說法,而臺灣省也有一個著名的PH8.4論壇。
---------東傑聊----------
PH是這幾年被忽略的厲害的一個指標,而PH是關係生物存亡的重要指標之一,玩淡水的時候,知道大部分草要弱酸,南美魚要弱酸,我玩鼠魚繁殖的時候就是靠PH與溫度震蕩刺激鼠魚交配,跳T字舞蹈,甚至弱酸性的濾材都是天價。
而玩三湖的時候要弱鹼,要硬水。反而這幾年海水關注PH的聲音越來越微小,甚至KH新手也不注意!
影響海缸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我把海缸比作一個金字塔,氮、磷、PH、KH、溫度等環境指標就是這個金字塔的地基,不要只去關注氮磷,你需要同步關注的因素有很多,而這其中PH KH 溫度又是最容易搞定的指標。
另外KH是PH的緩衝劑,而不是提高劑!原因是pH值直接反映水中H+或OH-的含量,而鹼度除包括OH-外,還包括CO3-2、HCO3-等鹼性物質的含量。所以不要再錯誤的認為只要保持KH,PH肯定不會低。
我還有一些案例也能佐證高PH與合理的KH能控制一些雜藻,因為沒有留下照片與記錄素材,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聊。 後期我會專門寫一篇PH在海缸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