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素來是世界文明的指引,被尊稱為「禮儀之邦」。從仁、義、禮、智、信,到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演進,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價值操守和道德操守的光芒。
文明是什麼?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為:文明,是人類歷史積累下來的有利於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的總和。由此可見,文明不僅是一種道德規範,也是一種精神歸宿與行為自覺。
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及文明養成,主要依賴於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學校處於首要的地位。古人在學堂教育中,講習《三字經》《弟子規》,今人在學校教育中講習《思想道德》《政治》,實為一脈同源,都體現著人類對文明的價值追求與精神守望。當然,用今天的觀點看,古人的教習立論有許多的糟粕與不適,但仍然有可表之處。
校園是首善之地,是立德樹人、滋養文明的厚土。抓好校園文明,就抓實了中國文明的根本。在這一領域深耕厚植,已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共識和時代背景下,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在全國蓬勃展開,鑄魂工程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就山西而言,截至2020年底,已有40所學校光榮進入「全國文明校園」序列,250所學校被評為「山西省文明校園」。為了進一步發揮文明校園的示範帶動作用,在全省學校掀起創建文明校園的熱潮,為文明校園創建提供輿論引領,在山西省文明辦、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科協的關懷下,《科學導報·文明校園》在2021年元月8日正式面世。作為全省文明校園建設宣傳主陣地,我們賦予她的使命是:謳歌文明,傳遞溫暖;親近校園,引領風尚。
作為一張主流的資訊紙,我們將大張旗鼓、不吝筆墨地謳歌時代文明,讓文明的故事感染人、鼓舞人,讓文明的火焰溫暖大地,照亮前行路;作為一張記事的鉛印紙,我們將躬身耕作,滿懷熱情地親近五色校園,讓校園的敘事滋養人、啟發人,讓文明的雨露潤澤心靈,育化滿園春。在版面設置方面,我們將突破傳統的辦報思路,嚴格遵照「文明校園文明六個好」框架進行設置,以方便讀者閱讀。
文明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力量。願《文明校園》能對您有所裨益。本報編輯部
作者/來源:山西文明校園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