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舌技巧是北方笛子演奏技巧中最有代表性、也最能體現地域風格的技巧之一,它變化細膩 , 音響極為豐富 , 是竹笛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色彩性技巧,甚至在很多的大型聲樂歌劇演唱中都會用到。它需要演奏者氣、指、舌的相互共同配合,其技巧的運用主要是通過演奏者捲起舌頭念「吐嚕」,靠氣流快速衝擊舌頭震動發出碎音的音響效果。在教學中,因花舌技巧的動作是在口腔內部一次性快速生成,具有不可直觀性與不便模仿性,學生無法像學習其它顫、疊、贈、打音技巧一樣通過教師對技巧的外部演奏示範及動作要領的講解快速掌握。在現實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領悟力較強的學生可能一點即通,而那些領悟力慢的學生有可能長達數月甚至半年都無法掌握花舌的演奏技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此技巧的不可直觀性與不便模仿性。因而,需要演奏者在正確的方法引導下,不斷聆聽、感受、思考與反覆練習,方能開悟並掌握花舌的演奏技巧之道。
一、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教學實施
(一)未出音前先翹舌
在花舌演奏實現之前,演奏者可先做翹舌的動作,即舌頭輕輕抵住牙齒的上齒齦,準備念「吐嚕」二字,在未吹奏前就要求翹舌(即將舌尖捲起),以便於氣流衝擊舌頭時更有衝擊力,演奏者初學時翹舌會極其的不習慣,做得不自然,因竹笛演奏的大部分技巧運用一般都為平舌,因此,演奏者有必要在初學開始時就強化這個翹舌動作,為後續吹響花舌做準備。
(二)集中呼氣與舌應
做完舌頭捲起的動作後,演奏者可嘗試集中束狀的氣流在第一步捲起舌頭的基礎上,靠氣流快速呼氣衝擊舌頭,讓舌頭完全充分震動並能發出「吐嚕」的聲響。很多初學者完全沒有靠加大氣流量與氣流速度推動舌頭震動的意識,從而導致長達幾個星期都無法發出聲響或即便發出「吐嚕」聲響卻極不穩定,最主要的原因是氣息推動不夠,未調節氣流速度。還有的初學者在練習花舌動作時舌頭容易生硬,無彈性,氣舌配合不在一個點,出現舌頭與氣出來不同步的問題,從而導致發不出聲響或即使發出聲響也是舌頭未完全震動發出的聲音。因此,在花舌技巧初學過程中,演奏者用丹田鼓氣,把氣流速度加到最大去推動舌頭震動是關鍵。演奏者可試著找氣流通過上顎與舌頭空隙推動舌頭充分震動並體會舌頭髮麻的感覺,隨後在技術不斷完善,「吐嚕」聲能打響後, 去訓練氣息與舌頭恰到好處的配合,演奏者可試著通過調整不同的氣流變化來加以練習,以適應隨後不同音高的花舌音氣息流速變化需要。初學者可每天徒手不帶笛子練習徒手打「吐嚕」100 遍, 不斷加以練習與鞏固舌頭的彈性與靈活性。
(三)保持口型與指合
在前兩步徒手練習鞏固「吐嚕」的基礎上,可實施第三步保持「吐嚕」口型並放在笛子上帶音符吹奏。保持「吐嚕」口型,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個簡單的動作看似容易,卻不容易做好。有些學生在練習花舌技巧一段時間後,能徒手不帶笛子發出「吐嚕」 的聲響,但放在笛子上配合手指卻半天都發不出音,原因在於未加以很好的鞏固前兩步的成果,且放在竹笛上吹奏時口型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氣息角度發生變化不能出聲。比如有些音本是氣息角度朝下的,因為演奏者打「吐嚕」口型發生變化而導致氣息角度朝前從而使氣息無法灌入竹笛吹孔內壁震動發聲。還有些學生出現一吹笛子念「吐嚕」就鼓腮的毛病,從而導致共振不夠, 花舌音亦無法出聲。因此,第三步「保持口型與指合」是竹笛能否發出花舌音的關鍵一步。演奏者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達到完全熟練後,重點練習舌頭的伸縮彈性及與氣息的巧妙配合,並對著鏡子在練習中觀察自己的口型有無變化,若有變化或出現鼓腮的毛病則立即主動糾正,並使口型在原有打「吐嚕」的基礎上保持不變, 放在笛子上配合手指的變化方可發出聲響。初學者在學習花舌時,建議可先選擇中音區位(如1或4)的音帶手指練習發聲,若一開始就選太高、或太低的音練習,氣指舌的配合需要時間慢慢磨合,選擇中音區位的音加以練習則可比較好控制氣流速度與嘴勁。待演奏者慢慢找到中音區花舌吹奏感覺後,可逐步向高低音過渡加以練習與掌握。若能在練習過程中一直保持口腔打開 ( 即下頜骨前伸) 的意識,將為「咽喉腔打開、氣流通暢、完善共鳴創造了條件」,這樣吹出來的花舌音,更富有張力與共鳴,音色也更為通透。
二、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有效訓練
當演奏者明確了上述花舌技巧的演奏步驟與實施過程,就可根據自身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按上述要求逐步循序漸進加以實施與訓練。切忌急於求成,一開始便放在竹笛上做打「嘟嚕」練習,有可能一年半載都難以發出聲響,只有把一個快速的演奏動作無限的放大、放慢練習,看清楚技巧的本質,並逐步帶著目標去實施才能快速掌握。很多演奏者在練習花舌技巧中覺得枯燥無味,無從下手練習,主要原因在於方法不對,缺乏興趣驅動與目標設定,從而產生畏難情緒,許久都不能開展練習,並養成了學習拖延的壞毛病。因此,演奏者首先要調節心態,樹立信心,學習花舌技巧前可先徒手加以練習,(即不帶笛子在口中練習),先學會在口中把「吐嚕」打出來,每天至少 100遍練習目標,(這個目標只需學生利用空閒間隙的時間,自由的隨時、隨地的完成,如看電視、聽音樂、散步等都可徒手做打吐嚕的口腔動作,不需要佔用額外練習時間)再帶上笛子進行花舌實踐練習,以上三個步驟切忌放在一起囫圇吞棗,沒有重點與目標的練習。
同時,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可試著將每一個步驟按順序、循序漸進的加以反覆的分解練習,並在能徒手吹響花舌的情況下,先試著練習短促、有力的花舌音,訓練氣息快速衝擊舌頭與手指配合的能力,並在練習過程中學會積累演奏經驗,用耳朵聆聽舌頭與氣息配合在一個點所發出的飽滿、有力的聲音在竹笛管壁充分振動的瞬間感覺,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演奏感覺,再逐步練習時學會找這種吹得好的聲音的感覺加以不斷鞏固,等到短促的花舌音連著在笛子上吹10遍都能很穩定的正常發出聲響時,便可用氣息控制四拍花舌長音的練習方式加以氣息與技巧的鞏固。隨後再逐步在竹笛上調節不同的氣流急緩變化來做花舌技巧的鞏固練習,從而達到低、中、高音都能用花舌吹響的目標,最後找合適的樂曲加以針對性的鞏固與靈活運用。因花舌技巧表現力豐富,運用相當廣泛。它既可以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如《喜相逢》《五梆子》,也可表達詼諧幽默的情趣(如《棗園春色》《揚鞭催馬運量忙》,既可模擬自然的鳥禽鳴叫(如《蔭中鳥》《百鳥音》),亦可表現人物內心悲憤、激昂的情緒。(如《走西口》中《哭別》段)演奏者初學時可將樂曲當練習曲練,反覆體會花舌音技巧在樂曲中的巧妙運用與情感表達。當找不到演奏感覺與練習狀態時,可多聽上述推薦的花舌技巧運用較多的樂曲來熟悉與領會技巧感覺或聽老師上課示範的有針對性的花舌練習曲加以反覆聆聽,再根據自己平時練習所發出的音響效果加以對照,找到差距與問題, 從而在練習中不斷調整與進步。
花舌技巧掌握的難點在於技巧運用的快速性與不可直觀性, 從而導致其技巧相比其他技巧學習而言,不易於模仿與快速掌握。眾所周知,任何技術、技巧掌握最快的方式就是模仿,而花舌技巧在樂曲中的呈現可以說是轉瞬即逝,演奏的一系列動作基本都在人體口腔內部一次性快速生成。當教師示範演奏時,學生是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加以快速模仿的。因而,教師只有通過將這一快速的技巧放大數倍加以分解,並讓學生充分的模仿每一個細小的演奏動作與聆聽技巧聲響方能快速領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把技巧化繁為簡、由大放小,不失為竹笛演奏技巧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與創新策略,這樣更能讓學習者通過化繁為簡的分解演奏動作了解技巧的本質與運行規律,從而得以更快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