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對此,我國高等院校積極響應,紛紛發力公共衛生等相關學科建設。
2020年11月8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等醫學教育發展論壇」在長沙舉辦,與會嘉賓就高等醫學教育變革、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應對新趨勢、新機遇和新挑戰。該論壇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20)」的組成部分。
會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醫學檢驗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徐克前教授以《新冠疫情下醫學檢驗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為題作精彩報告,從中國檢驗醫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檢驗醫學的重要作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徐克前教授介紹到,檢驗人才全面培養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1983年國家教委批准同意辦醫學檢驗本科,前期發展時是比較緩慢的,我國高校大擴招之前辦醫學檢驗學科的本科院校有23所,一年大概培養1150人左右的規模。從2000年開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各學校辦檢驗專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到2009年,全國有81所院校開設,招生規模也達到了6400人。截至去年,招收檢驗醫學專業的院校已達148所,招收人數達1.5萬人。
檢驗醫學本科的學制及培養目標,經歷了從以四年制為主,定位在培養高級醫學檢驗專門人才,到五年制培養檢驗醫師,再到五年制和四年制並存,定位的目標也變為培養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室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012年教育部發布新版的專業目錄,把檢驗專業全部由五年改成四年,根據學校的定位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可以是研究型或者技能型。醫學檢驗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從臨床醫學,另一個是醫學技術,此外,高職高專也培養了大批檢驗醫學人才。
徐克前教授表示,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檢驗醫學教育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一是形成了完整的學歷體系和學科體系,為我國臨床檢驗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二是近幾十年臨床檢驗發展非常快,從原來完全手工到自動化,對醫院的貢獻度也越來越大。
此次新冠疫情漸漸凸顯了檢驗醫學的重要作用,但徐克前教授表示,如果沒有疫情的變化,檢驗醫學也在從醫學舞臺邊緣走向中央。他指出,檢驗醫學教育目前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還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一是人才培養模式太單一。原來主要是滿足醫院的臨床,課程體系也是圍繞這樣的體系建立的。我們需要改變單一模式,建立全學科鏈的模式,一方面往上遊走,一方面要往下遊走。
二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檢驗涉及到很多產業,涉及新技術的發明應用。國務院制定的高新技術當中,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作為重要的發展行業,是與檢驗技術相關的儀器設備,特別是中美競爭長期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檢驗醫師的培養。現在檢驗都是四年制,檢驗醫師培養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臨床醫學不願意到檢驗,生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四是檢驗科學家培養。除了一般的操作員以外,檢驗也要有自身技術的創新,包括管理、服務等,所以我們要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培養檢驗科學家。
五是課程體系改革。我們是在全國首先做出病毒學檢驗的,教育應該有前瞻性,當時我覺得應該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長期問題,所以我們當時建了很多標準的實驗室。
六是複合型人才培養。注重醫工結合,要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
七是個體化醫學時代的檢驗人才培養。檢驗如何服務個體化醫學時代,如何培養相關人才也是我們今後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據悉,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20)」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湖南省教育廳、長沙市人民政府支持,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國藥勵展承辦。本屆高博會歷時3天,預計參觀觀眾將累計超過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