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201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在貴州支教長達9年多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現場,捧著獎盃的孫麗娜說:「感謝貴州的老百姓,是他們圓了我們的支教夢。」
據了解,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是繼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後,貴州第四個獲獎者。
3月3日,正在北京採訪兩會的記者專程探望了兩位老人。
1.「孩子的歌聲永遠也忘不了」
去年10月25日,是個悲傷的日子,朱敏才圍著新建好的學校教學樓,興奮地轉著圈子,突然,血液衝破腦部脆弱的血管,他重重地倒在地上。
「朱老師倒下去之後,一直劇烈地嘔吐。」孫麗娜說,在救護車上,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小學校長冷澤權一直抱著朱敏才,嘔吐物濺滿他全身。之後的24小時,他也一直守候在朱敏才的病榻前。
「恍恍惚惚間,我又聽到了孩子們的歌聲,那是響徹大山,震撼心靈的激蕩。」在搖晃的救護車裡,孫麗娜突然回憶起那天,貴州在他們心靈中刻下的深深烙印。
2009年7月4日,黔西南州馬嶺鎮尖山苗寨小學。學期結束了,按理說應該是個快樂的時候,可學校三年級的孩子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朱老師和孫老師即將踏上新的旅途。
「孩子拽著我們不讓離去,可是新的地方在召喚,還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們。」孫麗娜說,當時,在場的每個人都在抽泣,漸漸地歌聲響了起來,那是響徹大山的歌聲。我們朝著山下漸漸的遠去,可是那伴著抽泣聲的歌聲,卻環繞著山梁一直敲擊心靈,這麼多年過去了,那歌聲依然環繞。
2005年5月28日,朱敏才、孫麗娜夫婦來到貴州,2015年2月28日,朱敏才拖著癱瘓的身軀倒在家中的臥榻上。整整9年零7個月,他們為孩子們點燃了希望之火,也燃盡了自己最後的火焰。
2.當年一條新聞觸動兩位老人來貴州支教
3月3日,下午5點,北京的天漸漸黑了,早春的寒風穿透衣服,東花市大街路邊小區的一樓,燈光昏黃。
朱敏才躺在臥榻上,孫麗娜用盡全身力氣把他扶在自己的大腿上,不到五歲的孫女小七用小湯勺一點點給朱敏才餵著麵條。
「朱老師比剛回北京住院的時候好多了,能吃這麼碗麵條。」孫麗娜手中的小碗很小。
朱敏才艱難地舉起左手和記者揮了揮,這可能是他目前能夠表達自身意願的最大動作。因為受到腦溢血的影響,朱敏才失去了說話能力和右側身體的知覺。不過,當他聽說今年貴州即將開通到北京的高鐵時,眼睛裡閃爍著激動地光芒。
「你們怎麼想到去貴州支教呢?」在客廳沙發上,記者問。
「就是一個新聞報導。」孫麗娜說,2005年5月初的一天,朱老師和她也是坐在同樣的位置看電視,新聞裡正在播放畢節山區一名代課老師的故事。
「看著新聞,我就在想,現在我和朱老師身體還好,去貴州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好麼?」孫麗娜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朱敏才。
「你去哪,我就去哪,你到哪裡,我就陪你到哪裡。」朱敏才的回答,沒有絲毫猶豫。
老兩口只用了一周做出行準備,之後的九年,他們在山裡和孩子們一起度過。
3.「好想再回到貴州」
2010年7月1日,花溪區孟關鄉一所小學裡,朱敏才和孫麗娜正在收拾行李搬家。與此同時,北京的產床上,孫女小七第一次睜開雙眼,看著這個全新的世界。
去哪?朱敏才和孫麗娜商量後,憑著感覺坐上了去遵義的汽車。
遵義市南門關汽車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朱敏才和孫麗娜艱難的背著行李,他們正在挨個問司機去最窮的地方,該在哪裡坐車。
「最後我們上了去遵義縣的客車,因為那個司機告訴我們,他知道最窮的地方在哪。」孫麗娜說,到了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司機催促我們下車,他說,就他知道的地方,這裡最窮。
於是,龍坪鎮中心村小學就成了朱敏才和孫麗娜在貴州支教最後的落腳點。
回到3月3日昏黃的客廳裡,記者用眼仔細掃了一圈,屋裡很亂,特別是旁邊的廚房,鍋和碗都放在地上。
「回來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累,每天先送小七去10公裡外的幼兒園,在到30公裡外的醫院,照顧朱老師,雖說遵義縣出錢給朱老師找了護工,可我放心不下。」孫麗娜說,女兒出國了,小七也就跟著他們生活。
每天下午,孫麗娜從醫院出來,就先到幼兒園接小七,再慢慢的坐著地鐵回家。有時候小七睡著了,她抱不動孩子,就這麼一圈一圈的坐著地鐵圍著北京城的地下打轉。
關於貴州的記憶,孫麗娜總是特別清晰,她想念大山,想念孩子,惦記著那些還沒有完成的工作。
4.孫麗娜有四個心願
眼下,各界愛心如泉水般湧到了遵義縣龍坪鎮中心村小學。新的教學樓蓋好了,孩子們還有了全新的電腦室,可是水泥操場卻仍讓遠在北京的孫麗娜放心不下。
「水泥跑道孩子倒下去會受傷,最好能做成塑膠跑道。」孫麗娜說,這是她第一個心願,希望有人能幫忙完成。
貴州一二年級的孩子之前幾乎都沒有英語課,孫麗娜在中心村小學設置了英語課,她說,農村的孩子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教科書是朱老師倒下之前,老兩口從北京背過去的,可現在這樣子,他們可能永遠都無法再回到講臺上。
「我第二個願望是,有人能接替我們去給中心村一二年級的孩子上英語課。」孫麗娜說。
到了第三個願望,孫麗娜終於想起了自己,她說,希望能給朱老師找個近一點,復健水平高些的醫院,給朱老師做康復治療,哪怕今後只能坐輪椅,她也希望推著朱老師回到貴州。
最後的願望是,能夠給小七在家門口的幼兒園報上名,當年因為去支教,錯過了給小七報名的時間,這她覺得特別對不起孩子。
朱敏才,男,1942年生,畢業於貴州大學英語系,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現商務部)駐尼泊爾商務參贊。
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
退休後夫妻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紮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2014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積勞成疾,朱敏才突發腦溢血,累倒在支教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