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不知道中國足協(或有關方面)做出「U22國家隊打中甲」的方案時,有沒有進行過認真的調研。按照他們「一貫的做法」,調研大概是有的,但調研的形式很可能就只是談談話——比如最初的U23政策,便是漏洞百出,惹出各種笑話,幾經修改才算是搞明白了,像樣子了。
看到「U22國家隊打中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上賽季的「U19國家隊打中乙」。儘管看似類似,但這兩套方案其實是兩碼事,甚至,稱得上兩個不同性質的事情。
但在某些人或者足協的某些決策層的眼中,兩者就是一回事。甚至,他們還會認為,「U22國家隊打中甲」是「U19國家隊打中乙」的豪華升級版,2.0版,高大上版。他們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裡,充滿對未來的「無限希望」,憧憬著這樣的舉措之後,U23國家隊到時候可以在亞運會、U23亞洲杯大殺四方,為中國足協爭光,為國家體育總局爭光——要不要叫醒他們呢?
打雷了,下雨了,該收衣服了。總是要叫醒的。
為什麼「U22打中甲」和「U19打中乙」,不可一概而論?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原因是,U19年齡段和U22年齡段的球員根本不是同一類型的球員。
中國的U19球員,大多數仍是青訓球員,或處於從青訓過渡到職業的球員。有別有青訓發達國家、足球強國,中國足球因為青訓低迷,19歲的球員幾乎沒有機會打上中超,朱辰傑、蔣聖龍、周俊辰們這樣的00後也是極少數,實際上即便退到中甲,2001年後出生的球員也非常有限。
因此對於這些仍處於青訓到職業過渡階段的球員。能夠參加中乙,對他們鍛鍊價值是比較大的。不過,他們打中乙,最多也就持續到21歲,因為到了這個時候,就要面對U23政策了。
但一名22歲的球員,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做是青訓球員了,更重要的是,中國足協是有U23政策加持,對這些球員保駕護航。如果一名22歲的球員,還是屬於人數更多的奇數年年齡段,在U23政策的加持下依舊打不上比賽,那他們之於國字號的價值也就微乎其微了。這批人中的絕大多數,他們21歲時就已經打上聯賽。
從最新一期U22國家隊24名球員的出場情況來看,只有4名球員出場在6場以下,其中,出場10場以上的高達15人。
要知道,2020賽季,97年齡段的球員還是U23呢,作為奧運年齡段,97球員人數眾多,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批99後球員仍然獲得了如此可觀的聯賽出場機會,那麼到了下賽季,當97年齡段不再是U23適齡球員,U22國家隊的球員以及備選球員,聯賽出場時間毫無疑問將大幅度增加。
這樣的情況下,突然讓U22國家隊隊員去打中甲?讓中超主力打中甲鍛鍊?但凡有粒花生米,也不至於醉成這樣……
當然,或許足協(或有關方面)的想法是鍛鍊隊伍整體,但有幾個問題就要問一下了:
其一,U22國足打中甲,U23政策怎麼搞?取消,豈不是朝令夕改,不取消,你讓俱樂部去拿弄人打聯賽?
其二,U22國足打中甲,俱樂部失去了重要的U23球員,侵犯了俱樂部利益,怎麼算?
其三,或許可以說,能在俱樂部打上比賽的不用去,那U22國足打中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鍛鍊連集訓名單都入選不了的球員?
其四,亞運會和U23亞洲杯,真就那麼重要嗎?以前為了奧運會而推出國奧打中甲都被罵得狗血噴頭,現在為了一個亞運會,再冒天下之大不韙,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啊。
真像個小孩啊,記吃不記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