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養了一隻布偶貓,她每天擼貓分享貓,讓人感覺全世界都只有貓了。她跟阿年講這隻貓的種種的時候,阿年能體會到貓的那種靈性,也想要去見識一番。不過,其實阿年內心對動物是悲憫的,因為知道他們的年歲不長,他們短暫的一生也只認定一個主人,這種相互依託的情感容不得辜負。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忠犬八公的故事》,這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狗狗是只秋田犬,被主人公揀回去後就叫hachi,八公。主人公是個教授,每天都要上班,於是八公每天都送教授到去往學校的站臺。日子生活都很簡單,簡單的玩鬧,工作,生活。似乎八公原本就是他們生活裡的一部分,一起生活,不曾離開。
日本電影的場景就很生活化,很有代入感。看電影時也很享受教授和八公那種親密的交流。八公很信任教授,總是一副笑臉,一副笑相,非常的治癒。讓人感動的是原本教授的妻子是不喜歡小動物,不支持留下八公的,卻也慢慢被活潑的八公所感染,喜歡上並留下了它來。
某天,或許是八公想要討主人開心,便主動玩起了之前從不玩的撿球。果然,教授很開心,連忙誇讚了八公後就去上班了。本以為那天會和往常的每一天一樣,上完課後回到站臺就能見到八公的身影,然後回家。不過教授突然發病,還來不及搶救就猝死了。家人都很震驚,卻只能悲傷的舉行喪禮,讓教授入土為安。不過這一切,八公都不知道。它只是以為,那天沒有等到教授。
於是,在教授去世後的每一天,它都會在五點的時候就準時守在站臺前,等待著它的教授。它那一臉期許和等待的表情太讓人難受了,它一次次期待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樣的等待沒有終點,結局只能是八公生命的終點。
果然,最後八公在一個風雪夜裡等到了教授,它開心的撲上前去,一點也不像風燭殘年的樣子。
人們最容易被觸動的往往是那些真誠質樸的情感。阿年會覺得難過是因為知道八公永遠不可能等到教授了,作為現代人類,絕對不可能做無用功,我們總是在計較利益得失的時候,八公卻虔誠的等待它逝去的主人的出現。這種對比讓人心尖發顫的難受。這種情感,我們得不到,所以感動於那種難能可貴。
生死離別時有的人與人之間似乎也會有某種相互的感應。因為教授去世的那天,八公突然玩起了不曾玩的球,一直不曾特意去討好,在天卻又心甘情願甚至獻殷勤的去討好教授。讓觀眾在時候會懷疑八公是不是有能預見到未來的能力,就像在那天看到了死神圍繞在教授身邊,想在教授帶走他之前阻止。但卻又無能為力。
阿年有過類似的經歷。在公公去世的那天晚上,阿年在去往學校的火車上,明明沒有受涼感冒卻無故發燒起來,全身滾燙,喉嚨疼痛,迷糊間就睡了過去。等醒來時接到了家裡哥哥打來的電話說公公去世了。而阿年前進的方向卻與之背道而馳,與公公越來越遠,想起當時負氣走得決絕也沒好好告別,而今,再也無法說再見。眼淚流出眼眶只覺得淚水也滾燙,刺得皮膚生痛。
或許和親人之間就是會有某種感應,彼時體驗到的痛苦大抵是他臨別之際對我們的告別,某種映入骨骼痛疼的方式。如果提前知道,我們是不是就能捨得,就能好好告別,阿年不會覺得悔恨,八公也不會再往後十幾年都苦苦的在哪裡等候了?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