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庭孩子都出過這樣的情況:
早上鬧鐘響了無數遍,孩子依然不肯起床;吃飯時慢吞吞,飯菜涼了還沒吃幾口;做作業拖拖拉拉,晚上11點還不睡覺……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怎麼催都沒用,無意中孩子已經形成了: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
這無疑讓多數家長煩心不已。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就能讓孩子向善向上,自我實現的潛能?不要讓我們家長處處管教,處處操心?
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
1. 家長反覆催促,包辦代替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家長怎麼養孩子怎麼成。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長的問題。長期催促,孩子可以通過媽媽叫的次數和聲音高低、急促程度來判斷時間是不是真的來不及了。
其實,催促只是緩解了家長自己的焦慮,對於孩子來說,催促將會不斷累積負面情緒,催生更磨蹭的性格。
有的媽媽催促不管用,就包辦代替。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每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媽媽。這類媽媽幫忙承擔了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貌似幫助,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
2. 時間差觀念,不會管理時間
孩子如果沒有時間的概念,寫作業、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許多家長總是什麼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該寫作業了。""到練琴時間了,別看電視了!""該洗澡了!"常常能聽到家長這樣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家長總是替孩子安排好了時間,孩子當然不用操心怎麼安排時間了,也就很難有時間觀念了。
一個時間觀念不強的孩子,不僅做作業慢,在任何事情上都會磨磨蹭蹭。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就需要要父母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凡事要多提醒,讓孩子知道時間的緊迫性,循循善誘。
3. 對家長要求做的事情沒興趣
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這樣說:"學習的時候媽媽越批評我,我就會做得越慢;因為我很生氣"。你看他本來就學不進去很難受,媽媽再來指責他,讓他在原來的挫折感上又增加了憤怒感。
可是孩子不敢去反抗媽媽,怎麼辦?他就會故意拖慢速度,故意走神,用這個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這種情況的話,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沒有特別強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他已經進到壞情緒的時候,他沒辦法積極的調控。
你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你用做得更慢來對抗我,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磨蹭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
允許孩子慢慢長大是我們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只有在心裡認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感受時間,耐心引導,逐步糾正,孩子才會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