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省人看到帽子時,想到的就是頭上戴的,而當一個雲南人看到帽子,想到的怕都是那一勺金燦燦的肉帽。
帽子,一般是指加在米線上的菜,在雲南被稱為「帽子」。在別的地區,它也有不一樣的名字(澆頭、醬、滷、調和……),而一碗米線若少了帽子,就會變得變得黯然失色。
帽子是一碗主食的靈魂,也是打通食客與店家之間聯繫的鑰匙,而保山的帽子變幻無窮。
#保山的帽子有多豐富?
保山的帽子,都有著有趣的靈魂。濃湯紅油的米線,是大多數保山人所喜愛的,這大多是帽子的功勞。
保山的帽子與江浙一代面的精緻澆頭不同,保山的帽子在肉的選擇上更為粗獷,靠山吃山的保山人,地上走的豬牛羊雞為四大類,但粗中有細,這四大類每一個部位每一種做法都是一種吃法,講究味的厚實飽滿與多變,也造就了帽子的千變萬化,只要能吃,皆可做帽。
三蝦麵
涼雞米線
肉醬帽
肉醬帽,也就是保山人常說的雜醬帽。一勺肉醬帽,吃的不單純是肉,更多的是熱油將各味食料糅合在一起的感受。
肉醬帽的精髓在於一個「煉」字,先將肥肉熱油煉製,逼一下油脂。把肉香提升,然後加入瘦肉丁(可以預先醃製下,炒起來更加入味)、豆瓣醬,各味調料,根據個人喜好,可以放入不同的配菜料,將醬帽引領到另一個高潮。
除了普通的肉醬帽,還有讓人看不到瘦下去的欲望的油渣帽。
如果你是第一次吃著這的油渣米線/餌絲,千萬別被名字唬住,油渣完全沒有你想像中的油膩。肥豬肉經過煎炸提煉後的豬油渣、豬油脂和秘制醬料融合一起,吃前舀一勺放到放入蒸蒸直冒熱氣的湯中散開,再配上一大坨新鮮的汆燙豬肉糜和新鮮蔬菜,往米線/餌絲(推薦保山餌絲)上這麼一蓋,今日份滿足不過如此。
鮮肉帽
汆鮮肉並不是過橋米線的專利,保山關於鮮肉帽可就多了。
保山當地較有名有陳氏三鮮,三鮮並不是指三個菜,而是指三品類——鮮肉豆腐蘑菇,陳氏三鮮的三鮮——黃豆腐皮,豬肝,豬肉,香菇。
三鮮的做法有點類似於小鍋米線,猛火烹煮下,食材一下就燙熟,每種對應的食材都是相輔相成的味道。
還有家喻戶曉的小鍋米線,最少不了的便是那一坨肉糜散在沸水之中,撒上新鮮蔬菜配上秘制醬料與醃菜,在猛火的烹煮下,一併散開,味融於熱火中,味生於小鍋中。
雲南這一個內陸省,本與常吃海鮮無緣,但近幾年,逐漸湧入的文化與物流的飛速進展。
帽子上也有了更多選擇,遼參、鮑魚、鮮蝦、松茸、牛鞭,這帽子放哪都是奢華感受。
排骨
把味料融進肉裡,吸進骨裡,這就是保山的排骨帽。
最具代表的便是這玲郵大排,紅油澆一澆是必不可少的,撒上芝麻,配上料,香氣直逼天靈蓋。
鈴郵大排是保山的老字號早點鋪,一想起你是不是就會想起他家湯頭散出來的獨特肉香。
去吃過的食客一聞味道就知是他家,吃慣了的食客三天不吃,就渾身不舒服,求個舒坦,必要再去,也就應了這句「玲郵大排吃了再來,色香味俱全食之不厭。」
保山交通賓館對面的排骨圓子米線(原:髒排骨)也是一家老字號。始於96年的它,至今已有24年的歷史,每次去都得排隊。
他家的排骨是湯濃味重,二十多年過去了,也沒有第二家能複製出他家的味道配方。
牛/羊肉
燉的羊肉帽作為保山較小眾且吃時不放辣椒的帽子品類,凡選擇去吃的食客都會成為忠實粉絲。
羊肉無需過多處理,小火慢燉,鮮香軟嫩。吃羊肉米線,不加辣,肉是其次,一碗羊湯才是主角,帽子的重要性在這並不凸顯,撒上蔥花、韭菜,整個味蕾層次立馬飆升。
銅瓢牛肉作為保山的一張名片,自然也能做帽。
選用老黃牛的肉做帽子,肉質緊實,單吃肉帽都是爽的,何況配上米線。而牛肉帽中,牛耙呼是最最有代表性的。牛耙呼就是牛肉的筋肉,一定要讓火候將耙呼煮得軟硬適中,肉質酥爛,筋骨彈牙但能輕鬆嚼碎,配上牛骨高湯,吃完後的滿足你有我有大家有。
在保山另一種牛肉帽的做法,便是清真味道。
清真手法做出來的牛肉帽與平常做法自然還是有很大的出入。湯雖被紅油浸紅,但色純且入味,而牛肉緊實,兩者不可或缺,相輔相成。
# 花樣最多的,還得是傣味
如果你吃過傣味帽子,你就會知道啥叫十項全能。
你可以在傣味的早點鋪裡吃到各種各樣的帽子。除了普通的帽子,你還可以吃到肥腸,牛肚豬肚,牛肉圓子,酸筍牛肉,醃菜肉絲……
不僅帽子多,傣味的早點鋪給你提供的佐料更是多種多樣,你會發現,每個佐料臺旁都有一把小刀,那是給你刮山胡椒根用的。傣味中酸也佔了一大部分,你還可以擠上檸檬汁,放一大勺碎番茄,吃傣味帽,無酸不過癮。
# 怎麼能少了燜肉和耙肉?
沒有保山人不愛吃燜肉。
精選的豬五花肥瘦相宜,先醃製後蒸煮,再炒料,讓配料浸透了肉,多種方式的增味,也讓燜肉成為大家的心頭好。
雞湯耙肉米線這家老字號,恐怕是在外讀書的學子與在外漂泊的遊子都心心念念的。
他家最具特色的是湯底與耙肉,此耙肉與大理的巍山耙肉並無聯繫。雞湯耙肉的耙肉是脆嫩且Q彈,分大耙與小耙。
他家的帽子套餐,每次出遠門後回來都要吃上一碗,濃鬱雞湯,口口上癮,肉多料足,可以不放醃菜,防止奪去湯本身的味道,但可酌情放韭菜提味,吃完精神抖擻,面露紅光。
#豆花也是帽
雲南人為了給米線錦上添花,想必豆花米線大家並不陌生。嫩爽的豆花搭以酸菜、豆角、肉糜,再加上青蔥,豆花與米線同樣爽滑。加入辣椒,香醋又是不一樣的口味。
#「雞」不可失
要說真正可選擇面廣的,還得是雞肉帽。清湯,紅湯,涼拌,皆可。
雞絲不能煮得太爛,經過土雞高湯一吊,整個鮮美味道就出來了,而在保山,雞肉清湯米線比比皆是。
下巷街南洋商場南側出口下的原生態土雞,鹽水雞撕出來的肉絲與土雞湯相得益彰,重點不在肉,在於一碗湯拉滿這碗雞肉米線的效果。
雲縣土雞米線每天鮮燉的土雞肉,肉下都是一層厚油封住。土雞肉像是繃緊一樣,把肉裡的油脂往外逼,逼入湯裡,讓湯汁變得濃鬱且鮮甜。撒上青蔥,佐上些許鹽,無需太多增味,原味的鮮香最是誘人。
鹽水雞的雞絲還可做涼米線的帽子,肉絲入味,撒上紅綠黃,倒上下村麩醋,筷子一攪,一氣呵成,米線得是軟韌有餘,吃起來最佳,筷子拌的不是米線,是舌尖的享受。
老艾涼雞米線,保山當地的頭部涼米線招牌之一,每天店門口一到飯點都在排隊,就算到了冬天,食客依然不減。
當然,說起涼雞米線,必然不能少了保山的蒲縹鎮,蒲縹涼雞米線,用加核桃醬和小粉做成的滷汁,配上辣椒、姜醋、蒜末,再加上少許芝麻和花生末,再搭上芥蘭、蔥花,入口不忘。
#這才是保山的最硬帽
保山人最愛吃的當地特色菜,當是火燒肉。火燒肉與豆粉的結合,使得「下村豆粉」這道保山特色小吃錦上添花。
火燒肉即是單獨的菜,也可以是一種帽子。帶皮和不帶皮,吃的都是肉的鮮嫩。無論是拌飯,拌菜(萵筍絲,洋芋絲,蘿蔔絲,水醃菜……),拌米線,都是美味。
除了火燒肉,還有一道硬帽子 ——燻肉。
燻肉,是上天造物給予的禮物。燻肉的肉絲不能切大塊,得像絲條,大小適宜,經過艾草煙燻火燎後的肉有著獨特的味道,只有優質的油辣子才能與之相容,撒上熟芝麻,筷子一攪,熱愛到老。
板橋燻肉米線
一勺稀豆粉,撐起了保山早點界的半壁江山。
只要是糧食,不管是面,是米線,還是白米飯,皆可舀上稀豆粉。稀豆粉配料得配薑汁與滷腐汁,再搭上香氣撲鼻的油辣子,放點花生碎,無肉也很對。
對於土生土長的保山人來說,出了滇西南地區,不到騰衝去,你就很難吃到一碗正宗的稀豆粉漿啦。
如果想試試新奇,不妨試一試稀豆粉拌火燒肉。
這種吃法多見於施甸,鮮嫩的火燒肉挾裹著豆香濃鬱的稀豆粉,佐以各類佐料調味,入口稀豆粉漿滑糯,而火燒肉鮮嫩,回味無窮且新奇。
帽子的味道,只有土生土長的人才能明白。當時那種入口的感受很難用乾巴巴生硬的文字去全數形容,一勺實在的帽子,帶來的不只是舌尖的享受,也是當地飲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只有當你入口的時候,你才能確切感受。出了保山,大概就沒有你心心念念的保山帽子了。
【END】
本文轉載自 Hey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