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兵策儒劍」劉光保的《發現夏朝 從文字演變和文獻記載證實華夏文明起源》,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或者說,所謂的「華夏文明」不過是古埃及文明的延續。
這個觀點也太「匪夷所思」「石破天驚」「譁眾取寵」了吧!不過作者卻通過各種「考證」「對比」和「統計分析」,說的是那麼的「有理有據」「有鼻子有眼」,而且還有一眾的文化名人、企業家、教師出來為其站臺,顯然也不是空穴來風。
書中對堯舜禹三字來源的想像性解讀
那他的論據是什麼呢?全書共分五大篇章,第一篇是《華夏起源》,作者從漢字入手,一下研究出了「華」字、「夏」字、「龍」字、「鳳」字、「皇」字、「帝」字、「後」字、「君」字、「王」字、「女」字、「姒」字、「朕」字、「東」字、「夷」字等所有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漢字原型,全部都是源於埃及,在埃及都有「原型」。比如「夏」:古埃及人在蘇美爾人鷹翼太陽輪基礎上加掛上雙蛇,標誌著「夏」的概念形成,這個圖案的形成時間最早在古埃及第六王朝佩皮二世的一個浮雕中已經出現。(書中第10頁原話)
第二篇是《早期華夏》,分10個篇章加一個附表,講述古埃及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觀點就是:漢字來源於古埃及文字,中國古代的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夏朝時代都是古埃及的王朝延續。比如神農時代,就是蘇美爾文明在全球傳播的結果,黃帝應該就是埃及的蠍子王等等。炎帝、嫘祖、堯舜鯀,祝融共工,上古八姓等,都源自於古埃及。
「按照清末主流觀點的推算,炎黃時代大約在5500道5000年,這個年代與古埃及的涅伽達文化時期吻合。1949年後長期以來的主流觀點認為華夏文化是 「起源於中華大地的土生土長的文化,中華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傳統的延續性和繼承性」。但是中國本土考古並沒有能證明炎黃時代和炎黃文化的幾乎任何考古證據。有些學者把炎黃時代與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相對應……這更多是人為的硬性對應,缺乏過硬證據和說明力,尤其是同時代的考古文字證據。本書對主流觀點需要略作修改的地方是,華夏文明最初起源地是在尼羅河流域……」
好了,後面的不再羅列。第三篇是《夏史破譯》,把夏朝的斟灌氏說成是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太康失國,少康復國等也都破譯進了古埃及的歷史裡。第四篇是《從尼羅河到長江黃河》,說夏朝的「東夷文化」,商人的先祖契,周人的先祖棄,秦人的先祖等都可以追溯到尼羅河流域,總之一句話,長江黃河的文明來源於尼羅河。第五篇是《後夏風雲》,周穆王和西王母是埃及的第二十一王朝,到第二十六王朝的時候,華夏族人持續遷徙到東亞,華夏文明徹底成型。
「隨著印歐人崛起,海上民族衝突中東,在持續戰爭衝突中,華夏族人最終放棄了尼羅河流域。」
「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主要源頭都在古埃及,是古埃及文明二元性的反映和繼承。」
隨著書中各種諸如此類的「學術觀點」層出不窮,我是已經凌亂了。怎麼著?之前學的歷史都是錯的?真理難道還真掌握在他們這群少數人手中?學術需要自由討論,觀點也可以推陳出新,但原則在哪裡,底線在哪裡,界限在哪裡?
作者應該是「算計」到了,拋出如此觀點後,大家會有「熱烈反響」,所以書中最後來了這麼一段,提前給大家打上預防針,既讓大家眼前一亮,又不讓大家大驚小怪。
「古埃及人(華夏人)主體遷徙到東亞後,東亞地區則成為新的文明中心,長期領先世界……對於中國人而言,尊重歷史發展客觀事實,需要科學地正視歷史和自身文明的發展,既無必要自卑,也無必要搞狹隘的種族論。」
書是從省圖書館借的,印刷精美,定價198,上架類別是中國史。封皮上有名人吆喝:《發現夏朝》的問世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我不知道這個「裡程碑」的意義到底在哪,我只是害怕那些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讀罷之後,還真就以為這就是「中國史」!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