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教練,可能也是進食障礙患者。
作者/Aurora Cai 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和明星為了保持完美形象一樣,要求較高的教練們,為了在健身會員前保持完美體形也同樣頗為焦慮。這種焦慮讓嚴格飲食成為教練信條,甚至引發進食障礙。
運動醫學上,把它命名為「進食障礙症」。
這種「吃喝病」屬於精神科疾病,通常體現在神經性厭食的「極端不吃」,甚至暴食障礙後的「羞恥感」。原因在於害怕和試圖抵消食物的發胖作用,而每天都要面對的健身會員,也加速教練們患上進食障礙。
事實上在教練群體中,女性患進食障礙佔比59%,是《國際進食障礙雜誌》於2015年發表的研究結論,相比之下,同年的普通公民進食障礙患病率僅為5%。
健身會員的苛刻監督,讓教練們患上了進食障礙
國內有社會學學者,經訪談研究證明,健身房教練往往需要展現身材結構、知識儲備、運動表現等方面的至高性,具有高於普通健身者的權威力量,才會得到更多認可。
事實上,2018年中國國家職業健身教練行研報告中便提到,在對10.7%對教練的正面評價中,有1.8%來自於「教練外觀」這一因素的單獨考量,而這佔所有正面評價的16.8%。
換句話說,對完美身材的監督,使健身教練更容易得進食障礙。
教練重視健身心理健康,不僅是對自己的生活質量、職業發展的保障,也是為了成為學員們更好的「健康榜樣」。
但如何保持職業與生活的平衡,適度運動,建立良好的社交環境,是健身教練行業,必須要面臨的話題。
進食障礙,
可能是教練的「流行病」
進食障礙可能是教練的流行病,根據進食障礙學會的醫療指南,這種「吃喝」病主要分三種:
神經性厭食:長期能量的攝入不能滿足個體需求,導致在相應年齡、 性別、發育和健康狀況下的顯著低體重;暴食障礙:長期高頻地,在並不感到飢餓的情況下,快速地進食,直至出現明顯的 飽脹感,和/或伴隨抑鬱,羞恥或罪惡感;神經性貪食:長期高頻暴食並伴隨催吐等代償行為。
以上非健康進食狀態,更多歸於精神科原因,而在崇尚健康飲食的教練中,這種現象頻頻發生。
2015年,進食障礙期刊《國際進食障礙雜誌》(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中就刊登過一篇,針對教練進食障礙普遍性問題的調查報告。
報告中,實驗者邀請了挪威1473位團課教練,填寫問卷。問卷中使用了進食障礙測量表(EDI-3),以及對教練運動上癮情況的評估。
在自願填寫問卷的837名教練中,高達22%男性教練及59%女性教練有進食障礙症狀或行為。
■進食障礙是團課教練行業的隱形病
來源:《國際進食障礙雜誌》
為了探索進食障礙在教練行業如此普遍的原因,實驗者對問卷結果進行了更細化的數據分析。
研究發現,相比於沒有進食障礙行為(No DE)的教練,存在進食障礙行為(DE)的教練減重次數顯著更高。
其中,進食有障礙的男性教練一生的平均減重次數有12.4次,女性教練有10.9次;而普通男性、女性一生的減重平均次數僅為1.3、1.7次。
數據結果還顯示,進食有障礙的男女教練都比沒有障礙的教練存在更高的對「瘦」的渴求,和對身材的不滿程度。
簡單來說,部分教練對「精瘦」的偏執,可能導致了過度的減重行為,從而增加了進食障礙的風險。
■p值<0.01表示實驗中樣本差異極其顯著,在統計學中具有意義,患有進食障礙的教練減重次數更高
來源:《國際進食障礙雜誌》
與此同時,實驗者認為,過度運動、運動成癮可能是誘發進食障礙行為的另一因素。
在這次實驗中,參與調查的教練都普遍運動量超標。並且真正願意承認自己「目前確診」進食障礙的,僅有27名女性教練,為驗證這項假設加大了難度。
但是在確診的女性教練中,患有進食障礙的教練上課的周時長,的確比沒有進食障礙的教練,有顯著的提高。
■p值<0.05表示實驗中樣本差異顯著,在統計學中具有意義,患有進食障礙的教練上課時長更多
來源:《國際進食障礙雜誌》
北歐藥物與運動科學期刊(Scand J Med Sci Sports)刊登的另一份研究報告也為這一假設提供了佐證。
研究者發現,女性教練更高的運動強度,與患有進食障礙的可能性相關。
總的來說,至少在對「精瘦」的身材有偏執的女性教練中,為了變輕、變瘦而做的補償性大量運動可能會誘發進食障礙。
■高度的周運動量與病理性減重行為有關
來源:Scand J Med Sci Sports
雖然缺少男性教練樣本量,在之前挪威的實驗中,研究者發現男性教練更容易對身體的某一部分,胸、肩、腿、臀「練得不好」,產生焦慮。
也就是說,男性教練更可能會擁有對「肌肉」的偏執。這樣的「肌肉偏執」,會導致肌肉成癮下的「過量蛋白攝入、極低脂肪攝取」的進食障礙。
但不可否認,很少有專業實驗研究患有進食障礙的男性教練。
這或許是因為男性患有進食障礙的可能性較低,也或許是因為男性更不願將自己的焦慮或心理問題告訴實驗者。但為了「更大」「更好」的肌肉,可能是男性教練會過度運動、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教練進食障礙,
來自健身會員的「監督」
之所以教練得了進食障礙,其實來自於會員的「監督」。
《中國青年研究》於2019年發表健身房訪談型研究並指出,教練的言行對學員會產生較強影響。
但是教練自身,需要體現營養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專業性,具有高於普通健身者的權威力量,才可能成為被認可的「凝視者」。
在談論健身凝視的研究中有受訪者表示 :「…教練的飲食特別瘋狂(極度規範的意思,很佩服的語氣),就感覺咱們每天吃得太隨便了,太不講究了,他們吃得很科學,什麼蛋白啦,多少碳水(化合物)啦,多少卡,都計算好的,所以人家身材保持得那麼棒(崇拜的表情),我也要堅持。…」
換句話說,教練是「凝視學員者」,也是被學員崇拜、效仿的「被凝視者」。
同時,有研究調查顯示,健身者傾向於選擇更有肌肉感或身材纖細的教練。
因此,健身教練不得不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雕刻更完美的身材,才能吸引更多學員,爭取晉升機會。
2018年中國國家職業健身教練行研報告中便提到,在對10.7%對教練的正面評價中,有1.8%便來自於「教練外觀」這一因素的單獨考量,佔所有正面評價的16.8%。
■來源:《2018年中國國家職業健身教練行研報告》
可以看出,健身教練承受了來自學員和自己,對身材和外表的「凝視」。而控制飲食、嚴格運動、更是成為了教練吸引學員、職業晉升的一部分。
而對於全職的健身教練來說,健身房幾乎是他們工作、娛樂、健身、社交的唯一場所,因此長期被曝光於這樣「被凝視」的狀態。
在這樣高度期待和競爭壓力下,教練或許更容易產生對「完美身形」的偏執。
甚至為了自己心中滿意的健身身材,教練通常需要高度的自制力和耐性,執行嚴格的增肌期或減脂期的飲食要求和訓練計劃。
如果增肌減脂計劃執行過度,容易忽視身體的自然需求。
長期過度壓抑的食慾,會似彈簧一樣突然鬆開。若突然經歷難以控制的對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渴望,這些健身者容易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食物,導致暴食。在暴食的愧疚感下,健身者會採取補償性的運動行為以防止體重增加。
就像《國際進食障礙雜誌》的實驗所中提到的,進食有障礙的教練,往往對自己身材有更多的不滿,也有更多的減重行為。
總的來說,健身教練對身材的過度苛刻,容易導致過度運動,進食焦慮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為進食障礙埋下隱患。
教練更需要心理健康
教練可能更需要心理健康支撐。
至少從當下首先能執行措施來看,打破「健身榜樣」的印象是關鍵。
事實上,來自專業諮詢師和身邊人支持,是進食障礙的早期治療與預防的關鍵一步。
同樣,只有給予教練更好地科普進食障礙,更應該宣傳身心同步健康。鼓勵患病教練「尋求幫助」,值得反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來源:Ted演講呼籲在健身業,更應宣傳「身材自信」
除此以外,這裡也有一份識別進食障礙的基礎指南:
早在1999年《英國醫學雜誌》(BMJ)就曾發布了一份進食障礙的自測工具SCOFF,(每回答「是」得一分,得分≥2表明可能患有進食障礙症),具體問題如下:
是否因為吃得太飽而感到不適?是否擔心自己已無法控制食量?最近在3個月內減掉超過7公斤的體重?即使他人說我太瘦時,仍相信自己肥胖?是否認為食物主宰了自己的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SCOFF更多用作初步篩查,不同於臨床診斷。如果懷疑自身有進食障礙,需要儘快至醫院精神科室就診,通過及早治療縮短康復時間。
另一方面,長期接觸有不健康運動行為和想法的學生和同事,容易影響教練本身的心理健康和壓力水平。教練也應調整自身心態,在必要時候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幫助。■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