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頻道>>正文
    2017年02月21日 11:33:11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銀川2月21日電(紀桂紅)俗話說「一技在身,終身受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同利村,技能培訓真正成為這個移民村整村脫貧的重要手段。
    2012年,由於吃水難、行路難等自然生存條件差,同心縣興隆鄉、馬高莊鄉的1087戶4998名村民移居至此,從此擺脫了山區「靠天吃飯」的困境。然而,搬遷到川區後,移民村人多地少,很多移民追著幹部要地,一度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方向。一些村民也只能靠外出打零工,賺錢養家。
    村民馮米乃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用「緊巴」來形容,「沒有可以謀生的技能,只能在春秋兩季做一些給樹澆水、給農戶打瓜條、掰玉米的零活來賺錢養家,很多時候還無工可打。」馮米乃說,忙活一年收入不到2萬塊錢,家裡的生活「湊湊合合」。
    而在同利村,和馮米乃有同樣生活困境的移民不在少數。
    沒有一技之長,移民脫貧致富就沒有希望。2016年,由政府積極引進的寧夏恆豐同利巾被有限公司和寧夏百益同利民族服飾有限公司2家企業落戶同利村,村裡也設立了企業定崗培訓項目,精準施策,確保移民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就業。
    21歲的虎銀霞就嘗到了技能培訓的「甜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2016年,虎銀霞參加了半個月的免費培訓,去工廠實習每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現在月收入近4000元。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也就踏實了。
    知道了虎銀霞的脫貧「捷徑」,同利村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接受免費培訓,「有了技能,脫貧致富就不愁」。村主任馬雲珍說,「我們村的人均收入比4年前翻了一倍多,脫貧壓力不大。」現在,移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扁擔溝鎮轄11個村,7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6個。扁擔溝鎮長馬光義告訴我們,2016年通過利通區貧困戶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扁擔溝鎮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65戶5267人。2015年至2016年,通過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全鎮先後脫貧了500餘戶。目前,僅同利村還有734戶3538人沒有擺脫貧困。
    為了讓移民的生活更有保障,2016年以來,利通區通過入戶宣傳摸底、個人申報登記和分類識別造冊,確定了駕駛員培訓、畜牧養殖、中式烹飪、紡織刺繡、月嫂家政等7類16個培訓工種。馬光義介紹,去年一年,全鎮開展核發技能證書的培訓有20餘場,培訓人次980人,已經就業的有758人。
    據了解,2017年,扁擔溝鎮將進一步推進產業引領、金融造血、務工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工作,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銷號。(完)
    [責任編輯:強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