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是垂釣過程多環節之間與目標魚接觸的部分,直接關係到魚是否能上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釣魚人相當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餌料的製作中,起到摸索出一款效果極佳的餌料。實踐操作中有的水域餌料不對路,有時魚的狀態不佳,以至於魚不怎麼攝食,為改善這種局面,釣魚人往往向餌料中添加釣魚小藥,提升、豐富餌料味型,以獲得更多吃口。那麼如何在餌料中添加小藥,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餌料如何添加小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藥本質是一種添加劑,用於調整餌料味型或改善魚的活性狀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像常見的螺鯉、藍鯽、野戰918等知名餌料,仔細查看說明書,無不標註添加了胺基酸等促食劑。所以釣魚人應正確看待釣魚小藥,即便過多依賴、誇大小藥的作用,也不過分貶低。那麼餌料中如何添加小藥,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餌料添加小藥應具有針對性,避免多樣、隨意添加
小藥種類繁多,比如常見的果酸、豬母乳、老鼠藥、麝香粉、大麥紅薯膏、藥酒等等,組成成分差異顯著,所起到到的作用不盡相同,所以選用的小藥儘量滿足適用的水情、魚情。像果酸類小藥,它主要應用在夏季高水溫的情形,這時的魚常用較高的水體溫度、較少的溶氧量,活性低、攝食不積極,而果酸恰有「開胃、促食」的作用;再比如冬季釣鯽魚常用的藥酒,通過高度麯酒將公丁香、阿魏、山奈、白芷、肉桂等含有的微量誘魚物質萃取出來,而具有促進魚積極攝食的效果。冷冬低溫時鯽魚活性不足,即便有攝食慾望也需要外界的刺激,而藥酒恰扮演這一角色,能夠刺激魚的中樞神經,使其處於興奮狀態而攝食。筆者泡製的一款藥酒,冬季添加至餌料,野釣鯽魚魚口明顯增多。綜上所述,小藥添加至餌料,需要有明確使用目的,否則容易導致魚群躁動,反而游離窩點。
▲餌料中添加的小藥用量,寧少勿多,避免死窩、驅魚的方式
前文稍有提及,小藥促進魚的攝食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是調整、豐富餌料味型,使其符合魚的食性偏好;二是刺激、改善魚的活性,使其產生飢餓感或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促進魚的積極攝食。但不管哪種方式,所有的小藥大都是高度濃度的液體試劑或粉末,幾毫克、幾毫升的用量,足以超過魚的嗅覺閾值,經常有釣友因使用過量導致死窩,或徘徊在窩點邊緣不敢靠近。像筆者所用的藥酒,100克的餌料只需要5毫升即可;一款專門針對鯉魚的果酸小藥,100克餌料只需要3毫升的用量。釣友實際操作中,遇到魚情不佳的時候,都有過量添加小藥的衝動,反而更抑制魚的攝食,所以儘量嚴格按照小藥的使用說明操作。初到陌生水域,不了解魚情狀況的情況下,更講究寧少勿多。
▲餌料中添加小藥注重時機及角色
餌料中添加恰當、適量的小藥,的確起到誘魚、促進魚攝食的效果,但並不意味著小藥的作用就蓋過餌料本身。其實小藥更多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餌料味型、適口性差,依然不保證魚會吞食,所以餌料自身並不因為添加了小藥就降低要求。再者小藥使用時機也很關鍵。目前小藥多用於黑坑、池釣,部分野釣也有使用。黑坑正釣前期處於搶魚階段,可適當添加味型濃鬱的小藥吸引至窩點;後期輕口魚、滑口魚眾多,可添加適量小藥,促進魚積極攝食。野釣過程中,如果魚口迅猛、連貫不建議使用小藥,並非小藥不能起作用,主要小藥有可能改變窩點的平衡狀態,反而激起魚群的應激反應,魚口減弱或逃離窩點,得不償失。
寫在後面
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入手,介紹了如何使用小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不過實際操作中還有其他細節值得了解,比如水質對小藥效果發揮的抑制現象,大魚、小魚對同一添加劑的敏銳度等等,這在餌料添加小藥時都需要考慮的,因此釣魚人把長垂釣的幾個河流、湖泊做到充分了解,這樣再使用小藥,能發揮它的最大效果。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