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曼谷曾有人在去取錢時,發現一隻巨蜥趴在ATM上……圖片:Viral Press / YouTube
圓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是東南亞地區最常見的巨蜥種類,廣布於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尼群島以及南亞的斯裡蘭卡和印度東北部沿海地區,在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區也有分布。
圓鼻巨蜥。圖片:Bernard DUPONT / flickr
它們的體色多以灰黑色為主,綴有淺色的斑點或斑紋,但由於分布地理跨度大,種下亞種和地理色型皆有不同的色斑表現。
之所以名為「圓鼻」,是因為它們的鼻孔相對我國所產另一種巨蜥——孟加拉巨蜥(V. bengalensis)那狹長的鼻孔而言更圓潤,但這一性狀並非其主要鑑別特徵,更多人習慣叫它的英文直譯名——水巨蜥(water monitor)。
在?看看大鼻孔?圖片:Lip Kee / flickr
作為對比,孟加拉巨蜥的鼻孔比較狹長。圖片:L. Shyamal / wikimedia
許多人在看到巨蜥的英文名「monitor」或「monitor lizard」一詞時會一頭霧水,這類大蜥蜴是怎麼和「監視器、顯示屏」聯繫在一起的呢?原因在於,巨蜥屬Varanus的屬名詞源waral在阿拉伯語中即為「監視者、巡視者」之意,其原因為不少生活在荒漠地區的巨蜥種類會直立站起,以獲得更好的視野觀察四周環境,提早發現捕食者或獵物。
靠後腿站立來獲得更好視野的巨蜥。圖片:Justin Burokas / reptilesmagazine
伴水而棲的圓鼻巨蜥具有開闊的視野與豐富的食物資源,令它們不必過得像荒漠中同胞那樣辛苦。水環境不僅是它們的覓食、消暑之所,水的浮力也令其活動得更加輕鬆。
在泳池遊泳的圓鼻巨蜥,它們在水中的姿態非常靈活。圖片:Varanerd TV / YouTube
巨蜥的呼吸方式與鳥類、鱷魚近似,呼吸時空氣只單向流經肺部,這樣的單向呼吸模式可增加單位時間內的空氣吸入量,以維持運動時的氧氣供應,或在屏息時利用更多氧氣。如此說來,圓鼻巨蜥有天生的好水性也就不足為怪了,一口氣在水中屏氣十幾分鐘也不成問題。今年年初還有水下攝像師拍攝到圓鼻巨蜥潛入水下12米深的沉船中活動。
圓鼻巨蜥身形魁梧,肌肉結實,算得上巨蜥中體型較大的成員,大多數個體全長在1.5至2米這個區間內,這其中尾巴的比例佔了一大半。
不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斯裡蘭卡曾報導過一例全長3.21米的記錄,如果數據真實準確的話,這一個體已小勝科莫多巨蜥3.12米的全長記錄,摘得「最長蜥蜴」的桂冠。但從平均體型、體重、強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慮,科莫多巨蜥無疑還是這個星球上的蜥蜴之王。
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即使是不熟悉蜥蜴的人,也能一眼看出科莫多巨蜥的體格要粗壯很多。圖片:Thomas Fuhrmann / wikimedia
雖然巨蜥屬內雲集了蜥蜴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但這些「大塊頭」也有不少「迷你」親戚。澳大利亞的侏儒巨蜥亞屬Varanus (Odatria)的成員大多纖小,全長一般不足1米,其中2014年才被描述的丹皮爾巨蜥(Varanus sparnus)全長20釐米餘,體重僅10幾克,是現存體型最小的巨蜥,體型還沒有些種類的壁虎大。
名叫「巨蜥」,其實體格很迷你的丹皮爾巨蜥。圖片: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 YouTub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相比於其他蜥蜴,巨蜥的行為舉止與蛇類更為近似,尤其是分叉的舌頭,一收一吐之間確有蛇的影子。
孟加拉巨蜥分叉的舌頭。圖片: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其實早在19世紀,就有學者就蛇類起源這一話題,討論過蛇、巨蜥與滄龍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蛇類的水生起源假說。雖然目前的化石證據更傾向於蛇類陸生起源,但分子系統學研究也支持三者之間確有聯繫,巨蜥與蛇類的親緣關係,甚至比壁虎、石龍子等傳統認識上的蜥蜴類群更為接近。
現生的有鱗類為一龐大的並系群,但若嚴格按照系統學的研究結果對其劃分又不便於公眾理解和分類檢索,因此現今仍保持林奈分類系統下的類群劃分,並在科及科以上的大尺度分類上,多採用類或族的形式代稱。
並系群是指分類群中的成員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例如圖中藍色部分為傳統的爬行綱分類單元,但是這一分類單元並沒有包含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鳥類),因此爬行綱是一個並系群。圖片:wikimedia 漢化:物種日曆
與巨蜥、蛇類、滄龍同在一個演化枝上的還有毒蜥、蛇蜥、鬣蜥、鱷蜥等類群,學界將其統稱有毒類(Toxicofera)。
毒蜥中大名鼎鼎的希拉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圖片:H. van der Ploeg / wikimedia
既然名為有毒類,那巨蜥也是有毒的嘍?長久以來,人們認為蜥蜴中僅有毒蜥科的物種能夠分泌毒液,且與蛇類的毒腺系統是相互獨立演化而來。
但2005年一篇關於有鱗類毒腺系統演化的文章顯示,蛇類與蜥蜴的毒腺為同源器官,且前者的毒腺系統繼承於它們長著四條腿的近親。進一步來說,所有蛇類的共同祖先都能分泌毒液,只不過它們在演化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一類將毒液摒棄,一類則將這種高效的生化武器發揮到極致。
加彭噝蝰(Bitis gabonica)的毒牙。圖片:Stefan3345 / wikimedia
蜥蜴(這裡僅指有毒類中的蜥蜴類群)也是如此。除毒蜥外的其他類群,大多不再將毒液作為防禦武器,僅在下頜還保留有泌毒的腺體,但已不能分泌有效的毒液。巨蜥算得上是它們之間的中間類型——毒腺雖不如毒蜥發達也不至於完全無效,但已不作為首要的捕食或防禦手段。
雖然這些大傢伙表面上一副惹不起的樣子,但實際上性情慵懶溫順,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捕食和睡覺中度過,只不過偶爾做些偷雞摸狗的勾當,令它們在當地居民眼中的形象有著明顯兩極分化:有人將其視為黴運的象徵,也有人收養其作為寵物。
不過這裡要提醒大家:圓鼻巨蜥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巨蜥屬所有物種在大陸皆不可個人飼養。
生活於城市中的圓鼻巨蜥多以河道或溼地為家,並在其中充當了垃圾分解者的角色,遇到廚餘廢物、動物屍體皆來者不拒,囫圇下肚。它們靈敏的「嗅覺」還為警方偵破拋屍等刑事案件送了助攻,只不過它們的撕咬可能也會破壞現場證據,給法醫的鑑定造成不小的麻煩。
不過無論如何,城市變得更加潔淨也確實還有這些大傢伙的一份功勞呢。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5年第25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齊碩。
物種日曆限定賽
👉我與蟑螂不得不說的故事👈
決賽結果已出,來看!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