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在2015年即已被糾正,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多廠家、商家、媒體、消費者認為:
"非洲花梨木不是刺蝟紫檀,而是冒充刺蝟紫檀的安氏紫檀"。
刺蝟紫檀,拉丁名:Pterocarpuserinaceus Poi,國家紅木標準(紅木GB/T 18107-2000)的紫檀屬、花梨木類中的一種。
據法國《熱帶木材的物理力學性質》對塞內加爾產的刺蝟紫檀報導,幹縮率:徑向3.5%、弦向7.4%,體積8.8%。
氣幹密度0. 85g/cm3。抗彎強度154.8MPa;抗彎彈性模量11375.7MPa;順紋抗壓強度66.3MPa;橫紋抗壓;強度2.4MPa;抗剪強度1.8MPa;抗劈力19.8N/mm;硬度11.2N。
刺蝟紫檀主產於熱帶非洲西部國家,所以在市場上也被很多人俗稱為「非洲花梨」。
「非洲花梨」是一個市場俗稱,刺蝟紫檀是學名。
非洲花梨從字面上來說,指非洲出產的花梨木。在紅木市場,以前的說法是:
產自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幾內亞、甘比亞、獅子山的非洲花梨木是正宗的「刺蝟紫檀」。
而其它產自奈及利亞、加納、多哥、貝寧等國家的非洲花梨木則不是紅木國標中的刺蝟紫檀,而是與刺蝟紫檀非常相似的「安氏紫檀」,是「亞花梨」。
但是,2016年,奈及利亞、加納、多哥、貝寧等國家出產的「非洲花梨(亞花梨)」在學術界被糾正為「刺蝟紫檀」,並於2016年5月9日被正式列入國際瀕危保護物種。
國內海關在2015年之前一般也將奈及利亞、加納、貝寧、多哥等國家的非洲花梨木鑑定為「安氏紫檀」Pterocarpus antunesii進行報關處理,稅收上也比刺蝟紫檀的稅收要低一些。
而之所以如此,是受到了某些鑑定機構根據氣味將奈及利亞、加納等國的刺蝟紫檀原木誤鑑定為安氏紫檀的誤導。
但實際上,安氏紫檀是光亮紫檀的南部非洲亞種,分布地在安哥拉、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和莫三比克等國,西非根本就沒有安氏紫檀!
並且,安氏紫檀是心邊材不明顯的樹種,和中國市場上所謂的「安氏紫檀」完全不同,甚至風馬牛不相及!
經過學術糾偏,國內學術機構、鑑定機構都明確了曾經的「安氏紫檀」鑑定結果都是錯誤的,實際上就是刺蝟紫檀。
而「亞花梨」這一個名稱原本指紫檀屬達不到國標紅木標準的一類木材(20多種),在現實中也變成了奈及利亞、加納、多哥、貝寧等國家所產非洲花梨木的「專用」俗稱,在紅木木材市場與紅木家具市場上,所稱的「亞花梨」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約定成俗的特指這幾個國家的非洲花梨木。
以下是國外關於刺蝟紫檀的一份權威的學術資料,其中根據中國海關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的數據統計了中國刺蝟紫檀的進口來源:
中國刺蝟紫檀進口價值總量國別來源:奈及利亞38%,加納18%,甘比亞、象牙海岸各11%,幾內亞比索8%,貝寧7%,多哥5%,馬裡、獅子山各1%。(中國海關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數據)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國內作為「安氏紫檀」、「亞花梨」處理的奈及利亞、加納等所有西非國家的非花原木在國際上都是作為刺蝟紫檀這個物種統計的。
包括在奈及利亞出口時常用的品名「Kosso」,雖然國內通常認為是「亞花梨」,但實際上「Kosso」也是刺蝟紫檀的主要商品名之一。
刺蝟紫檀的主要商用名有:Kosso(科索),Keno(基諾),Palissandre du Senegal(塞內加爾巴裡桑),African Barwood(非洲巴木),African teak(非洲柚木),African kino tree(非洲基諾脂樹), Vêne/Ven(維尼),甘比亞基諾(Kino de Gambia),非洲紅木(Santal rouge d』Afrique/Hérissé),Pau de Sangue(波桑格--非洲葡語國家)。
一個樹種,受氣候、地理等很多條件的影響,會產生變異形成亞種,成為種群。
以最明顯的染料紫檀為例,尚比亞出產的染料紫檀一般來說密度較高,而莫三比克的染料紫檀則密度較低,管孔粗大。雖然兩地出產的染料紫檀在材質上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但它們都是染料紫檀。(血檀分四類,價格差十倍!你買的是哪一種?)
雖然奈及利亞、加納與甘比亞等國的刺蝟紫檀在材色、氣味上有些區別(包括奈及利亞塔拉巴州的東部料與西部料都有明顯區別),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不同的樹種!
目前,所有進入中國海關的曾經以「安氏紫檀」報關的非洲花梨木,均已必須以「刺蝟紫檀」報關,並辦理瀕危進出口許可證。
「安氏紫檀」、「亞花梨」的叫法經年日久,幾乎已成了市場上普遍的共識,雖然現在國內的學者、學術機構與行業媒體已經在不斷的糾正、澄清,但是,大多數經營該木種的紅木家具廠還是沒有了解到這一情況,或者即使聽說了也是將信將疑。
直到近日,很多紅木廠家依然以為什自己做的只是「安氏紫檀」、「亞花梨」,而不是刺蝟紫檀,媒體依然還在宣稱非洲花梨是刺蝟紫檀是兩個木種。。。
要解決「冰凍三尺」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融解」,紅木市場上關於刺蝟紫檀的這一誤區還是要不斷的宣導和糾正,任重而道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