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9月10日,102歲的上海教師林有禹收到了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特殊的節日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採奕奕的動物標本。
關於動物標本的製作,大家可能會突發奇想:如果我知識儲備足夠多、動手能力特別強,家中的寵物如果去世了,能不能把它製成「寵物標本」呢?
自製寵物標本可行嗎?
首先,動物標本製作是一個分工細緻的複雜工作,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而且涉及到許多專業問題。所以想要在家裡把寵物做成標本的朋友可以基本放棄這個想法,因為個人在家中完成哺乳動物的標本製作存在安全問題,且寵物對很多家庭來說,是家人般的存在,製作標本的過程容易給標本製作者造成心理陰影。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屍體可以做成兩件標本——一件生態標本和一件骨骼標本,而禽類動物的屍體只能在其中二選一。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標本製作師張湯銘介紹,由於禽喙是在頭骨裡邊的,但是它也是跟外邊皮膚緊密相連。如果一隻鴨子沒有了鴨嘴,就不能說這是一隻鴨子了,所以只能在製作骨骼標本或者生態標本中二選一。而一般的哺乳類標本在把皮張剝下來之後,皮張可以去做生態標本,骨骼也可以單獨製作一件骨骼標本出來。
對於寵物的主人來說,同時做成一套生態標本和一套骨骼標本,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動物標本是怎麼做出來的?
張湯銘介紹,製作標本的第一步就是要進行解剖,把動物的皮張剝下來,隨後對皮張以及剝去皮張的屍體進行測量,這是動物尺寸的來源。接著要對皮張做再處理,進行鏟皮以及鞣皮。同時,工作人員還要對動物的身軀進行雕塑,大一點的動物會用泥塑法,把整個身體用泥塑做出來。所以,最後我們在博物館內看到的動物標本,其實它的內在是一個模型,外面才是它的皮。
動物標本製作講究姿態把控,需要還原動物真實的動作狀態。但是,博物館遇到有瑕疵的動物屍體是常有的事情。由於標本的來源方式之一是動物園病死的動物,這些動物或因搶救、受傷而造成表面的瑕疵,如此標本製作師就得把瑕疵隱藏到非展示面,然後再根據場景需要,進行姿態的設計。
怕蟲、怕黴的標本如何維護?
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館館內有1萬多件標本,張湯銘表示,標本維護組每天都在進行標本的維護工作,若要將館內的標本全部維護一遍的話,一個周期差不多就要兩年的時間。
標本維護工作是一個細緻的活,「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如果發現一些小的問題,就要及時處理,以免造成更大的影響。標本最怕的是蟲子,因為蟲子會把毛都咬斷,把皮膚咬壞,造成標本損毀。其次怕潮溼,潮溼容易滋生黴菌,標本會長黴。此外,張湯銘表示,他們還非常害怕一種東西:食物殘渣。因為食物的殘渣有可能會吸引來很多的昆蟲,包括小型的齧齒動物,它們都會對標本造成很嚴重的破壞,所以希望大家文明參觀,善待所有的標本。
雖然標本在展示廳中作為一件展品出現,但是它曾經也是一個生命,我們把它做成標本,就是對生命的延續,希望它們繼續在這個世上讓更多的人所熟知,特別是很多的瀕危動物。
監製:白中華
記者:楊揚
編輯: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