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音樂航母太合麥田聯合中國移動無線音樂俱樂部在太合麥田總部發行了龔琳娜《自由鳥》數字專輯和實體專輯。她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自己在新聲音領域探索的成果,返璞歸真的大白嗓演唱,是她正在鑽研的另一種人聲演繹方式。她說,大白嗓屬於粗放的歌唱,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但恰恰是這種聲音,才是中國人唱歌的「根」。
鑽研成果1:什麼是中國韻味:「學老旦唱法,把它運用到非戲曲作品中」
龔琳娜: 「我們希望我們的音樂能夠打動中國觀眾的心,同時讓西方觀眾感受到中國的聲音。」為此她學習了大量傳統聲樂技巧、堅持採用真聲演唱、從傳統音樂中找到中國歌謠的韻味。「我的演唱方法是傳統的,但也有創新。比如我學老旦唱法不是用來唱戲曲,而是運用到其他不是戲曲的作品中。」通過這樣的探索,龔琳娜的演唱既讓中國觀眾覺得傳統親切,演唱方式也千變萬化。與此同時,老鑼從西方人的角度把他的作曲技巧用來創作中國音樂,從而撥開中西音樂上的隔閡。「你看《忐忑》用的全是五聲音階,節奏感特別強,這種節奏感是屬於西方的。新專輯裡《靜夜思》老鑼作曲時採用了大量和聲來襯託我的獨唱,顯得獨唱特別美但又不單薄,很多人聽了之後覺得很豐滿,自然就會進入音樂的角色中去。」新專輯裡,老鑼西式中化的作曲配以龔琳娜傳統中有創新的唱法,可謂是珠聯璧合。
鑽研成果2:什麼是世界音樂?「不是所有民族的東西,都一定是世界的」
龔琳娜:「不是所有民族的東西,都一定是世界的。」近年她和不少外國音樂人合作過,開始特別難交流,「要不就是我吞了你,要不就是你跟著我的風格走。」專輯中,《相思染》是龔琳娜和葡萄牙歌手合作的作品。龔琳娜說,如果沒有老鑼的作曲把葡萄牙音樂和她的音樂融合,她和那位葡萄牙歌手唱不到一起,「這讓我明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慣,不是所有其他民族都能理解,只有把民族的東西開放、融合、升華後,才有可能和世界相連。」
「我的專輯聽著像民歌,但嚴格來說沒有一首是民歌。民歌曲調簡單直白,質樸而富有生命力,但也會顯得技巧性不高,需要老鑼的作曲讓它立體起來。」因此在專輯中能聽到大提琴伴奏,也能聽到傳統民樂伴奏。聊到這裡,龔琳娜開口唱起來。將西洋樂器、作曲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中,正是龔琳娜一直追求的國際化中國新音樂。之前已有人將中國音樂混合做成世界音樂,但龔琳娜認為只是巧妙地借用來自中國的「裝飾品」。「國際化中國新音樂的根一定要是中國的,而不僅僅是在音樂中帶有中國元素、基調依然是西方搖滾、爵士———心跳要是中國的。」
鑽研成果3:什麼是古法唱腔?「這些年的研究,讓我發現了我們語言的美」
仔細聽《自由鳥》中的歌,無論是充滿古典韻味的《靜夜思》、《相思染》,還是洋溢著自然氣息的《在森林裡》、《陽光少女》,龔琳娜都將其深遠優美的韻味表現得恰到好處。對歌曲韻味的把握,得益於她在三年前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研究古代歌曲唱法。那一年中,龔琳娜和古琴、簫等傳統樂器配合,以非正式發行的方式做了一張叫《弦歌清韻》的專輯。
「我跟古琴一起唱時琴的聲音非常小,我的歌聲也要和琴聲融合唱得非常小,就需要把詩的韻味和意境唱出來。這些年的研究,讓我發現了我們語言的美,再唱新作品時,就懂得怎麼去糅韻了。」從古代歌曲中龔琳娜學會了揣摩歌曲的韻味,而在森林裡生活的經歷,讓她在心靈上變得更加通透。唱《你在哪裡》時,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明白周圍的人在忙碌什麼,在德國森林裡的生活讓她重新找回了自己,追求身心的平和快樂。「我特別希望別人聽到我的音樂後能感到又充滿活力了,我能給他們力量和快樂去好好工作和愛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