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常山
「市場波動風險或可預判,而基金經理的個人道德風險則屬於人性詭譎,毫無辦法。」
基金公司旱澇保收、老鼠倉以及基金經理拿著高薪卻不用對基金虧損負責等情況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而有些基金公司如同蜜蜂屁股,誰摸就蟄誰;面對投資人,其在信息披露上更是敷衍搪塞,使得不少基金投資者虧得沒脾氣,投訴無門。
今天重點來聊聊基金中常見的老鼠倉。顧名思義,老鼠倉是指在用公有或公募基金的資金拉升股價之前,用自己個人或關係戶的資金先於或同步建倉,待股價拉升到一定高位後率先賣出獲利。
目前,國內查處這類老鼠倉主要集中的公募基金領域。
來看幾個案例。
一、幫助老同學炒股
2019年12月5日,白金、張靜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均領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並分別繳納160萬元、150萬元罰金。
故事是這樣的。
白金與張靜是高中同學。本著助人為樂的大愛精神,白總在擔任廣發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期間,將其管理的廣發聚豐混合基金A(270005.OF)、廣發改革混合基金(001468.OF)兩隻基金的未公開信息告知同學張靜,而後者據此操作、買賣股票。
時間從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持續時間長達2年半。
白總管理的基金業績雖不咋地,但是,指導張靜同學炒股賺錢還是綽綽有餘的。
如果有老鐵理解為白總用基民的錢去給張靜同學抬轎子,好像這樣也說得過去。
在沒有白金的幫助之前,張靜自己炒股總體是虧損的。為了躲避偵查,兩人主要通過一款即時聊天軟體溝通,該軟體會自動清空聊天記錄,保密性很強。
2015年2月,白金對聯絡互動公司進行了實地調研,經過調研後看好這隻股票,隨後開始逐步建倉,張靜就在這個期間詢問買什麼股票好,白金就推薦了這隻股票。
之後聯絡互動(現*ST聯絡,002280.SZ)果然如這位「慧眼(睜眼)識珠(說瞎話)」的基金經理所料,漲得很快,不到一個月時間股價就翻倍了。還名列當年的熱點公司,在2個月時間內股價漲幅達200%。
見下方截圖:
只會代客泊車的風雲君因為沒有白經理幫助女同學發財的能力,所以也不怎麼招女同學喜歡,常年形單影隻的。但是風雲君會搞研究啊,以下就是2017年風雲君對聯絡互動的研究報告:
既然聯絡互動現在已經淪落到*ST快要退市的境地,那說明風雲君的研究應該是對的。那麼,白經理「實地調研,並且認為這是一家好公司」的結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可能因為手握投資者委託的重金,所以白經理完全有能力憑一己之力把一家很快就走向退市邊緣的爛公司「變成」好公司吧?
2015年2月,跟著老同學炒股,張靜先是買聯絡互動。如期上漲兌現利潤後,又在白金的指導下買三六五網等個股。
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白金管理的廣發聚豐基金的第三大重倉股正是聯絡互動,佔基金淨值4.7%,即5.15億元;
期間,該基金買入金額第二大的股票是三六五網,當期累計買入6.46億元,累計賣出3.95億元;
到了6月中旬,白金認為市場已經到頂了,就建議張靜清盤所有股票。白金管理的基金同步進行了操作。
被調查時,張靜坦言,印象比較深的是銀之傑,當時買了一百萬元左右,沒多久就停盤了,復盤後連續漲了幾個漲停板,股價很快接近翻番。
(註:上方截圖為前復權後的股價走勢)
根據廣發聚豐混合基金A(270005.OF)披露的一季度報告顯示,銀之傑正是該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之一。
2015年10月底11月初,白金向張靜推薦了四維圖新和中元華電。白金管理的基金同步進行了買入或者賣出操作。
四維圖新是白金管理的廣發改革混合基金(001468.OF)前十大重倉股;中元華電則是該基金在2015年4季度交易最活躍的前十大股票。
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張靜證券帳戶先後買賣「聯絡互動」「南天信息」「三六五網」等十隻股票,與白金所管理的基金髮生趨同交易金額共計5651多萬元,趨同獲利累計307.69萬元。
仰望浩瀚星空,風雲君反躬自省至今仍靠碼字過活的原因是缺一位帶我炒股致富的身為基金經理的老同學。
白金擔任廣發聚豐混合基金A(270005.OF)基金經理的時間為2015年1月6日至2016年2月22日,所管理基金期間投資回報率為34.5%。基金份額從2015年1季度末的179.33億份下降至2016年1季度末(離職當季度)的86.57億份,減少近50%。
白金擔任廣發改革混合基金(001468.OF)基金經理的時間為2015年7月27日至2017年4月20日,所管理的基金期間的投資回報率為虧損24.5%。基金份額從2015年4季度末的16.91億份下降至2017年1季度末的10.12億份,減少了40%。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白經理在2017年7月還領一張來自證監會重慶監管局的罰單,原因是2011年7月白金入職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任職期間,白金和其妻子雷某共同控制肖某證券帳戶進行證券投資,但未按規定將其借用肖某證券帳戶進行證券投資的行為向廣發基金申報。
看來這位老兄是「慣犯」啊。
二、親自操盤老鼠倉
故事繼續,接下來看第二個判例,巧了,還是廣發基金公司原基金經理。
2020年9月22日,重慶市高院二審宣判駁回李劍鋒上訴、維持一審原判,李險峰「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罪名成立。
具體故事是這樣的。
李險峰在擔任廣發基金經理期間將其管理的年金、廣發小盤成長混合基金(162703.OF)、廣發新經濟混合基金(270050.OF)產品中的多支股票交易信息多次透露給張某(另案處理),暗示張某交易相應股票。
張某使用王某、徐某的個人股票帳戶,先於或同期於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進行交易,趨同交易股票數二十餘支。(註:法院判決書並未列出張某獲利情況)。
偵查機關從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獲取的數據顯示,張某控制的股票帳戶交易情況與李險峰管理的基金的交易情況高度趨同。
這就是典型的老鼠倉啊。
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間,李險峰先後擔任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發基金)投資經理、基金經理等職務。
2013年7月24日至2013年12月26日,李險峰管理公司部分年金產品;
2014年12月24日至2016年9月19日,李險峰管理廣發新經濟混合基金(270050.OF);
2015年6月13日至2016年9月19日,李險峰管理廣發小盤成長混合基金(162703.OF)。
偵查機關查實,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李險峰將其管理的基金交易信息告知張某,後者則據此進行交易。
事件時間軸如下:
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張某控制的股票帳戶與李險峰相關交易指令趨同股票數佔比44.44%到71.43%不等,趨同金額佔比48.16%到63.16%不等,且趨同度明顯高於李險峰未管理的廣發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
接下來了解下身為基金經理的李險峰管理的基金盈利情況。
根據測算,李險峰管理的廣發新經濟混合、廣發小盤成長混合期間累計利潤分別是2.02億元、-13.3億元,期間的投資收益率分別是14.7%、-48.2%。
在與張某分享股票交易經驗期間,李經理管理的基金整體虧損了十多億。
各位別吃驚,不是誰都能虧十多億的,這個門檻很高滴!
風雲君總結了一下,你大概得集齊以下幾個條件,才能虧十多億而且還能保持滿面春風,工資收入一分不少,外財油水頓頓吃飽:
首先,得是基金經理;
其次,得有買啥啥跌的運(能)氣(力);
當然,最關鍵的是還得跟人分享交易經驗,給人「抬轎」。
分析大幅虧損的「廣發小盤成長混合」期間的交易情況發現,在年度交易額前50的股票中,有不少是短線交易,即買入持有僅1個季度,下一季度隨即賣掉的情況。
2015年3季度新建倉上海新綠(現順灝股份,002565.SZ)、百潤股份(002568.SZ)、三房巷(600370.SH),隨後在4季度賣出;
2015年4季度新建倉天通股份(600330.SH)、力帆股份(現*ST力帆,601777.SH),隨後在2016年1季度賣出。
此外,廣發小盤成長混合的前十大持倉股中,黃河旋風(600172.SH)、金葉珠寶(現*ST金洲,000587.SZ)、經緯紡機(000666.SZ)、華業資本(600240.SH,已退市)等均持有較長時間(2個或2個季度以上),並且廣發新經濟混合也跟隨一同交易。
風雲君也就不再貼市值風雲對上面這些公司公開發表的研報了,長期關注市值風雲的老司機們自然已經非常了解這些股票的成色了。還沒有關注的,先去下載一個市值風雲APP,然後補一個月的功課吧。
三、「股神」馬樂
接下來的這個案例,涉及金額比較高。
小時候看動畫片有個神筆馬良,畫啥都能成真。本部分的主角與馬良同姓,叫馬樂,博時基金的原基金經理,這也是一位「點石成金」的人物。
不過「馬神筆」與上文的兩為基金經理不同的是,這位馬經理是親自操作老鼠倉帳戶。
2011年3月9日至2013年5月30日期間,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博時精選股票原投資基金經理馬樂控制多個證券帳戶先於、同期或稍晚於其管理的「博時精選」基金買入相同股票並從中非法獲取巨額利益。
檢察機關查實,馬樂擔任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博時精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經理,全權負責投資基金投資股票市場,掌握了博時精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交易的標的股票、交易時點和交易數量等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信息。
要知道,馬經理當時管理的可是七八十億元規模的大基金,隨便買點相關股票就能漲起來——,哪怕你公司質地再爛,在「馬神筆」的資金規模下,也能點石成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身為基金經理的馬樂則把手中的權限用到極致,其親自控制的「金某」、「嚴某進」、「嚴某雯」三個股票帳戶,通過購買的不記名神州行電話卡下單(反偵察意識非常強),先於(1-5個交易日)、同期或稍晚於(1-2個交易日)其管理的「博時精選」基金帳戶買入相同股票76隻,在2年的時間內累計交易額達10.5億餘元。
給券商貢獻可觀的交易佣金的同時,馬經理也賺了不少:1880多萬元。
上陣父子兵,炒股兩夫妻,馬經理所控制的證券帳戶的戶主均來自馬夫人的親屬朋友。
從某種程度看,馬樂東窗事發或非偶然。2011年3月-2013年5月,A股經歷了由無風險收益率上升導致的陰跌,那是一段頗為慘烈的歷史,在這期間能保本已是不容易,更何況是賺錢。而馬經理控制的帳戶在持續換股中還能保持大幅盈利,這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是匪夷所思的。
秋風瑟瑟,風雲君不禁想起,若干年前在A股百樂門代客泊車撿煙屁股之時,某位基金經理笑談「不發工資我都願意幹(基金經理)」。
各位猜猜,馬經理在兩年時間內賺取的這1880多萬,是股票市場投資者的錢呢?還是其管理的基金投資者的錢?
根據基金公司披露的公告,統計馬樂管理「博時精選股票」基金期間(2011年2季度到2013年2季度)累計虧損超16.5億元。
風雲君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入職博時基金之前,馬經理2006年加入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員、研究部公用事業與金融地產研究組主管兼研究員等。
檢察機關查明,進入博時基金公司次年2007年11月,其就控制了金某的帳戶開始炒股,而金某的帳戶中有25萬元來自嚴某進;2010年5月,馬樂夫婦向嚴某進的家人轉帳10萬元,稱之為炒股分紅。
A股在2007年10月16日見頂6124點,隨後開始長達1年的單邊下跌,隨後雖出現反彈,但仍是小級別的反彈(前後6個月),而後則是長達3年的陰跌。在如此市場環境下馬經理仍然能賺到錢並且分紅給他人,絕對稱得上是股神級別的風雲人物。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上證指數K線走勢圖如下:
這個事情再次告訴我們,基金投資者除了防市場風險,還得防基金經理的道德風險。
但前者或許可預判,而後者則屬於人性詭譎,毫無辦法。
四、非法獲利超億元
本文的主角,創下了老鼠倉階段性獲利記錄。
2017年5月19日,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中郵基金公司原投資總監鄧立新被調查的消息(實際被帶走調查時間為2017年3月29日)。
2019年11月5日,趕在「雙十一」前,鄧立新等人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而被提起公訴。
身為中郵基金公司原投資總監的鄧立新操作老鼠倉的時間要追溯到2009年3月,直至被抓前還一直控制相關帳戶交易股票,持續時間長達8年。
與前面3個案子相比,鄧總專業很多:與孫德鴻、王紅等人組成團隊分工合作,先後動用了12用帳戶來交易。
鄧總先後管理了中郵核心成長、中郵核心優勢、中郵低碳經濟、中郵創新優勢、中郵風格輪動等基金,掌握這些基金的交易標的、交易數量、盈利預期和買賣時間節點等非公開信息,並告知孫德鴻,由後者提供證券帳戶進行交易,先於、同期或稍晚於相關基金買賣相同股票。
經檢察機關和證監會認定,三人內幕交易累計成交金額51.63億元,其中:
鄧立新涉及成交金額34.7億餘元,非法獲利5507萬餘元;
孫德鴻涉及成交金額16.8億餘元,非法獲利2927萬餘元;
王紅涉及成交金額1338萬餘元,非法獲利1628萬餘元。
三人合計非法獲利超1億元。
2009年3月到2017年3月,整整8年時間,鄧總一邊管理著基民的錢,一邊炒著自己的股。
來看看鄧總管理的基金的故事。
(一)扎堆拉市值?
鄧總作為中郵基金的原投資總監,其管理的基金操作手法與中郵系的其他基金都有著很多共同之處。
在分析其管理的基金交易情況時,發現與中郵系的多隻基金有重疊,也可以理解為投資標的偏好。
抱團扎堆個股是中郵系基金的鮮明特徵,並且是大比例持有相關個股。
2012年三季末,中郵核心優勢、中郵核心成長、中郵核心優選等4隻基金扎堆買入銀邦股份(300337.SZ),持股數合計佔其流通股的24.7%。隨後2個季度繼續增持,2013年一季度末,4隻基金合計持股數佔流通股比例的36.5%(中郵核心成長持股比例一度達17.7%)。
也就是控制了銀邦股份超過1/3的流通市值。
2013年一季末,鄧立新管理的中郵核心成長、中郵核心優勢以及中郵核心主題、中郵中小盤靈活配置等4隻基金扎堆其中,隨後2個季度一路增持,持股數量一度佔流通股的7.2%。
2014年一季末,中郵核心成長、中郵核心優勢、中郵戰略新興產業等3隻基金買入博騰股份(300363.SZ),持股數合計16.5%,隨後三個季度績效增長,2014年4季末,中郵系5隻基金合計持股數佔流通股比例高達40%。
2015年二季末,中郵核心成長、中郵信息產業、中郵中小盤靈活、中郵核心優勢等7隻中郵系基金扎堆賽微電子,持股數量合計佔流通股的12.5%,2015年三季末,8隻中郵系基金扎堆持股數佔流通股達36%(中郵核心成長持股比例一度超過14%)。
換言之,該公司有超1/3的流通市值掌握在中郵系基金手中。
2016年二級末,中郵核心成長、中郵創新優勢、中郵風格輪動、中郵低碳配置等4隻基金扎堆騰龍股份(603158.SH),隨後2個季度持續加倉,2017年一季末,中郵核心成長等3隻基金持股數合計佔流通股的13%。
2017年一季末,鄧總旗下管理的4隻基金中郵核心成長、中郵風格輪動、中郵低碳經濟以及中郵創新優勢均重倉同一隻股票盛洋科技(603703.SH),持倉佔比分別達到4.32%、7.39%、6.44%、7.32%,持股數合計佔該公司流通股比例的16.5%。
可能有人好奇,如此高比例的持有流通股,不就是控盤了嗎?
會不會涉嫌操縱股價?
老鐵!人家持牌的!
扎堆、高比例持有的個股主要是些流通盤較小(通常50億以下)的,如此玩法真的是看好相關公司嗎?
2012-2016年期間被扎堆重倉的個股中業績撲街比比皆是,比如中郵系扎堆的興源環境、海峽創新、*ST中南、光一科技、恆信東方、航新科技等等。
大家可以下載市值風雲App,搜索一下上面幾個公司的研報,看看其真實質地如何。
顯然,上述基金只是玩一把就走。
(二)左手右手的遊戲
再聊聊鄧總管理基金的另外一個「奇觀」。
中郵核心成長(5900002.OF),2011年2季度到2017年1季度,累計淨利潤為-19.32億元,並且是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然而,同時鄧總管理的另外一隻基金卻是大幅跑贏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見下圖:
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兩隻基金收益率發生截然相反的表現,令人疑惑。
這其中有什麼玄機呢?
風雲君本著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的態度,從兩隻基金的持倉情況發現了秘密。
得先明確,截止2012年底,中郵核心成長雖然已經虧了小十億,但其規模仍有129億元的規模,而同期中郵核心優勢的規模只有14.2億元,後者淨值增長一倍的話也才28億元。相對而言,業績更好「操作」。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錢坤大挪移」。
舉個例子。
2013年一季度末,中郵核心優勢、中郵核心成長同時現身海峽創新(原漢鼎股份,300300.SZ,歡迎搜索市值風雲研報一探究竟)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的第一、二位,兩隻基金在隨後連續2個季度增持。
但在2013年4季度出現了分化:中郵核心成長在增持,中郵核心優勢在減持。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中郵核心優勢把股票賣給了中郵核心成長,前者通過後者兌現了利潤,前者的投資收益率自然就不斷增長。
兩隻基金持有海峽創新的股份變動情況見下表:
非常巧合的是,期間海峽創新區間漲幅一度超過120%,而中郵核心優勢選擇兌現利潤、賣出股票,而中郵核心成長則是繼續增持,並且在2014年4季度,中郵核心優勢先於中郵核心成長退出海峽創新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整個過程,「中郵核心成長」都在充當冤大頭、接盤俠角色,進而成就了「中郵核心優勢」。
各位認為除了幫助中郵核心優勢做業績提高收益率,還有其他理由嗎?
再來看看另外一隻股票光一科技(300356.SZ)。
中郵核心優勢於2016年1季度率先買入該股票,而後,中郵核心成長於2016年2季度大舉跟著買入,從股價走勢看,後者買入更像是為前者「抬轎子」:
類似的玩法還涉及中南文化、旋極信息、道博股份(現當代文體)、盛洋科技等等二級市場「名聲在外」的高活躍股票。
感興趣老鐵們可以查詢當年認購中郵核心優勢的有哪些老闆。
結尾
看完全文,各位看官會發現不少基金經理及其管理的基金不僅存在老鼠倉,還有著扎堆抱團涉嫌操縱股價、操縱基金收益等問題。
此外,拿著高薪的基金經理更是不需要為動輒幾億、十幾億,甚至是幾十億的虧損負責。
故事就先聊到這裡,風雲君要去找找小學同學,打聽下有沒有誰當了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