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多部門組團上門
給外籍人才送服務保障政策
留住「洋」人才 助力自貿港建設
「我很喜歡美麗的三亞,在海南有這麼多的優惠政策讓我感到很有幸福感和歸屬感。」11月23日下午,在接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發展局局長黃淑貞等人送來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外籍人才服務保障政策問答」(中英版)手冊時,來自韓國、現年37歲的三亞韓氏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整形外科醫師鄭京桓激動地說道。
11月23日,為激發三亞外籍人才幹事創業活力,體現市委、市政府對外籍人才的關心支持,市委人才發展局聯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市科工信局(外專局)、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市人才服務一站式平臺等部門開展給鄭京桓等4位在瓊外籍人才送服務保障政策上門活動,並送上了關心和祝福。
當天下午,工作人員首先來到三亞外國語學校,給該校校長、來自英國的NIGEL THOMAS WALKINSHAW (奈傑爾·託馬斯·沃金肖)送去了相關政策法規宣傳冊,並與他親切座談,詢問了解他工作、生活中的相關情況及存在困難,向他宣講了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奈傑爾·託馬斯·沃金肖今年初回國後便滯留在英國,直至11月才再次返回三亞復工。對於能返回三亞開展工作,他表示非常開心和感激:「這裡的工作環境與氣候一級棒,不久的將來,我的妻子會來三亞與我一起定居。」
「我的家鄉冬天很冷,但在三亞可以天天穿裙子上班,真是太美妙了!」來自俄羅斯的26歲姑娘MARIA KUZNETSOVA就職於三亞友誼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她希望自貿港建設步入快車道後,海南能夠引進和培養更多的外籍人才。
來自美國的朱偉農今年66歲,是三亞鹿回頭度假酒店的代理總經理,在三亞工作已有7年。朱偉農表示,三亞現在發展越來越好,他對未來的三亞非常有信心。
近年來,三亞著力打造更加開放、自由、便利的國際人才發展環境,彰顯了海南自貿港尊才愛才、求賢若渴、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截至2020年11月22日,三亞持有效工作許可證的外籍人才391人,其中A類22人,B類244人,C類125人,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5個行業,這些外籍人才主要來自俄羅斯、美國、南非、英國等49個國家。下一步,市委組織部(人才發展局)將繼續聯合市科工信局等部門通過多渠道將政策送到外籍人才手中,讓廣大人才認識三亞人才政策新優勢,齊心協力投入海南自貿港建設。
合力 促發展 中鐵「大黨委」
奮力書寫商務樓宇黨建新篇章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海南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堅強戰鬥堡壘」。2018年8月,中鐵置業廣場黨支部成立,意味著三亞首家樓宇黨支部正式亮相,成為三亞市委、吉陽區委全面推進新領域新業態黨建帶群團建設工作,擴大城市商務樓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的有益探索;2019年11月,中鐵置業廣場黨委成立,同時「黨群服務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標誌著三亞樓宇黨建邁入了新時代。
精心部署,推動「兩個覆蓋」
加強兩新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兩個覆蓋」,是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的重要任務。「大黨委」精心部署,科學推動:集中力量對樓宇黨組織排查、走訪,摸清底數;針對寫字樓非公企業流動黨員和「兩新」組織黨員相對集中的情況,建立健全信息採集工作檯帳;協助樓宇企業成立黨支部,協調黨支部接收流動黨員,讓流動黨員找到「家」,做到了有黨員的組織覆蓋、沒有黨員的工作覆蓋。
夯實基礎,築強戰鬥堡壘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 一個支部一座堡壘。為穩打穩紮支部基礎建設,中鐵「大黨委」出實招、促成效。遵守黨支部工作制度,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堅持每月召開一次支部會,談體會、擺問題、破難題,推動整改見成效;結合民主生活會,共列清單問題16個,立行立改3個,整改完成銷項13個;第一時間傳達學習中央、省、市、區重要會議、文件精神,與時俱進、認真領會、真抓實幹,結合實際,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統籌協調,優化營商環境
為強化服務功能,多途徑為企業解決問題,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使黨建與樓宇企業發展互相促進,「大黨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優勢,積極與政府協調開展「黨建帶群建」市區兩級政務服務進樓宇活動20次,為現場企業提供政務諮詢業務辦理服務,不斷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切實為廣大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實現樓宇黨建與樓宇經濟同頻共振。
橫向溝通,提供「暖心服務」
為給樓宇企業提供生活化、親民化的服務,「大黨委」加強橫向溝通,從破解樓宇企業關注並反饋的難題著手。如針對樓宇企業職工的電動車無處安放的問題,主動向轄區城管部門溝通,成功在合理區域內劃定了500多個停車位,還協調解決了子悅巷機動車違章停放、完成子悅巷路燈安裝和路面改造等11項難題。這些工作繁瑣卻貼心,件件都暖到了黨員、群眾心坎裡。
黨建引領,開展多彩活動
為增強樓宇黨組織吸引力,「大黨委」堅持以黨建帶工青婦建設,分層分類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群活動,可圈可點的亮點不斷呈現。組織「書香溢滿樓」「學雷鋒便民服務」等系列活動,定期開展惠民活動、學習培訓、人才公益講堂,豐富了樓宇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實現了樓宇資源共享、黨員共管、優勢互補、文明共建,進一步激發樓宇經濟發展新活力。
勇當先鋒,凝聚「紅色力量」
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黨委」嚴格落實市委、區委有關部署要求,充分發揮樓宇黨建共建共管優勢,加強與區疫情防疫指揮部以及社區居委會的聯防聯控,第一時間成立「黨員先鋒隊」,設立「黨員先鋒崗」。全體黨員亮明身份、集結隊伍,以飽滿精神身臨一線、靠前指揮,發揮了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盡到了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本職,實現了樓宇內人員「零感染」,確保樓宇各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取得了商務樓宇疫情防控的明顯成效。
以樓宇為卷,以黨建為題,以奮鬥為筆。中鐵大黨委將堅持銳意進取不停歇,創新實踐不止步,打造特色鮮明的商務樓宇基層黨建示範點和新標杆,發揮好以點帶面的作用,為自貿港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多名致富帶頭人
駐村幹部投身發展白沙山蘭稻產業
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勤耕「金穀子」 迎來好日子
↑白沙山蘭稻。
11月21日上午,在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擁處村的2020年白沙「啦奧門」山蘭文化節活動主會場,八方賓朋匯聚,一同「吃新米,慶豐收」,不少客商亦前來洽談山蘭米、山蘭米酒產銷合作。從5年前的不足千畝,增至現今4000餘畝的種植規模,白沙山蘭稻儼然已成為百姓心中的「金穀子」「致富米」。
在這期間,山蘭米酒散發的「鄉愁」,喚回了黎族小夥朱曉保,他返鄉打造「黎家傳奇」品牌米酒,回饋一方鄉鄰;山蘭米的生態營養價值,也讓當地山蘭稻產業致富帶頭人吉亞才看到商機,發展產業幫村民奔小康。此外,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派駐白沙青松村第一書記陳立斌更是用駐村的5年多時間,將該村山蘭稻種植規模提至近2000畝,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效喜人。
一個個山蘭「正能量」人物的努力,讓白沙的山蘭稻產業不斷煥發生機,做強做大,做精做細,並讓更多的人接觸和讀懂了海南黎族特有的山蘭文化。
↑11月16日,白沙青松鄉擁處村的山蘭稻。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朱曉保:文化為魂 山蘭佳釀寫傳奇
作為此次白沙「啦奧門」山蘭文化節的演出嘉賓,由黎族小夥朱曉保組建的樂隊彈奏出一曲曲民謠,讓人沉醉。
在演奏臺前方,擺放著一件件包裝精美的「黎家傳奇」與「黎蘭記」品牌山蘭酒,這些都出自朱曉保位於白沙邦溪鎮南牙村的黎家山蘭酒坊。現今,該酒坊每年能產出1萬公斤由古法釀造的窖藏山蘭酒,不僅銷往海南各市縣,還能遠銷島外多個省市。
據悉,2007年,朱曉保背上行囊去廣東打工,先後在KTV當過音響師、音樂總監等職務,也曾經營商行,組建過民謠樂隊。那些年,每次返回老家白沙,他和親朋好友相聚時總要喝上幾口山蘭酒,這份存在於兒時記憶裡的酒香與甘甜,總能化解眾人濃濃的鄉愁。
「祖輩的老人常說,山蘭酒有保健功能,酒裡藏著黎族文化。」2015年,朱曉保決定返鄉打造黎家山蘭酒坊,手工釀製山蘭米酒。創業以來,朱曉保堅持採用100%純山蘭糯米為料,以磚火為灶,用柴火蒸煮,在地缸發酵;釀出好酒後,他堅持在酒窖存放1年再銷售上市。最初的幾年,酒坊資金遭遇運轉困難,朱曉保甚至重操舊業,再次邀約樂隊組團演出,賺錢貼補山蘭酒產業。
耐得住悠長歲月的寂寞,好酒才能更香醇。2017年12月,朱曉保的酒坊第一批窖藏酒上市,並在海南冬交會上廣受好評。現今黎家山蘭酒坊已擁有「黎家傳奇」和「黎蘭記」兩個山蘭酒品牌。朱曉保也先後獲得2019年度海南省「誠實守信 道德模範」稱號、2020年海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農業農村組一等獎等。
吉亞才:生態種植 山蘭種出新品牌
每逢山蘭豐收時節,擁處村黨支部副書記吉亞才總有忙不完的活兒,既要忙著組織合作社成員收割、晾曬、加工山蘭米等,同時又要協助張羅「啦奧門」節慶,與新老客戶洽談合作訂單等各項事宜。
「只有堅持以原生態方式種植山蘭稻,才能生產出富有營養的山蘭米,產業才能幹得長久。」吉亞才說,以自己負責的白沙仙婆嶺種養專業合作社為例,每逢坡地上生長雜草,光百餘畝稻田的除草工作,就耗費了大夥不少工時和精力,但眾人都曉得,這般付出總是有回報的。
「現今,1斤山蘭稻穀收購價是7元,每畝能收成大約200斤穀子,這行情多好!」今年,擁處村民鍾亞忠種植了大約10畝山蘭稻,此刻,他樂呵呵地曬著自家的帳本。
但在以前,這一「金穀子」卻讓當地農戶們瞧不上。擁處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凱介紹,黎族山蘭旱稻只適合種植在坡地、山谷,一年只能種植一季,且畝產量僅為200斤左右,再加上白沙青松鄉路段偏遠,種出來的好穀子也困於銷路。
2014年,擁處村山蘭稻種植規模僅為百畝左右,但吉亞才十分看好山蘭稻產業市場,也是這一年,他牽頭動員村裡的10戶農戶成立白沙仙婆嶺種養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清香谷」山蘭米品牌拓展銷路。
在駐村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技術幫扶下,吉亞才積極動員村民參加山蘭稻等特色農業技術培訓,並不斷完善合作社播種、管護、收割、包裝到銷售的「一站式」生產鏈。據統計,去年擁處村山蘭稻種植面積已接近800畝,收成將近20萬斤。
2019年,吉亞才入選海南省首批「南海鄉土人才」,並榮獲海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現今,該合作社合作成員已增至百餘戶,村民抱團發展山蘭產業幹勁十足。
↑11月21日,在白沙擁處村,遊客體驗山蘭稻手工脫粒。
陳立斌:五載耕耘 山蘭扶貧摘「窮帽」
在白沙青松鄉青松村,山嶺裡、坡地上,成片的山蘭稻長熟了一輪,又割完一輪……駐村5年多以來,這一幕幕的豐收畫面不斷重現,駐村第一書記陳立斌越看越歡喜。
「2015年,我剛來駐村扶貧時,全村只種植了三四百畝山蘭稻。」陳立斌介紹,青松鄉距離白沙縣城約60公裡,山路曲折陡峭,而青松村又是該鄉最偏遠的村莊,全村共有348戶,其中187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陳立斌注意到,青松村村民產業幾乎以橡膠、甘蔗等傳統產業為主,管理方式粗放,農作物產值偏低,唯一算得上特色產業的山蘭旱稻同樣有這些問題,村民們只將其用於釀製米酒,或招待親朋好友,幾乎產生不了經濟效益,「多年來,大夥被『窮帽子』扣得幾乎抬不起頭來」。
「一畝山蘭稻能產200斤穀子,每斤收購價至少有7元,只要家裡墾出六七畝地來,加上銷路順暢,每輪收成萬元準不成問題。」經走訪調研後,陳立斌的建議也得到了各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
「我還借力派出單位,發揮黨報文化宣傳的優勢,努力挖掘、加大宣傳海南黎族山蘭文化,依託舉辦民俗品牌活動,打造山蘭產業,有效助農增收。」陳立斌介紹,在幫扶單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積極協調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科研專家分批組織村民參加山蘭稻種植管護培訓。
在「政府搭臺、文化唱戲,企業助力」的齊心幫扶下,2017年,該村山蘭稻種植規模增至850畝,到2018年達到千餘畝,至2020年逼近2000畝,在山蘭米價格持續走俏間,產業扶貧增收成效喜人。
冬去春來,陳立斌先後榮獲白沙最美扶貧第一書記、2019年度海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現今,他依舊堅守在這個偏遠的村莊裡,期待著來年山蘭飄香時。
轉載請註明 「南海先鋒」 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三亞、白沙信息三則,詳情請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