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機翼阻力小?蜻蜓翅膀,讓科學家重新認識空氣動力!

2021-01-08 騰訊網

長期以來,蜻蜓作為一種特殊的昆蟲,深受廣大科學家的關注,從蜻蜓身上,科學家學到了很多,比如模擬昆蟲複眼結構的光電設備,模擬翅斑的高速機翼顫振設計配重等等,都讓科學家們嘆為觀止,但是蜻蜓帶給科學家的衝擊,還遠遠不止這些,就飛行性能而言,蜻蜓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好的飛行器,沒有之一,任何人造的飛行器都在蜻蜓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蜻蜓具備了多重特殊飛行功效,讓科學家非常著迷,一個是飛的很快,蜻蜓是自然界飛行速度最快的昆蟲,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裡,衝刺飛行速度可高達40米/秒 ,可以說是小身板大能耐,但是蜻蜓還有更驚人的表現,機動性非常好,可以快速轉彎而且甚至可以側飛,也可以做到突然直上直下,而且還可以懸停,也可以垂直起飛和降落,蜻蜓一身,就集中了人類戰鬥機,直升機的所有優點。

蜻蜓:不客氣的說,人類最先進的飛機,和我相比都是垃圾!

空氣動力學家對蜻蜓研究幾十年,不斷發現蜻蜓的「特異功能」,而且還推翻了幾十年來人類在空氣動力學上的根本認知,比如最常見的根本規律是:機翼越光滑越好,光滑機翼阻力小,性能更高!

飛機飛行最主要依靠發動機提供推力克服阻力從而前進,這一點和蜻蜓毫無二致,人類設計的飛機,機翼外形和蜻蜓翅膀平面形狀非常相似,都是平面形狀的薄板,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後,科學家們很吃驚的發現,蜻蜓翅膀表面完全不光滑,多處凹坑和褶皺,和人造飛機機翼完全相反,不是說光滑機翼阻力才小嗎?

左側是人類機翼剖面,光滑流線,右側是蜻蜓翅膀剖面,坑坑窪窪,但是性能不差!

按照常規氣動理論,人類設計的光滑機翼阻力應該小於褶皺翅膀,但是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蜻蜓飛行區間,這種特殊的褶皺翅膀,升力係數和阻力係數和光滑機翼幾乎相等!而進一步的研究則證明,蜻蜓的翅膀還具有更強的能力,常規平直機翼失速迎角大多在15度左右,但是蜻蜓坑坑窪窪的翅膀則可以輕鬆做到25度以上,這還僅僅是靜態風洞吹風實驗,並非實際飛行,實際飛行,蜻蜓的翅膀,最大迎角可以做到60度迎角!

經過認真分析,科學家終於發現蜻蜓翅膀的奧秘,良好的氣動特性是由於其特殊的褶皺結構,不同於光滑翼型,褶皺翼型表面凹凸不平,導致氣流在經過這些凹陷的表面後會出現駐留的渦,這些駐留渦會滯留在褶皺內部,填充到凹陷的位置,從而使褶皺翼型類似光滑翼型。

即使經過無數的解剖仿製,吹風,實驗,人類還遠遠沒有搞清楚蜻蜓高性能之謎

對於蜻蜓機翼氣動的研究給科學家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這也為新型無人機研發注入了新的活力,蜻蜓翅膀結構容易仿造,一共兩對,蜻蜓的翅膀,這並不是核心難點,最大的難點還在於蜻蜓的飛控系統,這一點和人類飛行器類似,人類仿造蜻蜓翅膀結構已經成功,但是人類製造的蜻蜓,卻差距甚遠:高速,高機動,懸停以及直上直下,遇到陣風自動保持穩定,如何圓滿模擬蜻蜓在各種機動下的控制,這是科學家最難於掌握的技術。

人類無人機種類很多,性能也很先進,為何要苦苦抓著小小的蜻蜓不放?原因是,人類無人機飛行效率低,無法兼容高速,機動性,懸停等功能,而且蜻蜓的撲翼設計,比常規人類機翼更加節能,更加高效。

美國一家公司最近宣稱仿製成功蜻蜓類型偵察無人機,已經開始投入軍隊使用,或許未來,全世界還會有一大波蜻蜓無人機熱潮,帶來航空技術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空客真的仿照信天翁的翅膀,開始製造、測試機翼
    信天翁可以將其翅膀「鎖定」在肩膀上以進行長距離飛行,但當面對陣風時,它們可以「解鎖」肩膀,以便更好地迎風飛行。半氣動彈性鉸鏈翼尖與之完全相同。「信天翁一號」進行系鏈測試,驗證操縱品質問:什麼使「半氣動彈性鉸鏈翼尖」如此創新?
  • 科學家正在研究貓頭鷹的翅膀,讓飛機飛行沒有聲音
    最後,他觀察到機翼後緣上的羽毛形成了參差不齊的流蘇。大多數研究人員仍然同意,梳子,天鵝絨和流蘇以某種方式結合以減少噪音。為了說明貓頭鷹如何抑制噪音,首先將弄清楚噪音的來源。對於進入降落的飛機,很大一部分噪聲不是來自發動機,而是來自飛機周圍的空氣流動,特別是機翼後緣產生的聲音。掠過機翼裸露邊緣的湍流空氣轉化為飛機在頭頂飛過時聽到的沉悶吼聲。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人類真正的飛行實踐起源於仿鳥飛行,即給自己裝上一對翅膀,學習鳥的撲翼動作而飛行,但是長期的大量實踐證明了仿鳥飛行的失敗。1809 年,英國科學家凱利發表了題為On Aerial Navigation 的著名論文[1],提出了人造飛行器應該將推進動力和升力面分開考慮的設想,人類放棄了單純模仿鳥的撲翼,進入了固定翼的飛行時代。
  • 讓飛機像鳥一樣靈活:柔性機翼技術問世,未來人人都有翅膀?
    每個人都幻想自己能擁有翅膀,但如今人類有了能帶我們飛行的工具,它的名字叫飛機。飛機是人類機械工程的傑作,它大大加快了人類的交通速度,讓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那麼,飛行器發展到飛機,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蜜蜂的翅膀那麼小,為什麼卻能飛起來?
    蜜蜂的翅膀那麼小,為什麼卻能飛起來?蜜蜂的翅膀非常小,看上去都無法支撐它的身體,那麼它是怎麼飛起來的呢?這是因為蜜蜂遵循的運動規律不同於我們那受限制的飛行概念。當然,如果一架飛機是像蜜蜂一樣的大小和形狀,那它是不可能飛起來的。但蜜蜂和飛機卻以非常不同的方式飛起來了。
  • 未來的機翼什麼樣?空客認準了這隻鳥:信天翁
    信天翁能夠連續翱翔數百公裡而無需扇動翅膀這種神奇的海鳥可以翱翔幾百公裡而不需要扇動翅膀,沒有其他鳥類或有翅膀的生物能夠做出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信天翁為何成為工程師們的靈感來源。信天翁飛行技巧的秘訣在於它能夠在長途飛行時將翅膀「鎖」在肩膀上。事實上,信天翁可以在長途飛行中用一半的時間迎著風,藉助風力不斷向上飛行,從而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努力便可實現長距離的飛行。
  • 炮彈飛行時為何必須依賴空氣阻力?這裡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
    其實,彈丸軸線與彈丸的飛行方向,也是有一個非常小的夾角的,這個角就是攻角。攻角的歷史最初是源自於固定翼飛機的發明,自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攻角的概念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甚至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工程師們卻也理解機翼的秘密並以此為經驗用於飛行穩定性設計。下圖就是機翼的攻角示意圖。
  • 猩紅的蜻蜓,隱形的翅膀
    @張韶涵 《隱形的翅膀》 每個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展翅飛翔,騰雲駕霧,像鳥兒一般自在愜意。什麼生物擁有隱形的翅膀,恐怕不是蜻蜓就是天使了。而蜻蜓時常有,天使古來稀。而在蜻蜓之中,要數一種紅蜻蜓最為引人注目。
  • 科學家參透瓢蟲翅膀「玄機」,造新型柔性可摺疊機器人
    一、瓢蟲翅膀:利用翼脈實現彈性儲能和自鎖對於飛行動物來說,翅膀十分重要。在發生極端環境變化時或捕食者逼近時,它們需要快速展開翅膀逃離危險。在這一過程中,翅膀快速展開的能力和承載能力缺一不可。翅膀的快速展開能力可以保證動物迅速動作;承載能力則可以保證飛行的穩定性,防止翅膀受空氣動力影響而失效。鳥類利用翅膀上的肌肉和骨骼來保證快速展開能力和承載能力。但是,瓢蟲的翅膀卻十分奇特。瓢蟲的翅膀是沒有骨頭和肌肉的膜狀翅膀,卻可以在100毫秒內快速展開,還能在高頻扇動時維持有效的空氣動力。研究人員發現,這是因為瓢蟲翅膀上特殊的翼脈。
  • 完美殺手——蜻蜓
    也許你不相信,雖然兇猛的大白鯊和強悍的獅子都是自然界中的頂級捕食者,但如果比較捕食的成功率,他們和嬌小的蜻蜓比起來都只是業餘水平。最新的觀察結果顯示,蜻蜓才是自然界中最成功的殺手,它的捕食成功率高達95%,幾乎是海上霸主大白鯊的2倍,叢林之王獅子的4倍。
  • 扭曲的翅膀使"沙漠蝗蟲"成為高效的飛行者(圖)
    煙的痕跡表明了空氣在沙漠蝗蟲扭曲的翅膀周圍是如何流動的。(圖片提供:《科學》)  下次坐飛機時別忘了瞥一眼機翼――你會發現每個螺栓和鉚釘都是和機翼表面齊平的,從而形成了一個極其流暢的結構。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蜻蜓低飛,不風即雨」或者「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等等有關於蜻蜓的諺語。這或許是我們對於蜻蜓的第一印象,它們雖然體型不大,但卻有預測天氣的能力。當然了我們小時候也常喜歡將它們抓住,很是調皮的折斷它們的翅膀。
  • 兩分鐘了解空氣動力學,明白為何不掉下來
    飛機這麼大,到底是如何飛上天的呢,自身要提供動力是肯定的,那還能從哪兒借力呢,這就不得不聊一聊空氣動力學。我們想一想目前能飛的超級英雄的造型,幻視穿著緊身衣加鬥篷,超人穿著緊身衣加鬥篷,雷神瘦的時候,也是緊身衣加鬥篷,身形苗條加鬥篷,飛行標配啊。
  • 透明的翅膀也堅韌
    在炎熱的沙漠中,生活著一種號稱「昆蟲中的馬拉松選手」的蝗蟲,它們可以憑藉自己僅有人類髮絲厚度十分之一的翅膀,飛越整片沙漠,甚至橫跨大洋。在每次旅途當中,它們的翅膀都要扇動千百億次,卻不會因此而破損,這其中的奧秘究竟在哪呢?科學家們在之前曾經猜測過,昆蟲的翅膀之所以如此堅固,和構成翅膀的材料——角質層有很大的關係。
  • 沒翅膀卻會飛,研究員發現金花蛇的秘籍,它已掌握「空氣動力學」
    金花蛇作為世界上已知的,唯一會「飛」的蛇,它們的數量非常稀有,多年來一直都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因為它既沒有翅膀也沒有四肢,至於它為何會飛,科學家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通過多年來對於金花蛇的觀察實驗,科學家表示,目前實驗中的數據顯示,金花蛇最多可以一次性滑翔出去24米,通過三維建模分析,通過3D圖像列印,科學家們發現金花蛇竟然是「空氣動力學」的高手,因為它們「飛行」全過程,空氣的幫助都非常大。
  • 五分鐘帶你認識航空科學史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力求以儘可能短的篇幅,從學科及飛行要素兩個維度來認識航空科學史。科學學科 航空器屬機械裝置,其科學學科的主要基礎是力學和數學,包括牛頓三大定律、熱力學定理、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與強度理論。其中一部分對於航空至關重要,且因航空的應用研究而發展成為獨立分支學科。
  • 蜻蜓之前為什麼在水下?蜻蜓吃什麼?
    第七個問題是″為什麼飛的蜻蜓不下水",我的第一反應是既然蜻蜓會飛了,它為什麼還要下水呢?蜻蜓的兩對翅膀,不能收起,歇息時也只能平展著,這或也是作為遠古時就存在的它一直保留下來的特徵,在水中,這樣的兩對翅膀將使它寸步難行,因為難以克服水的阻力。
  • 科普小知識,關於蜻蜓的14個趣事
    1.蜻蜓是大約3億年前最早進化的有翼昆蟲之一。現代蜻蜓的翼展只有2到5英寸,但已經發現了翼展可達2英尺(差不多等於成年人手臂的長度)的蜻蜓化石。2.一些科學家推斷說,在高含氧量的古生代,蜻蜓可以長到像怪物那樣大小。
  • 你知道蜻蜓「點水」的奧秘嗎?蜻蜓漫天飛舞又預示著什麼
    雨後的池塘上,常常能看到許多蜻蜓在飛翔,纖細的身軀、透明的翅膀在陽光下搖曳,真是美極了。小編童年時代很快樂的一件事就是捉蜻蜓玩,用竹掃帚捕捉它們,特別是在雨後的傍晚特別多,也特別好捉,捉來餵螞蟻。有時,蜻蜓平展雙翅停在一株草上休息,又立刻飛開了。
  • 飛行領域裡,科學家發現了自然進化的失敗作品
    幾年前,當科學家們發現兩種長著類似蝙蝠一樣翅膀的小恐龍時,他們興奮不已!這兩種生活約1.6億年前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會不會就是鳥類的最早的祖先呢?可即便是飛行能力進化過程中,試錯的失敗品,但通過觀察這類膜質翅膀的早期進化,也是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的。至少,大家已約定俗成一個慣例:哪怕你真長了一雙翅膀,並不就意味著你會飛行。不管是奇翼龍,還是長臂渾元龍,這兩個物種,在恐龍歷史上,僅存了幾百萬年就滅絕了!或許,這樣的結果,也印證了一個事實:不尋常的翅膀,並不是未來鳥類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