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有消息稱,一家初創藥企研發的主要產品是某替尼類腫瘤靶向藥,因為其後期的臨床數據不盡人意,投資方不願意繼續投資,企業只能原地解散銷售團隊。同時,其解散補償方案也在業內引起了熱議。
筆者注意到,隨著新一輪醫改的不斷深入,這個曾經攫取醫藥發展紅利的行業似乎陷入了困境,裁員、高管離職消息頻頻被傳出。如前不久嘉林藥業在擴面集採中掉標,也宣布了解散銷售團隊。「帶量採購中標的銷售團隊解散,沒中標的也解散,這就是現在的行業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處在巨大的變革中,以往的藥品價格體系、銷售模式等都已經被打破。如在『4+7』集採背景下,藥品價格、醫藥代表的作用、銷售營銷模式、藥企產品結構等都處在深刻變革中。
而且,不止在中國市場,近來,全球市場也不斷曝出跨國藥企銷售裁員的消息。從今年1月起就有多家大型跨國藥企宣布裁員計劃,如輝瑞宣布關閉2家印度工廠,禮來裁減在法國工廠的人員、阿斯利康美國工廠裁員。近日又有報導稱,默沙東宣布從2020年1月3日起,將在美國多個州裁撤約500個職位,主要影響銷售人員以及少量的市場營銷人員。
表面上看,藥企裁員都表示是為了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但這背後更多的是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以及市場格局的重新塑造,而「4+7」帶量採購等政策下引發的一系列變革,也越發加大了這一影響。實際上,《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方案》目標任務總結起來就是,實現藥價明顯降低,減輕患者藥費負擔價。
從今年的採購談判中,藥企間的價格競爭非但沒有舒緩,反而更加激烈其實可以看出。為了用價格搶市場,生產仿製藥的企業對價格放得更開了,掌握
原料藥生產的藥企更有底氣降價了,而原研藥生產企業更捨得降價了,絕大多數的企業給出的競標價格都比去年競標價格下調更多。
這也就導致中標產品雖然市佔率提高,但是中標價格大幅下降。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也難有大幅增長。因此,即便產品中標,企業也養不起全部的醫藥代表和整個銷售團隊。而產品單一的未中標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對於正處於調整轉型窗口期的醫藥產業來說,目前藥企傳統商業運營模式的轉型、投資策略的調整和新能力的建設及提升都迫在眉睫。而國家創新驅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正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巨大機遇。據了解,本土龍頭企業如恆瑞醫藥、正大天晴、石藥集團、科倫藥業等,儘管沒有直接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傳出,但也都已經轉向創新藥和不易被模仿的仿製藥,來豐富產品線,增加競爭力。
總的來看,醫藥格局生變在所難免,藥企需要根據市場發展趨勢、企業自身需求進行調整人才結構,而相對的醫藥代表們也要根據企業的轉變,進行自我規劃,快速做出決斷。在整個行業都在變化的情況下,一成不變只能是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