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首歌啟蒙了我們童年對山西的認知,那熟悉的旋律響起之時,我們仿佛站在山西的中心,以一個超人般的視角俯瞰著山西的地理,自豪地「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呂梁.....」
歌詞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藝術觸角,也增添了我們胸懷乾坤的大美氣度。太行山,華北之絕頂,頂天下之脊梁,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爭鋒的古戰場,它把最美最精彩的一面留在了山西。
太行從來「天下脊」
從幽燕之地開始直至黃河之濱,它偉岸挺拔的身軀跨越了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南北走向的身姿與東西走向的「秦嶺——大別山」共同構成了中國北方地貌的主骨架。從此,這億萬年的風雨剝蝕它來承擔,所有的地質運動造成的擠壓抬升它來承受,在兩種力量的撕拉沉陷中,它以一己之力成了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那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成就了其高崖絕嶺的雄渾妖嬈、河流溪水的清秀俊逸。八百裡的身姿,擔著風攜著雨,拋卻了堅毅中的冷峻,在見到黃河水後突然妖嬈起來,眉梢眼角多了幾分細膩,輕伸臂膀伸手一攬,將山西這片土地擁入懷中。
在晉北,它孕育出中國最古老的臺地。地質學上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動不動以「億年」來作計算單位,這些時間對於尋常人來說,數不清的幾生幾世已過。數億年的變化,都一層層呈現在這裡,棕色的片磨巖、紅色的砂巖頁巖、白色的雲石巖大理巖、黑色的煤層、火山堆積巖等,色彩越斑瀾,代表地質越古老,地質奇觀「千層餅」般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裡的山峰海拔幾乎都超過了2000米。最為突出的是五臺山,平均海拔在2485米,其中北臺海拔在3061.1米,被尊稱為「華北屋脊"。來自海洋的溫暖和溼潤被這座高山阻隔,於是其他地方早已春光明媚,這裡依然寒冷清涼;別處草長鶯飛農耕繁忙,這裡卻是金錢豹、金雕等野生動物的快樂天堂。
它從北到南,一路沿階而下,將塞外的風留在了塞外,帶著呵護般的問候,跨過娘子關,進入了晉東南,把太行山最壯美最華麗的風姿呈現出來。山高得瀟灑爽快,谷深得幽遠寧靜,高山絕谷因為有了水而靈動起來,互相之間有依戀卻無纏綿,有著「與天為黨」的豪邁霸氣。山因為有了峰、巒、臺、壁、峽,水因為有了形狀各異的瀑、潭、泉、澗、溪,氣質中散發出一種綜合雜糅的張力,既有北方雄壯巍峨的氣勢,也有著南方浸潤通秀的靈氣。
這裡四季分明,各自絢爛。春天裡芳草鮮美、山花遍野;夏天溫差較大成了度假的天堂;秋天大自然如一個瘋狂的油畫師,盡情地在天與地之間潑灑著色彩,到處都是濃情宣洩後的傑作,動人心魄的誘惑;冬天白雪皚皚,萬籟俱寂,一串腳印由遠及近,有著「僧敲月下門"的清遠,也有「風雪夜歸人」的驚喜。
山一程,水一程,從此身向太行東畔行!
太行從來「望天下"
行走在太行山上,風中穿梭著的永遠是一種戰鼓雷鳴般的聲音:得上黨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這聲音在山谷中迴蕩,有著讓人血脈僨張的蠱惑力,這山成了巨大的堡壘,呵護著這一方土地一方人,這方人創造了歷史,這方土地成為了軍事要地。
這裡有以一己之力補蒼穹的女媧,也有倔強填海的少女精衛,更有嘗百草、教人稼穡的炎帝。遠古的神話鑄造了我們的精神氣質,流轉的歷史定格了我們的時間位置。在這高山碧水中,走出了一個個王朝,北魏、北齊、大唐,更神奇地營造出一個不受塵世紛擾的佛國秘境。
在遠古的天地裡,羊頭山周圍水氣氤氳,草木茂盛,杏花煙雨中,有一位長者帶著一個部落的人,篳路藍縷來到了這裡,在羊頭山過起了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的原始農耕生活。他是炎帝,他日嘗百草,察酸苦之味,知草木之滋:他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制七弦琴以樂匡天下協合人心。那時的天藍得通透,那時的風吹的比現在更溫暖,他們在這裡大興土木,建起了最早的炎帝城,在歌樂聲中過著一種最原始、最純淨的農耕生活。
這歌聲飄過了千山萬水,和著風,伴著葉子的搖曳,小鳥翅膀的飛鳴,傳到了黃帝部落,他們駕著舟車提著弓箭來到這裡。夕陽下,田裡的黍谷泛著金色的光澤,窯前屋後,陶製的炊具內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相對於遊牧,這種生活,或許更有魅力。於是兩個部落融合在了一起,共同開啟了一個美好的篇章,華夏民族從此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炎黃子孫。
兩千年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鮮卑族來到了太行山的西麓,他們把平城當作自己的新都,把自己當作三國魏氏政權的繼承者,改國號為「魏」。這個叫「北魏」的頑童,一頭闖入漢文化的大觀園,探頭探腦,盡情呼吸著外面的清新空氣,無畏無懼地發揮著自己骨子裡的天性,泉湧雲奔般擁抱著一切美好新鮮,摩擦融合中有了吞吐萬裡的氣度情調。
那是一個戰火連綿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生命激蕩的時代;那也是個神奇的時代,佛教順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入,以柔軟的身段和靈活的傳播手段迅速與皇權親密起來,在晉北形成了以五臺山為中心的佛國聖地,這裡到處興廟立寺、摩崖造像,崇佛之風一直延續到隋唐兩宋。無論雁門關上的戰鼓與號角如何響徹天際,僅一河之隔的五臺山卻始終梵音清唱。
大美山西在太行
幾千年的烽火已成為太行山沉重的軍事註腳,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至李牧破匈奴、蒙恬築長城、霍去病一騎出關、楊家將抗金,直至近現代,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等,一部中華兒女的抗戰史詩在此鑄血成章,一種糅鋼為骨的太行山精神拔地而出。山水又恢復了平靜,幸福的生活到處都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採菊東籬,悠然太行!
太行從來"濟天下"
太行山北到南,有「太行八陘」,它們分別是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在這些由河流切斷而成的狹道上,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通道。硝煙一停,行商販夫就穿梭於太行山兩側,北可達內蒙、北京,東至邯鄲、鄴城、南至洛陽、開封,西過黃河入甘肅,千百年來,這裡走出無數的商富巨賈,也走出代代博學鴻儒。如今在白陘棧道上,還保存有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蜿蜒崎嶇的太行陘上,不僅有孔子回車處,也有唐朝詩人李白、白居易的吟誦聲。
山腳下,冉冉升起的炊煙裡,是一個個用石頭建築的村落,如珍珠般灑在太行山的深處,或依山築屋、或歸水而居,太行山的石頭此時成為他們描述宜居生活的最美語言,這些或長、或扁、或圓、或方的石頭,此時都成了聽話的寶貝,分別被壘砌成一座座房子、寨牆、牛欄、雞棚,在清晨迎接著最早一縷的陽光,入夜等待繁星滿天月上西窗。
在太行與沁河相遇的不過三十公裡的地方,沁河更是把它所有的鐘靈毓秀和文運才思都留在這裡,沿山沿水大大小小分布著五十多個明清古城堡,有人說這是山的恩惠,那些城堡才能歷經百年風雨仍滄桑有致:也有人說這是水的滋潤,才使明清兩朝,這裡文風勃舉,名人輩出,科甲題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
行走在太行山上,你終能不期而遇這些曾經的豪門大戶、書香人家,在那青磚灰瓦內,隱約能聽到百年延綿不絕的琅琅書聲,能看到青年學子們背著行囊走出太行山的背影,從此朝堂之上有了他們鏗鏘有力的話語,青史典籍中記載著他們經濟天下的軌跡。
太行山下的這方小院,駐紮著他們的青蔥歲月,守望著他們馳騁江湖的精神支柱。無論外面的風如何波詭雲譎,但家鄉的風永遠是那一抹來自南方的風,溫暖和煦,人站處,風即拂面!
世外桃源,不在別處,只在這太行山腳下!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
收藏
大美
太行
原標題:《山一程 水一程 |大美太行在山西》
閱讀原文